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自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以及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成,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误解更属难免,尤望研究陈寅恪先生史学思想的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3.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说起特异功能,大家都不太相信,觉得玄乎,远不是那么回事.我自己也不相信,总觉得这可能吗?但是,当我见到了宋勋杰先生,听到了他的谈话,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开始退却,不得不承认这世上确实存在着特异功能,存在着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人类有许多神密现象,而其核心是生命特异现象.这些特异现象最生动、典型的表现就是气功高级功夫及人体特异功能.作家柯云路曾考察过生命特异现象,有鸿篇巨制特能说明问题.我不奢望这篇短短的文字说明什么,只是把宋勋杰先生介绍给大家和社会.宋勋杰先生虽然具有特异功能,但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相似文献   

4.
潘怀素先生是中国音乐研究所原特约通讯研究员。他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研究隋唐燕乐和民族乐律。十年动乱中,潘先生在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情况下顽强地继续进行研究工作,终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中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乐律。潘先生将它定名为——甘三不等分纯正律。  相似文献   

5.
李启文 《快乐青春》2009,(10):13-14
怀素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草书圣手。古人称他的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那么,怀素是怎样练习写字的呢?  相似文献   

6.
西哲东渐的宗师──汤用彤先生追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汤用彤先生谢世近40年之后,《汤用彤全集》终于在世纪交替之际问世了,这是我国学术界的盛事。我作为用彤先生的一名后学,现已年逾古稀,面对这浩瀚的七卷本全集,百感交集,缅怀与崇敬难以言表。我们常用“学贯中西”来称道一些著名学者的博学多识,但对于用彤先生来说,“学贯中西”就显得狭隘而不够用了。因为先生是我国十分罕见的学贯中、西、印的大师,他在中、西、印文化与哲学思想研究上,都有独到的造诣和重大的贡献,在这三大文化领域内都立下了一座座丰碑。先生并不是将中、西、印哲学与文化孤立起来进行研究,而是着眼于三…  相似文献   

7.
走出悖论定义理论的误区─—对黄展骥和几种流行的悖论定义的辨驳沈跃春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者按:黄展骥先生来信说:“……沈跃春先生来信告我,他写好了一篇与我争鸣的文章,将投寄贵刊。他的文章,我虽未过目,但因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预先推荐给贵刊。……”...  相似文献   

8.
<正> 陈寅恪先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大师,虽然他已经逝世十几年(1969年逝世),但在人们中的记忆犹新。我和陈先生只有一面之识,那是在1944年的暑假中,当我从外地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坝,和当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陈寅恪先生、任教于华西大学的钱宾四先生都是比邻而居,我和钱先生几乎每天见面,总是在晚饭后,我去看他,他就和我在华西坝的一个广场上散步谈天,同时我也曾经去看望陈先生。我和陈先生本不相识,看他,一方面表示我的仰慕之情,一方面打算向他请教有关隋唐史中的若干问题,因为当时我正教这门  相似文献   

9.
高清海先生逝世将近一年了。我们几个先生辞世时陪侍床边的学生,逐渐地从巨大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开始继续思考和研究先生的哲学思想。哲学界已经深切地感受到先生辞世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出现了一些研究先生思想的论文。2005年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把先生思想研究列为主题之一。有的博士生开始以先生的哲学思想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先生在他的学生和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我时常觉得,先生并没有走,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给我打个电话,让我去做什么事情,或者约我出去散…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贺麟先生在传播和研究黑格尔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史方面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为了祝贺贺先生从事教学、研究和译著五十五周年,我想谈谈贺先生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研究。一、解放前贺先生关于黑格尔哲学的第一篇论文——《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是1930年在美国留学时写的,发表于国内《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47期。1936年,作为附录收入他翻译的《黑格尔学述》一书里。他在这篇文章中,从心与理合一方面比较了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的异同,观点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对黑格尔的矛盾法(即辩证法)的看法却胜过当时流行的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12.
煦良兄是我亡夫许思园在大同(大同是个重理轻文的学校)读书时候同年级的学友。与我则是先后同学,三十年代成为至交。他曾与我同车从南京去北京访问名流。由我介绍他认识沈从文先生,后来他们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在北京的岁月里,他常与我探索人生意义并研究学艺。  相似文献   

13.
新风随归雨,雷响庆同文. 今日多情士,水龙和合云. 这是日本森崎兰外先生写的<重庆温旧交>的五言绝句.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对重庆旧交的深情. 森崎兰外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曾和增田忠次良先生多次访渝,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都曾参与接待,我也两次列席,席间相谈甚欢.这座桥是四川外语学院日语老师陈竞先生搭建起来的,因而才有这长久的交往.交往中我曾赠七绝两首:  相似文献   

14.
“新理学”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为“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准备这篇发言稿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冯芝生师已与世长辞。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个人曾多年亲聆教诲,尤感悲痛。我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我于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到校不久,便到先生家(清华园乙所)去拜望他。一见面,便觉得冯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并向我介绍了哲学系的情况,说:“清华哲学系有个特点,特别重视逻辑学和逻辑分析方法。”他要我一年级便选金岳霖先生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与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称著名作家林语堂为世界级大师,他不但在中国影响很大,在西方也有很大的影响.几十年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读者隔膜了这个不该隔膜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知道他的名字,读过他的作品,研究他的人越来越多,但了解他是个语言学家,读过他语言学著作的人却不多.在海峡两岸一起纪念林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作为一个语言学工作者,笔者感到有必要介绍林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以引起读者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关于确认李秀成《书供》原稿(以下简称《原稿》)是他本人的真迹这一点,我和罗尔纲先生的意见是一致的。但对李秀成是真降还是伪降的问题,我们在看法上有根本性的分歧。为了证明李秀成是伪降,罗先生曾经写过不少的文章。1981年3月2日,他又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一件关于李秀成学姜维的曾国藩后人的口碑》的文章,来证明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口碑毫无史料价值,它不能作为李秀成的伪降的“新证”,更谈不上是什么“铁  相似文献   

17.
一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在散文上做到了“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和在诗歌上创造出“奇险”的风格而受到无数读者的钦崇,而且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在当时及后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遗留给我们的著作,无疑的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解放以来,学者们对这一份遗产,开始进行研究,写出了有一定的分量的论着,如黄云眉先生的“韩愈文学的评阶”和任访秋先生的“论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都值得我们重视!我近年来也在研究韩愈,为了增加自已的知识,我细心地阅读了黄、任两先生的论着,学得了不少新的东西,但也有一些和两先生不同的看  相似文献   

18.
治墨学者多知欒調甫先生是現代“墨师”之一。欒先生对墨子的研究多創見,我写“墨家形式邏輯”一書时,曾受到他的启发,可是欒先生的著作,我只讀到他编的“墨辯討論”,頗以为憾。最近人民出版社重印欒著“墨子研究論文集”,亟买一讀,觉得这集子虽系三十年前的旧作,然对有志于整理和发揚祖国  相似文献   

19.
王蒙(作家):首先,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并向王天兵先生表示敬意,因为他在中国介绍巴别尔已经很多年了。  相似文献   

20.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当东来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仍然不免异常震惊和悲痛。我和东来相识是在1987年。我当时在南开跟杨生茂先生读研究生一年级,东来则跟杨先生读博士,有一天他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回来,我和几位美国史专业的研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