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连戏是专演《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文,源远流长。《目连救母》故事最初出自佛教经典《佛说孟兰盆经》,唐五代变文中就有多种关于目连的变文。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版本比对和梳理相关佛教伪经史料,可以确认张祜嘲笑白居易《长恨歌》的用语不是“目连变”,而是“目连经”;而《东京梦华录》所说“尊胜目连经”,实指《尊胜经》和《目连经》,其“目连经救母杂剧”之“目连经”实指《佛说目连救母经》。此外,宋元以来的禅宗语录,也是检讨目连故事传播及目连文化生成史的重要宝库,很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
绍兴目连戏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绍兴目连戏与郑之珍本《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存在诸多差异,这说明它源于郑本之前的一种民间母本。比较绍兴与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证明二者极可能均以安徽民间目连戏为渊源。郑之珍本亦出同一渊源,它与包括绍兴在内的各地民间目连戏当属横向影响关系。目连戏在戏曲史、戏剧学、宗教史、民俗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冥界演进为视角,结合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目连变文》、《阎罗王授记经》,以及宋代《玉历至宝钞》和明代《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对《西游记》中的冥界进行了考证,指出《西游记》中冥界是以《入冥记》为核心,在流传过程中又有所增益而形成的,其中"目连救母"故事的影响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目连戏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现存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在情节上,它较多地接受了宝卷和民间传说的影响;在思想蕴涵上,它更多地吸纳了源于社会下层民众艰难生活现实的特殊的"孝"观念,从而与儒家传统观念呈现出明显的疏离;在表演形态上,河南目连戏部分地保留了宋杂剧"滑稽"和"杂"的特色,以及古时乡人傩的成分,并以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表现出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河南目连戏具有民俗、宗教和戏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豫剧《目连救母》中的主体唱腔是以豫剧的非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为其主要板式的,但也采用了花鼓戏声腔、大鼓书、凤台四句推、拉洋片调、二夹弦、快板书、拉魂腔、翻调等腔调与音乐。豫剧《目连救母》中能采用如此之多的唱腔板式与音乐曲调,而且结合得如此和谐完美,不仅在其他剧种中是罕见的,而且在现代的豫剧中也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7.
佛经中的“目连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奇诡,其类型主要有四种:飞行,斗法,上天入地,地狱救母.通过对敦煌《降魔变文》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故事和救母故事以及六朝志怪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佛经故事在传入中土后经过有意筛选,附会一定的宗教信仰模式,至唐代变文完成了本土化转变.经变故事的情节并不局限于原有佛经故事,而是融合不同故事情节,形成搬演时生动曲折的效果,更具故事性和宗教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佛教地狱思想对鲁迅影响深刻,在其作品中对《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玉历至宝钞》和《何典》等典籍屡有提及,鲁迅以地狱比类人世间,在行文构思中对地狱多有借鉴,对地狱“无常”亦有所考证。因此,“地狱”对理解鲁迅及其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连救母”是对中国民间习俗、戏曲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化故事。《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是敦煌出土的载述该故事的唐五代时期文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汉学家们先后对该文献进行了英译,其成为在西方文化语境讲释“孝道”这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文字载体。通过双语语料的描写与对比,收集可观察的文本数据,可探究汉学家英译重构敦煌“救母”叙事过程中的决策机制和特点,以便为多语文化语境中“中国故事”的翻译与传播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0.
“归去来”是我国中古俗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佛家语词,意谓归西方极乐净土。如: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见母罪减,心甚欢喜,启言阿娘:‘归去来,阎浮提世界不堪停。生住死,本来无住处,西方佛国最为精。’”王梵志诗:“相将归去来,阎浮不可停”。敦煌歌辞《归西方赞》:“努力相将归去来,且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温暖的友情和水乡泥土的芬芳,闪耀着乐观的色彩。作者通过“我”的童年生活片断的美好回忆,描写了自己的故乡,歌颂了童年亲近的故乡农民和农民的孩子,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主题如此,作者匠心独运,却从现实开篇,先写“民国”以后“我”在“北京”看京戏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什么园”和“第一舞台”,乌烟瘴气。上演的是《目连救母》一类旧戏,宣扬着忠孝节义的旧道德。台上“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大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尤以佛文化的影响为最甚.作者通过《目连救母》在国内外所产生的不同反响,说明外来文化只有在适应接受国的需要,并从思想观念到内容形式都为其认同时,才能在接受国的国土上生根、开花、结果.而外来文化冲击、影响另一国文化的程度,应由接受者的民族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需求和融合程度而决定.  相似文献   

13.
“地狱救母”故事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民间故事中,而《格斯尔》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是蒙古族“地狱救母”故事的典型代表。本文重点探讨《格斯尔》“地狱救母”故事的母题,从“入地狱”母题、“追寻”母题、“轮回转生”母题三个层面梳理“地狱救母”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并进一步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目连戏终生都怀着诚挚的喜爱之情.在某种意味上,鲁迅也是一个"目连",历史赋予他的负罪感是如此强烈,以致于他必须用一生的挣扎与抗争来证明.与此同时,鲁迅的自我拯救显得更为深刻、复杂,这种基于自身心灵世界的绝望拯救,既是鲁迅对"目连"式负罪与拯救的超越之处,又注定了鲁迅一生都无法消除其生命的内在紧张和焦灼.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使中古文言小说和近现代白话小说互相连接起来.它确立了中国白话故事的基础,并让宋朝和元朝的小说文本占据了重要地位.用叙事学的方法观照这些变文,可见<目连救母变文>中有三角形的内在结构,<伍子胥变文>中存在着"郁积--化解模型",<韩朋赋>以离合作为情节发展动力,<秋胡变文>呈现了家庭小说里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16.
法藏P.2185号敦煌写卷是《净土盂兰盆经》的唯一抄本,也是该经存世的唯一孤本。该经旨在奉劝民众造盂兰盆并于七月十五日供奉佛僧,为现在、七世父母追福。这部中土僧人撰述的佛典是佛教孝道观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其取材甚广,除借鉴《盂兰盆经》外,还征引了一些当时流行的佛经及佛经注疏。本经的编纂既为唐五代官方、寺院与民间耗费巨资造盂兰盆及供奉物品提供了佛典支持,也为盂兰盆斋会范文的制作新增了素材。同时,为盛行于晚唐五代的目连变文中目连母堕饿鬼地狱故事的书写添加了母题。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八月以前,这部佛典远播日本,与《盂兰盆经》《报恩奉盆经》等,同是日本各大寺院举办盂兰盆斋会时的常讲经目。  相似文献   

17.
一、速风、率风、摔风:刮风.比喻动作的速度之快,声势之大.(1)《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七里滩》剧三:“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讠虎)的些居民似速风进星,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郑校:速字待校.)(2)同上《焚儿救母》剧三:“奉炳灵公旨,送孝子张屠儿离了神州.出神州十字街,下东岳摄魂台,奉圣帝速风早到来.”(3)《盛世新声·双调·碧玉箫》:“寒暑相催,日月率风疾;名利驱驰,车辄(辙字之误)涌潮退.”(4)《孤本元明杂剧·曹彬下江南》剧四:“征人似行云涌,战马如率风疾.”(王校,率,疑误)(5)《盛世新声·中吕·快  相似文献   

18.
《胜鬘经》说:吾“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心地观经》指出:“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众生有八万四千之烦恼,故佛为之说八万四千之法门。  相似文献   

19.
从取向上对《坛经》所体现的慧能禅法与神秀的佛法思想作了比较;通过《坛经》禅法思想对后世中国佛教禅宗的影响分析,提出解读《坛经》不仅是理解禅宗文化基本精神的需要,还将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微。  相似文献   

20.
徐棻,著名川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创作了大量优秀剧本,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剧目奖.其代表作有《燕燕》、《秀才外传》、《王熙凤》、《马克白夫人》、《目连之母》等,曾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四川省文联及四川省剧协副主席、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