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南阳,富于天惠,宜于人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南召云阳镇杏花山的中更新世(Q_2)里,发观了“杏花山直立人”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野生动物化石。当时序流入距今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时,富饶的盆地里氏族村落星罗棋布,鸡犬之声相闻了,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开始把猎获的野猪、野牛和狗等训养成家畜,出现了南阳原始的畜牧业。 1971——1973年,考古工作者,对淅川县下王岗古村落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大批的珍贵文物和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动物骨骼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发现有狗、猪、牛等家畜。  相似文献   

2.
<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出师表》一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由此引出诸葛亮隐居地是南阳或是襄阳之争。这一争论大约已有一千余年,迄今尚无定论。《河南日报》一九八七年八月八日发表了水仲贤先生的《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这是诸葛亮隐居南阳说之新见解。对此笔者尚有不同认识,愿提出来与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3.
光武帝纪一(卷第一) [清乐三堂刊蒋氏本] 元帝时,节侯之孙孝侯以南方卑湿,请徙南阳。天游按: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以下简称范书)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以下简称《东观记》),“孝侯”亦作“考侯”。又《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曰:“考侯仁以春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徒南阳,  相似文献   

4.
<正> 续笔小言 1985年笔者曾在贵刊发表《南阳文化史薮》两则(《梅花城释解》与《羊续其人》),当时意在抛砖引玉,用众人之力把祖国一方大郡、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丰富、绚丽文化蕴藏揭示出来,一做历史检验,二做继往开来,为振兴祖国、家乡南阳经济文化做出些有益的贡献。今天,南阳已正式对外开放,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工作看来更有必要、更有意义的继续做下去。恰好贵刊又专辟《南阳地方春秋》,正是用功之所在,故此我们冒昧地把这一工作接续下来,以和南阳诸君(其中有我们的老师和学友)尽善尽力的完成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5.
释“方”     
阅读古籍,常遇到“方……里”或“方……”这种句子。如:“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论语》)等等。 对“方”的注释,主要有三种。 一是认为方即平方,方某某里,即某某平方里。如:《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历代文选》(中国青年出版社62年北京第一版)注:“即九千平方里……”《大学语文(修订本)》(华师大出版社83年6月第二版)注:“当时人认为天下的土地,方千里者九处(九洲),即九千平方里。”《先秦文学作品选》(吉林人民出版社80年4月第一版)注:“当时的学者阴阳家邹衍等,说中国有九洲,并假定中国有九千个平方里。”  相似文献   

6.
南阳菊考     
<正> 顷读阎旭生同志《典故“南阳之寿”》一文,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既喜二千余年赞誉不绝的南阳菊终得注意,又喜自己得一同仁.笔者研治南阳地区历史地理,于南阳菊之变迁有所留心,早成有文,兹不嫌步人后尘,略陈浅见,聊备补苴.一、南阳菊变迁 最早记载南阳菊的文献是《汉书·地理志》,它虽然只说到析县(今西峡)有鞠水,但此水即以地产菊花而得名.《后汉书·郡国志》郦县注引《荆州记》云:“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饭此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南阳渊源颇深,今人收集李白在南阳留诗共13首。据考察,李白入翰林前,曾五次光临南阳。一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入长安,取道南阳,时为初夏;二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南返安陆,途经南阳,时在秋;三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由安陆来游,时在春;四为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由安陆移家东鲁,路过南阳;李白五次访问南阳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应方城县仙翁观道士元丹丘邀请到方城寺。留下《南都行》、《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送友人》和《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等诗篇。  相似文献   

8.
<正> 刘太祥,男,1959年2月3日生,河南方城县人,编审。198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先后在许昌师专、南阳师专历史系任教,1988年到南阳师专学报《南都学坛》编辑部工作。现任南阳师范学院《南都学坛》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南部学坛》主编。兼任河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南阳市社科联委员、特邀理论研究员,南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汉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 “优秀编辑”, “河南省优秀中青年(期刊)编辑”, “南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南阳市第一届优秀青年社科工作者”,南阳师范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早期的代表作《凤凰涅檠》,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优秀诗篇,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刻划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去,人们对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本文不嫌浅陋,亦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凤凰、火 诗人明确地说过:“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创造十年》)又说:“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有的同志以诗人的这两句话为依据认为:“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死灭”,凤凰的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一九五九年吉林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以后不少人袭用这一观点,或说凤凰“象征我们可爱的祖国”(谢本良:《在烈火中新生》,刊《江西文艺》一九七八年第五期),或说“诗人歌颂的凤凰是祖国和民族的象征”(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10.
王建中 《南都学坛》2004,24(1):9-14
公元197~207年,是诸葛亮自表"躬耕于南阳"的十年。此时的南阳(郡),无论是《汉书》、《后汉书》、《晋书》,还是《襄阳记》,都无一例外的认为在"汉(水)以北"(习凿齿语)。所以,诸葛亮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只能是躬耕于汉水以北之南阳,也就是习凿齿所说的"诸葛亮在南阳"。当时的南阳(郡),是全国第一大郡,在"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语),不可能在"汉之阴",即"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草庐对"较之"隆中对",更加符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实际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岑参     
<正> 岑参(715—770),南阳新野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刻苦读书,遍览经史。15岁时移居河南登封,后移居颍阳。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十年曾屡次往返于京洛间。开元二十九年(741),北游河朔。天宝三年(744),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充任节度使幕府书记。当时他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生活中开拓自己的前程,曾写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定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是到边疆后也不得意,后又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南阳郡的归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89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教研室联合举办了“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座谈会.《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诸葛亮躬耕地专题学术座谈会简介》一文对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了概述.与会学者论证“三顾茅庐只能在隆中”的论据之一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南阳先后在袁术、刘表、张绣、曹操之间几度易手.建安元年(196)南阳为张绣掌握.自建安四年(199)张绣降曹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一书的第 4 0章 ,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人类的历史 ,生物的历史 ,都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部不停顿地“有生于无”的历史。在距今 2 6 0万年前 ,人类开始学会制造石制品和骨制品 ,开创了“旧石器时代”。在距今 1 1 0 0 0年前后 ,人类开始学会制造磨光石器 (即新石器 ) ,制作陶器 ,种植水稻 ,饲养牲畜等等 ,开创了“新石器时代”或“原始农业文明时代”。在距今约 5 0 0 0年前 ,人类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件青铜器 ,开创了“青铜时代”。在距今约 4 0 0 0年前 ,人类利用铁器替代了青铜器 ,从而开创了“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14.
“河南曲剧”(下称“曲剧”),即以往的“高台曲”。它是植根于辽阔中原大地上的一株艺苑香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它较早地而又较集中地在南阳、洛阳等地区流传、发展,故而有“南阳曲子”与“洛阳曲子”的称号。又因南阳一带盛行“大调曲子”(下称“大调”。即“古子曲”),所以又有着“南阳大调”与“洛阳小调”(下称“小调”)之  相似文献   

15.
南阳方言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南阳方言的沿革、特点及其划分所谓方言,虽是指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但它的内部发展规律仍然是服从于全民族共同语言的。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地域分支的方言,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属于一种古老语言(毋语)发展的结果,二是分布在不同地域。南阳方言民族语言在南阳地区的一种地域分支。它不仅具有不同于其他亲属方言的特点,就其内部发展规律来看也是服从于整个汉民族语言的。周朝以前,我国没有信史可考。南阳据传属于《禹贡》“豫州之域”,本夏禹之  相似文献   

16.
<正>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郭沫若张衡,字平子,东汉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出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一个较为清贫的家庭。南阳一带,从古以来就是我国经济和文化上的先进地区,东汉时有南都之称。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曾采取  相似文献   

17.
<正>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今河南省邓县,城东三里有张巡“故里”碑。)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在安史之乱中,他起义兵抗敌,与叛军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搏斗,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鉴于新旧唐书中所记事迹过去简略,就搜求方志笔记,写成这篇文稿,作为他就义1230周年的献礼。一、张巡的政治军事生活张巡年青时,“志气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于开元二  相似文献   

18.
“以”字在文言中使用率很高。它可以作动词(李斯《练逐客书》:“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左传·昭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名词(《列子·同穆王》:“宋人执而其以。”)、代词(《吕氏春秋·贵信》引《周书》:“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候之宫。”),通副词“已”(《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相似文献   

19.
一 道光二十一年夏六月十六日(公元1841年8月2日),开封北十五里的张湾(当时称祥符三十一堡)黄河大堤决口,水围开封达八个月之久,使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州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水灾。 我校图书馆藏的《汴梁水灾纪略》抄本,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记载这次水灾最为详尽的重要文献。此抄本由清末开封士绅常茂徕的曾侄孙常联奎从南阳张嘉谋所得抄本转抄而成。 《汴梁水灾纪略》(以下简称《纪略》)未曾刊行。民国三年,南阳张嘉谋在北京购得抄本,并题识曰:“此册不著撰人名氏,所纪曹门工特详,于常君茂徕事细大必书,疑为常君自纪。其署曰:‘痛定思痛居士’,盖以所纪有伤当道语,惧祸也。常君号秋压,居曹门内,学行为时所重。甲寅冬得此于宣武门瓮城。梅溪识。”梅溪即南阳张嘉谋,字中孚,民国年间河南藏书家之一,收集整理了不少河南地方文献。此书经张题识后,后人多认为是常  相似文献   

20.
张红  黄涛 《小康生活》2001,(7):28-28
南阳女蝎王张红和土元养殖大王黄涛精诚协作,把“净化、绿化、美化”三大生态要素统一运作起来,首创“生态高效养殖新技术”,月供优质种蝎100万条,土元种卵300公斤,包成活、繁殖和回收。免费传授技术,赠送《养蝎》、《土元》光盘和养殖书籍。另有土元种虫、蜈蚣良种及蝎用蜕皮素。欢迎考察引种。可办理空运和特快专递。(路线:南阳站广场乘3路公交车直达“四福井”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