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禺戏剧语言艺术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每次读曹禹同志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艺术的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我常常想:在人类所有的创造物中,语言恐怕要算是最神奇的一种了。它捉不住,摸不着,什么也不是,然而却能幻化为一切。正象俄罗斯民族的一句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特别是到了语言艺术家的手里,语言的作用,更是奇妙到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
<正> 区分“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与“对康德物自体的分析”,这是研究康德物自体学说的一个重要的方法问题。我们把“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规定为用我们通俗的语言复述康德本人对物自体所持的观点,把“对康德物自体的分析”限定为研究者对康德物自体所持的态度。“分析”是“我注六经”的方式,带有研究者的倾向性,而“解释”则应作客观的说明。如果“分析”是我们讲话,则“解释”就是让康德自己讲话。区分这二者,对于一般的哲学体系是“适用”的,而对于康德物自体则更有必要。以往不是把康德物自体说成是“上帝”、“纯粹理性的本质”,就是“实体”、“客观存在”,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把“分析”当作“解释”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以往“对康德物自体的解释”的一个共同出发点,都是一开始就直接断定康德物自体“是什么”,直接断定其有何种性质,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则从未正面讨论过物自体。他说:“我们不是问任何物自身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甚至不是问,按照经验的条件,具体上什么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3.
“逻各斯”的解读与哲学的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哲学的解,也就是要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我们时刻都没有忘记海德格尔的忠告:“如果我们竟敢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加以探讨必须小心为妙。”①但我还是确定了这个题目,这倒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题目,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地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一个哲学的问题都涉及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逻各斯(A8yO(,IOgOS)一词是赫拉克利特所关心的中心问题。“这里所谓的IOgOS,人们在学习之前和刚开始学习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懂得的;虽然他们已经体会到我按每一个不同事物本性来解释事物具有何种性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辩证法“实质和核心”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志指出“实质”和“核心”并不是同一个东西。我赞同这种看法。但“实质”和“核心”因甚不同,辩证法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则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老本,原来是资本主义商业中的一句行话,指做生意的本钱。我们今天说的“老本”则是一种比喻,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于革命所做的贡献,以及党和人民所给予的荣誉。一个人对革命的贡献愈大,“老本”也就愈多。这并不是坏事。但如何对待“老本”,不同世界观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你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你就会把“老本”当做继续革命的新起点,以此为动力,对革命做出更大的贡献。你是小生产者的世界观,你就会把“老本”当作“粮囤",坐吃不动。什么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什么万里长征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正>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绝不是象某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主张的那样,是什么精神的“自身反映”,也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精神反映物质”、“物质被精神所反映”的过程。前者把反映者(主体)和被反映者(客体)都认作是精神或精神的派生物;后者虽然否定了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的反映的看法,但似乎是把精神当成了反映的主体,似乎精神是某种和物质同时并存的独立实体。在唯物主义看来,反映者(即反映的主体)只能是实在的人,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有思维的机能和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精神。是具有精神机能的人在从事认识,而不是精神在认识。因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定义,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的。它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7.
师门记学     
<正> 《文史哲》的编者,要我写一篇有关治学方法的文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实在“治学无法”,因而也没有“治”出什么成绩来;但当我读书的时代,我的大学老师,多是有名的学者,他们各有一套治学方法,我看过他们的“绣取鸳鸯”,也了解他们的“金针法术”;因此我只能写“师门记学”。还得从顾颉刚先生说起,我总觉得顾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作为学术界大师的条件应当是:1.学问自成体系;2.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个学派对于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有比较完善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少形态或非形态的语言,词组装成短语,一靠词序,二靠虚词。因此,“知识丰富”与“丰富知识”、“无穷变化”与“变化无穷”、“大雪飘飘”与“飘飘白雪”、“爸爸妈妈”与“爸爸的妈妈”、“我和你”与“我看你”是不同的。这当中词类问题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很重要。词与词搭配起来产生各种关系,但词与词的搭配不是任意的,它既要受词性的制约,也要  相似文献   

9.
吴疆先生的《中国哲学:反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一文(《中州学刊01993年第3期),对我发表于《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提出了商榷。吴先生的文章很有启发意义,也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我很愿意就此将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入下去,就教于吴先生和学界同仁。 吴先生针对我的观点提出的不同看法是:“我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本身‘蔑视和放弃’的态度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中国哲学对语言的作用高度重视,只不过不是从语言的逻辑本性,而是从其非逻辑本性方面使用和发展了语言。这种语言的非逻辑本性就是隐喻。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隐喻的语言形式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具有超语言学的、而不是反语言学的倾向。 吴先生的意思似乎是:中国哲学“蔑视和放弃”的并不是全部语言本性,而只是其中的“逻辑本性”,但却使用和发展了语言的另一种非逻辑的本性如隐喻功能。如果我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在这一点上我和吴先生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问题在于:既然语言有两种本性或功能,即逻辑的和非逻辑的,又凭什  相似文献   

10.
<正> 胡曾伟同志: 您的信和《石壕吏》译释,都拜读了。我基本上同意您的见解。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11.
一年年忙下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替学生写评语。并不是如以往那样把它看成是控制学生的“杀手锏”,也不是甩弄一下手中的这一张“王牌”来“虚张声势”,为自我树立威望。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深化了我对评语工作的认识:它是体现班主任素质的具有创造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代的冲击波也早已扫着了这块令人敏感的“角落”:到底对学生评些什么?如何评以及追求何种评语效果等都是在评语工作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行为过程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 ,语言是一个事先给定的存在 ,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表意行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都不是自然语言的照搬或被动使用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的过程 ,是从主体意向出发的“我说语言”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地赋予语言以意义的增殖过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层面 ,一是它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 ,二是“暗示意义”或“附加意义”。在文学创作中 ,创作主体以言表意必须兼顾到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层面 ,驾驭好二者之间的张力 ,这样才能赋予语言以文学意义 ,也才能使日常的语义信息上升为文学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3.
开胃豆     
放鸽子冯笛问:“爸爸,‘放鸽子’是什么意思?”爸爸答:“比如,我把你带到野外玩,我说要去买一点儿东西,请你在这里等我。结果,我没有来接你,这就是‘放鸽子’。”冯笛:“爸爸,您这不是‘放鸽子’,而是犯了遗弃罪!”  相似文献   

14.
《江汉论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李怀君同志的《辩证法的‘实质’问题探讨》一文,读了很受启发。李怀君同志赞同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不是同一个东西的观点,我也赞同。但李文把辩证法的“实质”只归结为关于联系的学说,值得商榷。我认为,所谓“实质”,就是本质、特点、特征。“联系”是辩证法的实质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征。事物的矛盾规律以及对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题目是“怎样研究文法、修辞”,实际上我要讲的是怎样研究汉语的文法、修辞,因为:(一)听讲的是中文系同学,彼此共喻,可以不加附加语。(二)也因为今天讲的方法也许可以通用于其他的语言,也许还以不加附加语为好,因此,就决定不加“汉语”这个附加语。汉语的文法和修辞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也都有不少的成就,——修辞学研究的成就更其大。但在最近一百多年内,和西洋学术接触之后,都有了极大的改变。那改变据我看来,第一是组织的改变,过去研究多是随感式的,碰到什么就说什么,这里面当然也有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毕竟规模狭小,安排也不十分紧密。和西洋学术接触之后,情况就改变了。研究就趋向于注意全面一些了。第二是方法的不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方法的不同。过去研究往往是演绎式的,现在比较注意用立场,观点,方法,把事实总结组织起来,同实际的联系也大大地加强了。这是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与过去研究不同的地方。关于我们中国研究文法、修辞的历史,我都曾作简略的介绍(关于修辞的研究可看“修辞学发凡”第十二篇,关于文法研究的情况,可看“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中“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这里不再详谈。现在关于文法,关于修辞,都有许多组织不同,方法不同的著作摆在大家的面前,文法有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郭绍虞诸先生的著作,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和在座的张世禄先生也曾经在文法革新讨论中插过嘴。修辞有杨树达的“汉文文言修辞学”,在座的郑权中先生的“修辞学”等等,亦有我的“修辞学发凡”。这些著作现在还都“鸡兔同笼”,和平共处。同学们如果想从现有的水平出发研究文法、修辞,首先就会遇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讲政治,例如进行反右派斗争,要讲究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讲研究学术是不是亦要讲究立场、观点、方法呢?我看,也要讲究。所以今天特地提出怎样研究文法修辞这个问题来和大家谈谈。我谈的不一定妥当,更不是什么定论,一切要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创作中,如何摆正“我”的位置?如何正确处理“我”与群众、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这是诗歌美学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反对把“自我表现”当作一种美学原则,这并不是反对在文学艺术中,尤其是抒情诗中,可以有“我”在其中。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诗中可以有“我”,诗人可以用“我”的眼睛、“我”的感受来观察和表现现实生活。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常常把“我”摆在不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语法与文章     
前 言 一提到语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名词动词,单句复句,单句成分和复句层次等。我们不否认,这是语法。但我们还要说,这不是语法的全部。我们在这里说的题目是“语法与文章”,要在文章中研究语法,用语法分析文章,把语法与文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做是否太牵强了呢?不是。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律。文章呢?文章是各级语言结构的有机组合。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说略》中说,“汉语是组装型的”,文章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与思想:是否对立以及如何对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学术与思想之关系的讨论已有时日。常常可以听到有“思想淡出,学术凸现”这一类说法。它们大多不言自明地把“学术”与“思想”作为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但这总会使我感到有些茫然。首先是不明白“学术”在这里究竟是指什么?然后是不明白“思想”又是指什么?因此自然也就不清楚,为什么在学术与思想之间会有对立?以及为什么要对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张力做如此强调?我从一开始便把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一个汉语语境中的特有议题。或许是孤陋寡闻,但我确实不知道在其他文化中是否有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当然上述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19.
“语法”一词一般指规范语法,限于语言学范围;其实还有历史语法、比较语法、转换生成语法等,还可以有“错误语法”;而且“语法”、“句法”也不限于讲语言现象,可以涉及思想模式及类似语法的结构关系。本文拟对语言及思想中的一种现象试作探索,姑称之为“歧义语法”小引,并不是专论语言学问题。 端一碗饭放在一个小娃娃面前,问她这是什么。她说:“碗”这不错。她说:“  相似文献   

20.
自从“红与专”的问题展开辩论以来,广大知识分子都接触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核心部分;这是每一个人的人格中心的所在,也是他最不愿触犯的地方。现在必须把它触犯一下,并且必须把它彻底粉碎,这就不能不引起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引起了极度的痛苦与不安,但在斗争胜利后,也会引起愉快与舒畅的心情。我开始对“红与专”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我认为“红与专”的问题只是知识分子生活细节上的问题,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所谓“读书人”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