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 ,网络社会确实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 ,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有着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都不相同的特点 ,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这可以从“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和“人—物”四个方面得到论证。经典社会学理论在对这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社会的出现一方面给这些经典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也对它们原先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关于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概念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21
海洋社会与海洋社会学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基于社会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海洋社会的提法有些勉为其难,因为其主要的群体互动地域不在海洋,而是岛屿与海岸带等附属于陆地的区域。同时所谓海洋社会的各种互动关系,也往往主要是陆地人群互动关系的延伸。由于海洋是人类长期实践的场所,尽管海洋社会概念值得商榷,但海洋社会学却可以独立成学。犹如医学社会学等以研究对象为特征表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一样,海洋社会学是研究人们基于海洋的各种互动关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3.
关于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玲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31-232,245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论断。那么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其核心命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自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被人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命题,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个人及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命题。本文主要探讨经典时期三位主要的社会学大师:埃米尔·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以及格奥尔格·齐关尔对社会学核心命题的论述,从而折射出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伊始,就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困扰。关于其合法性、面临的挑战、本土化的层次、本土化的误区、本土化运动开展的策略等问题,是每一个欲图从事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学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应该从学理的角度,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龙小伟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34
虚拟财产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概念,因其兼具虚拟和现实的双重身份而在法律属性和立法保护上存在较大的争论。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是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前提。运用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对虚拟财产进行分析,明确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排他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得出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的结论。应该从建立基本法规、完善价值确定规则、明确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设立虚拟第三方等方面入手,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6.
龙小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2):31-34
虚拟财产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概念,因其兼具虚拟和现实的双重身份而在法律属性和立法保护上存在较大的争论。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是对其进行法律保护的前提。运用社会学中的价值理论、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对虚拟财产进行分析,明确虚拟财产具有价值性、排他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得出虚拟财产具有财产属性的结论。应该从建立基本法规、完善价值确定规则、明确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设立虚拟第三方等方面入手,对虚拟财产进行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7.
"裸婚"作为一种新兴的婚姻形式,它的出现既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有关,也受到个人选择的影响,是伴随着社会转型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考量着传统的婚姻价值观。本文试从"裸婚"现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影响入手,以社会学的视角解读"裸婚"的全貌,并做出相关思考,以期让人们对于"裸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作为象形文字的一种,汉字的形成和构造往往带有深刻的寓意。中国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从汉字的构造,尤其是带有女旁汉字的构造,可以略见一斑。文章单从字的构造视角,对这些女旁汉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妇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杭生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5
当前深入理解社会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需要更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二是要更好的应对五个方面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陌生人世界中建设人际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在价值观开放多元的时代促进认同度高的意义共同性、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势下落实公平正义、在社会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大力改善民生以及在发展主体布局上理顺三大部门关系;三是要明确社会建设最终达到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体育腐败"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亨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3):93-95
文章针对当前体育腐败的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滋生蔓延的环境,进而提出消除体育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范进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3-21
1954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但它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则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基本框架之基。五四宪法颁布后,其具体实施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权的机构建制依据宪法建立起来;二是全国人大依据宪法积极行使其职权,发挥其职能;三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依宪法进行的。一部宪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制定颁布,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只有切实实施宪法,才能把纸上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宪法,最终才能达致宪法政治。 相似文献
12.
李树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27-30
违宪行为决定了违宪审查权涵盖的范围界限,要从违宪之"宪"的内涵和外延、违宪行为的主体、违宪方式等几方面认识违宪行为。违宪审查权就是特定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团体行使公权力的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精神、原则和规范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牛犁耘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93-96
“乙肝歧视案”引起了人们对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宪性的普遍关注。宪法作为根本法,其最高法律效力应贯穿整个法律体系,尤其应包括数量多、等级低、透明度差的规范性文件。我国一方面应加强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审查机制;另一方面亟待建立宪法诉讼机制,以使被侵犯的宪法权利得到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4.
对宪法司法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法司法化包含有宪法的司法适用与违宪审查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司法适用具有不同于普通法律适用的特点 ,司法违宪审查则是关系到现有宪政体制的构架的根本性问题。宪法司法化只有走出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悖论才有可能得以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宪法为依据,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从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以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为逻辑前提。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为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障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奠定了宪法基础。在实施宪法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时,有必要对宪法第四十五条作扩充性解释,以便与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保持一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宪法有关规定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宪法稳定性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一纯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6):13-19
美国宪法的稳定性为学界所公认。这一稳定性特征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宪法文本的独特品质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以及美国公众的宪法信仰及宪事诉讼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美国宪法的稳定性更多地是形式上的,其内容却是不断完善的。这种形式上的稳定和内容上的变化有利有弊。对美国宪法稳定性的研究,从利弊两方面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社会,实现社会公正是十分必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此问题,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党的宪法理念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党的宪法理念更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社会的二元化是党的宪法理念更新的直接基础,经济多元化基础上的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为党的宪法理念更新注入了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杨庆峰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21
目前社会空间理论主要分为四类:场域模式、生产模式、拉近模式和流动模式。这些模式都承认了“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或活动发生及生成的场域”这一前提,此即容器比喻。相比其他模式,布尔迪厄的场域模式则表现出对这一观点的反思,尽管不是很明晰。社会空间构成主要探讨行为体验与社会空间对象之间的意向关联,探讨体验、身体、资本、文化、技术如何呈现和构成社会空间。从实质上看,社会空间是一种多元空间叠加形式:知觉空间、身体空间、资本空间、文化空间与技术空间的叠加形式,其中体验形式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70-74
要:宪政的观念最早是19世纪末西方引进中国的,100多年来,对于宪政及其有关的概念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特别是宪政与宪法、制宪权与制定权的行使尤为激烈。探讨制宪权与具体制宪的区别,介绍制宪权的主体,与国家权力关系,对推进现代民主,加强现代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