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卷首语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3.
全面认识马基雅维利作品中的法兰西王国对于理解他对君主制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依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法兰西是当时欧洲治理得最好的王国之一,它成功的关键在于国王的权力受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并通过高等法院维持了贵族与人民之间的平衡。这些看法使得当时的法兰西王国成为马基雅维利笔下君主制“公民生活”的典范。探究马基雅维利对法兰西王国的态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君主制在其政治构想中的独特地位:君主制不仅可以是一个国家建立初期的过渡体制,还可以是一种良序而持久的政体。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并不是一位纯粹的共和主义者,事实上,他虽偏爱共和制,但同样推崇法兰西王国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十八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重要主题就是探讨美国应实行什么政体.围绕这一问题,美国开国元勋们以先前西方政体思想为参考,通过自身创新设计出了一套美式政体方案.他们一方面以或激进或温和的方式拒绝君主制,另一方面又设计出了或激进或温和的共和制.这场争论最终达成了民主共和制、代表制与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自治等共识并付诸实践,这其中...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共和制成为发展中国家政体发展的基本趋势。许多国家都在这样的世界潮流之下纷纷建立了共和制的国家体制。而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却始终维系着君主制度,本文从沙特王国的内外两方面深刻剖析了其君主制长期而稳定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性经济与政治自由化的浪潮中,文莱的二元君主制政体及其所表现出的权力高度集中表达出它仍处在宪政主义的萌芽状态。在其他六国中,多种政体共存,既体现了宪政主义对文化和历史的包容性,如在虚位国家元首化下,柬埔寨、泰国的君主立宪制照顾了王族和僧侣的文化性和宗教性,马来西亚的君主立宪制则吸纳了世袭苏丹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且此三国都建立了立法与行政分立的议会和政府以及相应的议会内阁制;也体现了对政体形式的超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确立的立宪主义总统制和包含总统相对实位化元素的新加坡议会制均在于防御集权和威权主义的复辟。宪政主义框架下的不同形式的政体已在东南亚各国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7.
1399年,英王理查二世遭废黜,亨利四世继位。斯塔布斯等西方"宪政主义"史学家认为是议会的权能决定了1399年英国的王位嬗变,并称此事件为划分"绝对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的"1399年宪政革命"。但当时的政治现实以及议会活动表明,最终决定1399年国王废立的是政治实力的对比而不是议会的权威,这一事件也并非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只是叛乱贵族的成功夺权而已。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的成因和特点陶飞亚,鲁娜十三世纪中叶,封建的议会制度在英国产生,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政体的确立。在这种政体下,君主虽然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不享有无限的权力,作为等级代议机构的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君主和议会共同统...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月中,除制定了我国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制定了30多项法律、法令.这不仅对于当时“扫尽专制,巩固民国,崇尚法治,尊重民权”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对以后的革命,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仅就孙中山的法制思想,谈点粗浅的认识.一、孙中山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多年,虽然有过不少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但从未有人提出过改制的问题,好像封建君主专制是天经地义,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不过是推翻这个皇朝,又建立另一个皇朝,改朝换代可以,但皇帝不能没有.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运动,也是用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把希望寄托在主张维新的光绪皇帝身上.孙中山看到满清这个封建君主制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是中国人民长期遭受苦难的根源,他大声疾呼:“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因此,他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公报》创办之日,正是拥袁称帝与反袁称帝斗争酝酿之时,在反袁称帝斗争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大公报》态度明朗,高举反对帝制,维护共和的旗帜,其办报主旨第一条即是反对帝制,维护共和。《大公报》的反帝制宣传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公报》坚决的反对帝制立场,赢得国民的好感,使其销数激增,成为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有影响的大报。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与宪政思想在中国的宣传与传播,中国民众在思想观念上逐渐觉悟,对沿袭了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合法性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动摇与否定,推崇西方民主制度。这样,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尽管清王朝为挽救这种合法性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但这些改革却事与愿违,引发了更深层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终究无法挽救最终覆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7,27(2):25-30
汉语中的“专制”一词并不用于君主,而是广泛用于人臣,这是中国古代帝王臣民普遍认可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君主”与“专制”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观念放大到古代,这是一种误读。一般说来,君主总是尽可能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军事指挥的特殊性和笼络重要人士的需要,才授予臣下“专制”之权。古代人臣专制有受命与不受命之别,是否奉承了君主之命,是判断人臣专制合法与否的唯一标准。历代君主对“背法专制”者无不施以重罚,以巩固自己的权位。人臣超越制度的规定行使权力,即使所做的事利国利民,也要受到责罚。专制制度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官吏,专制帝王需要的是俯首贴耳的驯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是非常突出的矛盾,撇开法律和制度的制约,绝大多数君主都难以防止皇权的异化——人臣专制的发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人臣专制是暂时的,他们想要建立的最高权威不外乎皇权,其实质是专制王权的变态与向专制王权的回归。古代“专制”的应用语境直接关系到专制政治的定义,是研究君主专制制度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政体,组织筹安会,效劳于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活动,一直为学术界所诟病。通过重新考察杨度提出君主立宪主张的动机,我们认为:虽然杨度提出并企图推行的是救不了国的救国方案——“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从研究中国国俗民情出发,探索何种资产阶级政体符合中国实际,这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因其救不了国的主张而一笔抹杀他的救国之志。  相似文献   

15.
有关合法性概念及中国古代君权合法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如今已成为政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法性是维持一个政治体系长期存在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国外 ,对合法性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议 ;在中国古代则表现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其君主合法性的取得与维持也有其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因素 ,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君权合法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大地上消失,是因为存在二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先进的革命激进分子不断地为反击帝制复辟而顽强地拼搏和顽强地协作。辛亥革命后黄兴和李烈均在顽强协作中的顽强抗争就是其中的光辉典范。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需要这样的精神和这样的协作,意义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7.
1913年,辛亥革命后首次国会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成为国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四党。为了防止国会制宪时出现"党见之纷争",四党决定在国会开会前聚"有聪明、才力、学识、阅历"之人员,举行宪法讨论会。此次宪法讨论会对领土规定、总统选举、总统权限、宪法以外之国家机关、国务员组织、两院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使得各党的主张得以明晰化。此次讨论会对民初的政党政治、制宪等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体现的制宪中的协商精神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