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茹志鹃的成名之作《百合花》,是社会主义文苑中一株芳馨的佳卉。当初,这株“百合花”一开放,就以独有的风姿韵致吸引了人们,为作者赢得了声誉。二十几年过去了,茹志鹃的艺术追求进入新的境界,又创作出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现实主义力作。但是,《百合花》却并未因此减色,它照样深得读者喜爱;时间的检验,证明了它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然而,《百合花》的美学内涵并不是就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这诚如哥德所言,“优秀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  相似文献   

3.
《瀛奎律髓》“登览类”诗歌多以人文景观为登览地,内容丰富多样,景物描写多以俯视的视角作鸟瞰式的整体把握,诗歌风格以豪迈悲壮为主;“山岩类”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游览地,内容较为单一,多以平视和仰视的视角、移步换景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诗歌风格以清丽闲淡为主。二者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方回的分类有其合理性。将“登览”与“山岩”细致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别,体现了《瀛奎律髓》的“诗格”性质。  相似文献   

4.
茅盾同志不但以小说著称于世,而且在散文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和继成就。现在,《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名篇之后,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雷雨前》亦已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下面,谈谈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一 《雷雨前》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的矛盾。作品生动贴切地把大雷雨到来之前那布满天空的又厚又密的乌云比喻为“灰色的幔”,着力描写了人们面临苦旱酷热、在“幔”的笼罩下窒闷欲死的艰难处境,借以象征三十年代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作品还巧妙地把天边滚滚的雷声想象成“幔外边的巨人”的怒吼声;把满  相似文献   

5.
一 菇志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清新、隽永、细腻、柔和”的短篇艺木珍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百合花》是菇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成于1957年,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百合花》是一篇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女性的细腻、柔和和挚爱的笔触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登”,实为“癹(ba)”字之误。 据《说文解字》段注称:“‘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可知“皋”的本义即沼泽。再看“登”字。据《说文》,“登”字的本文为上车,引申为凡攀上高处的动作皆曰“登”,如《左传》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礼记·曲礼》“登城不指”。“东皋”可泛指东边的沼泽,既为沼泽,盖为低湿处,就不当说“登”,故作“登东皋以舒啸”于文理不合.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课的课文。这篇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8.
弗罗斯特是一位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生态诗人.在其早期诗作《一簇野花》中,割草人刀下留花的细节是一个重要的隐喻,象征着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一种重“美”轻“物”的生态意识、一种独特的生态审美现.通过刀下留花这一极富浪漫色彩的举动,诗人展现了一种充盈、圆融、健康的精神之美,也表达了他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1980年,茹志鹃在回顾《百合花》所经受的曲折命运时说:“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话不仅道破了《百合花》的深层意蕴及曾受冷遇的原因,而且启示我们从新的角度对《百合花》进行解读,最终揭示其艺术魅力的奥秘。《百合花》以“情”动人,然而并非以前众多论者所认为的“军民鱼水情”。只要对小说细加品味便可感到,小说在歌颂军民团结之外,似乎还在向我们低声诉说着什么,使我们情感世界深处漾起一种朦朦  相似文献   

11.
天国的嫁衣     
花的嫁纱轻柔的微风吹拂着那株美丽的小百合花,淡紫的窗帘也在花开的瞬间追风而舞。柔和的阳光斜照着那小小的透明的“海洋”,  相似文献   

12.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相似文献   

13.
教一篇长课文,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或者虽有教学目的,但贪多求全,面面俱到,都是得不偿失的。只有长课短教,就是突出重点,力求教学目的单一化,才能得多于失,以少克多。 这种提法似乎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并非如此。试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为例,我们根据各课描写人物的特点,确定了各有侧重的单一化的教学目的:《阿Q正传》(节选)学习心理描写,《虎吼雷鸣马萧萧》学习语言描写。《守财奴》学习细节描写。《泼留希金》学习环境描写。因此,各课所侧重之点就不是孤立之点,而是全局中的重点。学完各课就由点到面了。  相似文献   

14.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被一位名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我暗暗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辽阔美、动态美、静寂美、人情美、风俗美等美呢?回来后,  相似文献   

15.
有的课文,课本后提出了明确的思考和练习要求,仔细琢磨这些练习题,其实正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或重点难点所在,回答了这些问题,一篇文章也就迎刃而解了。对这类课文,我常常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些表格或示图,以此为突破口,使学生抓住重点,攻下难点。如教高二第四册从《老残游记》中节选的小说《明湖居听书》一课,我设计了两表一图,学生完成了这个练习,也就基本学好了这篇课文。一表(根据题目“分别举出例子,具体分析侧面描写怎样有力地表现了白妞的高超技艺”设计)侧面描写(注:要求学生填写“内容”和“作用”二栏)表二(…  相似文献   

16.
《夜走灵官峡》选自杜鹏程的短篇小说集《光辉的里程》,编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这篇课文写“我”(材料队长)夜走灵官峡的所见所闻所遇和所感,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高度负责精神和不畏艰险、顽强劳动的高贵品质.文章构思精巧,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个标题记得《夜走灵官峡》以前曾选入小学五年级课本.那时的标题叫《工地的雪夜》,比较一般化,并且不够贴切.因为文章既不是着重地写工地的“雪夜”,也不是主要地写雪夜的“工地”,“雪夜”、“工地”仅是一个特定的环境.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茅盾同志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份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篇小说就是选入高中一册语文课本的阅读文章——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  相似文献   

18.
说“那堪”     
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其中“那堪”一词怎讲?中学语文课本未作注释,翻了几个宋词选本也未做解释,大概都认为这词不必注释。《辞海》未收此词目,旧《辞源》在“那”字下有一义项说:“那,何也。如何堪,曰那堪。”然《辞源》、《辞海》“何”字均未收“何堪”这一词目。在一般辞书查不到的情况下,所以有的教学参考书根据“那”和“堪”两个字的意思,把“那堪”讲成“哪里禁受得住”(《辞海》“堪”字有一义项是“胜任;禁受”)。此说就这句而言可说得通。然而在另一些地方碰到“那堪”一词,按上意就不一定讲得通了。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分别为中国与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名著。两部作品在选取题材、塑造人物以及艺术风格上均有相近乃至相同之处.他们都描写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都侧重描写家庭琐事.《红》写出了以大观园为地缘中心,以贾宝玉为人物主体的“脂粉群”;《傲》则描绘了以尼日斐花园为地缘中心,以班纳特家族女子为主体的“脂粉群”。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两作的整体艺术水平,不难看出,《傲》作中的人物更带有“扁平”倾向,人物的内在性格也显得简单与单薄.在风格方面,《红楼梦》是一部悲剧,而《傲》作则是一幕喜剧。在揭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红楼梦》也显而易见地超过了《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这样看来,桃花林中就没有“草”了。究竟桃花林中应不应该有“草”呢? 一、从上下文看,这几句是集中描写桃花林的。“夹岸数百步”,突出桃花之多;“中无杂树”(绍熙三年本在“树”下注:一作草),交代桃林之纯;“落英缤纷”,描绘繁花满地。前后都是写桃树、桃花,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插进一句来写“草”。大片的纯粹的桃花,给人以整体美!在这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