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宗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是研究各种宗教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宗教往往兼具"出世"与"入世"的特征.只不过道教更着眼于现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基督教则更着眼于来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联.宗教的终极关切只有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才可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南宋及元代净明道的修行方法的特点在于融合入世的“为人之道”与出世的“成仙之道”。这种做法对现代道教发展的启示在于:道教应该勇敢地走入社会、贴近生活,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此外,宋元净明道的学说还可作为中国宗教思想之代表而参与当今世界各种宗教的“对话”,以期为全球化时代“普世伦理”的建设及人类和平、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心学历程分三个阶段,关节点分别是龙场悟道、平藩明道、天泉证道.这个过程与王阳明万物一体说的形成演变是一致的.龙场悟道时,王阳明将"物"作"事"解,心物关系上强调心对物的单向的涵盖.平藩明道,走向心物意义世界的双向建构,致良知也是一个合心理为一的过程.天泉证道前后,心物统一双向建构基础上的致良知,升华为万物一体的圣人之心,完成了多种统一.王阳明万物一体说启示当代美学,应当将本体论存在意义上的追问与价值问题分开,并且反思"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愈“以文为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以明道"并非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有意"明道"之作也并非韩愈作品中的精华,过分强调韩愈散文的"明道"作用,无异于买椟还珠.与此相反,"以文为戏"更能体现韩愈文学创作的独特性.韩愈"文以明道"说在理论上并无多少创见,但韩愈对"以文为戏"的理论阐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建立在认识文学自身价值的基础上,视文学的审美追求超过直接的功利目的,因而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WTO与"三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世后,"三农"命运如何,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入世给农业带来较多影响,但并不可怕.入世后,大有希望的是庞大农业,大有作为的是亿万农民,大有前途的是广阔农村.为此,我们首先要做到脑子、人才、体制三个入世,让自己进入一个最佳状态.与此同时,抓紧做好五项应对工作,为"三农"闯荡国际市场创造一个广阔美妙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国农业第三次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话尊崇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宗师地位,对韩柳的评骘与中国文坛主流倾向相吻合,其自主意识从"文以明道"出发,突出表现为普遍的"尊韩略柳"倾向,尤以斋藤正谦《拙堂文话》"尊韩附经说"为典型。透过日本文话可以发现,韩柳之明道、宗经思想,务去陈言之文学主张以及如海似泉之文风等,均对日本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可谓日本文话中的一双反观中国的"异域之眼"。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代知识分子处于封建皇权专制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盐铁论》中"贤良文学"的解析,分析了汉代知识分子在皇权专制下的理想与抱负受到前所未有压制的社会现实,论述了汉代知识分子继承儒家传统,具有积极入世和以"道"自任的精神,阐释了汉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9.
加入"世贸"组织,会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等发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将受到严峻挑战.文章比照国外的高等教育,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及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如何面对"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如何说明和发挥这个"核心"的问题上,一方面先后出现了用存在缺陷的"一分为二"命题和失范的"一分为三"命题的来表述对立统一学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对对立统一学说只停留于狭义的认识水平上,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在统一物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但没有详细地考察的"中介"范畴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确立.我们要明确地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三教合一"思潮的背景下,云栖袾宏的儒佛观独具特色。首先,在彰显儒佛本旨的基础上,主张儒佛配合、儒佛相资为用。其次,为纠儒佛会通中"儒佛混滥"之弊,从概念、义理上严辨儒佛界限。再次,针对阳明后学狂禅之弊,以"止恶行善"之实行补救之。最后,强调以儒家伦常为本,作为净土修行之根基。袾宏的"儒佛配合"论,是在明末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为明末佛教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历史文化精神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精神是哲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相关体现,中国淡于宗教缺乏终极超越的文化精神决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和西方相较,中国艺术的超越性是通过心灵的具体化和肉身化途径来实现的,艺术的自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强调和展开,这不仅受制于审美精神的世俗性,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14.
寒山诗分为雅、俗两类 ,俗体诗表现出世俗性与叙事性的特点。世俗性是说寒山诗具有由宗教文学向世俗文学蜕演的倾向 ,重在展示世俗生活。叙事性首先表现为事件、场景、人物等因素代替情感因素成为诗的内容 ,其次表现为诗歌结构采用了旁观叙述的模式和时间布局的方式。在寒山作品中 ,俗体诗占三分之二 ,代表了其总体创作倾向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俗文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5.
雷若欣 《南都学坛》2006,26(1):32-36
中国古代的尼姑,是一个带有强烈宗教韵味的特殊群体。但因置身世俗社会,她们的活动又被赋予了世俗特性。尼姑世俗心态表现为:把握参政时机,拓宽生财之道,创造灿烂文化,品味世俗情感等。  相似文献   

16.
儒学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文化系统,它蕴含着不少"文化悖论",从中既可窥测到人文主义的要素和特点,又可发现不少非人文乃至反人文的文化特质.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弱宗教、内在超越、天人分立、重人、民本和重人文等六个方面.它的非人文主义乃至反人文主义特质主要表现在带有宿命论倾向、缺乏感性自然和世俗功利的诉求、抹杀人的个性和贬低个人的价值,以及把人文自然化等层面.儒学的人文主义和非人文主义特性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圆善与启蒙     
圆善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客体对象和终极目的,在康德哲学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道德律即通过它而导向(道德)宗教。所以圆善既标明了道德哲学的完成,又是道德神学的起点。这一特质,决定了其深层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二维精神结构及其张力。这一二维结构根本上与启蒙精神相关,启蒙理性与进步理念直接塑造圆善的内在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8.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儒法思想之融通,在历史渊源上呈现为"儒法同宗"的命题。管仲的思想是其实质依据,后来稷下学宫的《管子》将其文本化。李悝、吴起师儒而任法,开"儒家"向"法家"转变之先河。"杂家"尸佼曾为商鞅之师,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杂以法家思想,亦体现了儒法思想的融通。"转关人物"的思想不但从学术源流上印证了法家出于儒家的命题,且揭示了法家的"政治家"本质,蕴涵了对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人物思想矛盾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一文化融合模式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吸收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对自身的形式和义理进行现代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