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谷城在其所著《世界通史》第三册(世界范围之扩大)一书的第二章,即《由大陆活动到海外开拓》一章里,大肆贩卖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公开站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掠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进行辩护。他在《海外发展之动因》一标题下,谈到以下两点:“(1)人口增加。中世纪后期,社会渐趋安定,生产渐渐发达,人口乃随着增加。人口增加了,亟欲向外发展。”“(2)生活程度的高扬。人口增加,固然足以使生产事业发达,同时也足以使生活  相似文献   

2.
150年前,中华文明的古老城墙突然之间被大不列颠的坚船利炮打开了缺口,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茫然无措的状态。英帝国殖民主义者以肆无忌惮的主人姿态自居,而腐败的晚清政府却沦为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奴隶角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字条》中,英国又租借所谓的“新界”99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当时中国人民的,从此英国倚仗其武力优势侵占了历来属于中国版图的香港地区。被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  相似文献   

3.
《狩猎愉快》中,刘宇昆借古老狐妖传说主动“复魅”东方,但这并非迎合西方的“自我东方化”式书写,小说也未重设逆向的东西方对立,而是多元立体地解构了殖民话语的权威性和始源性,对东方主义的符号表征系统进行反叛,并进一步想象着西方科学技术与东方文化沉淀之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互动乃至有机结合。小说超越了科幻题材固有的殖民主义者视角,古老东方成为想象科技未来与科幻叙事的另一空间,体现出刘宇昆“丝绸朋克”小说的创作意蕴,即包容异质文化、超越族裔界限、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4.
在殖民主题上,《吉姆老爷》是约瑟夫·康拉德的重要作品。在《吉姆老爷》里,康拉德表面上把殖民地人民描写成符合“东方主义”的刻板形象,把主人翁吉姆描写成一位功成名就的欧洲贸易代表,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位坚定的殖民主义者。但是,通过反讽技巧的运用,通过安排生命、事业都处于颠峰的吉姆的突然死亡,康拉德巧妙地否定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他自己也因此成了后殖民文学的一个先声,一位具有前瞻性的反殖民主义者。康拉德在为帝国叙事、构建“白色神话”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从而解构了帝国神话。  相似文献   

5.
新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同属西方古典美的范围,但又处于西方古典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只有在这二点的前提下才能较准确地把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之间最主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与启蒙主义美学思想都属于西方古典美的范围,最基本的美学特征都是和谐。在这里,对西方古典美的确定及其基本特征“和谐”的把握,我们借用了黑格尔在《美学》中的论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俄国虽然还处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超过很多国家。它们为了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不断敲击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首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从此,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因  相似文献   

7.
制造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一直是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热点,他们把马克思的自然观归结为“人化自然”,由此制造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认为《哲学笔记》抛弃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主客体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失去了意义;他们又极力论证所谓列宁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限度,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不是把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贬斥为“经济决定论”,就是歪曲为“唯意志论”,都否认它是唯物史观。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丰富多彩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晚清著作反映了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这七十年左右的时代特征。欧美以及俄、日殖民主义者用炮舰打开了闭锁的古老封建的中国大门。在海通过程中,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起了极大的冲击作用,汉语不得不大量地吸收外语的成分。因此,在《晚清文选》和《晚清文学丛钞》这两部书的收词工作中,如何抓住这个历史特点,处理好外来词的选收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关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的英明论  相似文献   

9.
俞祖华在《孙中山赶超西方思想述评》(刊于《江西社会科学》二○○二年第八期 )一文中指出 ,自鸦片战争以后 ,魏源、冯桂芬、陈炽、孙中山等仁人志士都提出过通过学习西方而赶超西方的主张。孙中山则明确表达了要以最快的速度使中国“并驾欧美” ,“把中国变成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的宏愿。他提出 ,在学习西方时 ,既要“取法乎上” ,又要“登高自卑” ;既要学习西方最新、最先进的东西 ,又要坚持自主创新 ;在革命以后 ,要迅速转入建设 ,发展经济 ,同时还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不但要在财富总量上赶超欧美 ,而且还要在社会公正方面超过欧美。为…  相似文献   

10.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是闭关自守的提法不仅广泛流行,而且由于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也曾做过这样论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张之毅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撰文提出不同看法。张文指出,清代前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对东方国家进行不等价交换的贸易,要求领事裁判权,甚至侵犯东方国家领土;另一方面又给东方国家带  相似文献   

12.
西方思想对近代埃及社会的影响曲洪18世纪末和19世纪,埃及面对西方殖民主义者沉重的压迫和奴役,认识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必要性,因而在接受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世俗主义和民主主义新观念、新潮流影响的同时,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  相似文献   

13.
《造人术》是鲁迅最早翻译的西方科幻小说之一。2012年,香港《译丛》将鲁迅《造人术》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译介给西方读者。《译丛》英语译介的“译作之译作”《造人术》是深度翻译的结果:译文还原了鲁迅汉译文本的语体风格,更在“译者导言”、插图、鲁迅汉译按语等副文本的综合推介作用下,协助西方读者对英译鲁迅《造人术》进行全面认知。经历了美国英语小说原作的日译、汉译,《译丛》又将其回译成英文,完成了小说《一个非科学故事》(《造人术》)的“世界文学”翻译轮回。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福建水师惨遭失败.新版《辞海》以为: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秉承李鸿章主和旨意,对法舰既不阻止,又不戒备,致使福建水师遭受袭击,损失惨重(参见“何如璋”条及“马尾之役”条).以上说法不符合  相似文献   

15.
自13世纪以来,西方“北京形象”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不断变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打破了西方“北京形象”话语霸权,解构了神秘的或带有恶意的“北京形象”。《京华烟云》描摹了北京的历史大事、精神气质、风景名胜、文化观念以及民俗生活,塑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人的北平”形象。在《京华烟云》的基础上,《辉煌的北京》进一步展现了北京古老的辉煌、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及其精美的艺术,展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曾经享誉西方世界,引起过西方知识界的关注,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并未受到辜鸿铭的影响,斯宾格勒和辜鸿铭对“文化”、“文明”及东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认识毫无交集,由此决定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视角之间没有关联,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30年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曾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关于“两个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争论的思潮。70年代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发表后,西方学者又宣称发现了“第三个马克思”——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一个结束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总题目,而转向对行将毁灭的人类古老文明的“崇高”进行讴歌的晚  相似文献   

19.
《周易》在中国古代位于群经之首,有“天书”之称,在现代又颇受西方人重视,被看作“奇书”。《周易》的思想和价值至今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发掘。本文以《易经》为主,结合《易传》,试对《周易》整体观的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的小说《窥视者》是继《橡皮》之后又一部标榜反传统的“新小说”派力作。作家将“窥视”作为人们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并进一步将“窥视”作为荒谬的、冷漠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因为通过作家的所谓“忠实”的记录 ,当代西方社会满世界的人都在互相窥视 ,多么可怕 !作家也将“窥视”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直接手段 ,作为捕捉人与物的存在的极为巧妙的方法 ,不失为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