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魂》2005,(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推行对外 侵略扩张政策,妄图用战争手段来重新瓜分和霸占全球而发动第二次 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祸害最大的战争,同时又 是中、苏、英、美等同盟国和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伟大的正义 战争。  相似文献   

2.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3.
抗战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美国对日实行绥靖政策,除史学界公认的美国企图将日本这股战争祸水引向苏联和美国陷入国内复杂事务被迫采取孤立于外界政策的原因外,作者认为还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继续维持美日贸易以便获取经济利益摆脱国内危机。二是美国本身军事力量不足,必须等待最佳出击时机,以便坐收渔利。三是要控制西半球首先必须稳定拉美后院,阻止德、意、日等法西斯全方位渗透。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二次大战序幕中英国朝野上下对绥靖政策和战争的态度,并列举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希特勒上台,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三件大事以及慕尼黑会议的前前后后来说明英国张伯伦政府绥靖政策破产的经过,同时客观上描绘了英法用牺牲小国利益换取德日意祸水东行,但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卑劣伎俩和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一贯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于九月三日相继对德宣战。英法对德宣战后,双方并未真正交火,直到一九四○年五月,法西斯德国大举进犯法国,战争才正式展开。人们称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年五月为“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争”时期。那么,英法对德宣战,有无其合理性?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战争”这一局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集团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几乎把人类数千年文明毁于一旦,世界人民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国的物资总损失高达4亿万美元,世界各国人口伤亡多达5千万人以上。列宁写道:要弄清战争的原因,必须“研究战前的政策,引起和导致战争的政策。”①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客观角度出发,剖析一下1941年夏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由于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灭亡…  相似文献   

7.
一三十年代中,由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推行绥靖政策,使人类蒙受或提早蒙受了空前的战争浩劫,因而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受到了普遍的抨击,这是罪有应得.但对绥靖政策何时产生、怎样发展及其结束的讨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与教科书将绥靖政策的起点定在凡尔赛和约、道威斯计划或洛迦诺公约签订之时,我个人认为实在为时过早.构成绥靖政策的要素,不仅要有绥靖者、牺牲者,而且还有一个对谁奉行绥靖——即绥靖对象.历史上西方的绥靖对象主要是希特勒德国.但在签定上述  相似文献   

8.
论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杨和平对法西斯意大利外交政策的研究,海内学界已开始拓荒,但似乎还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墨索里尼对外政策的矛盾性,墨索里尼意欲利用“时间差”赶在希特勒完成重整军备之前结束侵埃战争、回到欧洲的主导思想与其对希特勒进军莱菌...  相似文献   

9.
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欧洲与世界动荡不安地走向战争。面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强国的领导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究竟确定了什么样的欧洲战略目标,推行了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是否象某些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1939年初—1940年5月,罗斯福在制止德国扩张方面是个丝毫也未采取过行动的人物,或者甚至是张伯伦绥靖主义的帮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开动国家机器动员了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参与、支持对外侵略战争,日本媒体也积极宣传侵略扩张政策,竭力鼓动民众的战争狂热,大肆叫嚣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战车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战争部件.但是战后随着国际冷战局势的形成,美国调整了远东政策,致使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问题被长期掩埋,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在日本有关媒体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下被提起.然而,诸多事实证明,追究日本媒体的战争责任依旧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在远东所奉行的不承认主义是西方绥靖政策的雏形,西方绥靖政策则是不承认主义的发展、继续。二者的共同点是避战求和、牺牲小国、保全自己,把矛头指向苏联,结果是鼓励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相似文献   

16.
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的第32届总统起至二战后初期止,美国对德政策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即美国在绥靖德国失败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先进行狠狠的打击,从军事上彻底摧毁法西斯德国,然后对德国进行重塑。罗斯福的德国政策对二战后德国作为和平大国崛起与美国作为霸权大国崛起的历史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要消灭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须消灭帝国主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27页)这是一条已经被无数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在严重的战争威胁面前,总是有两种不同的对待战争的态度,一种是积极揭露战争的危险,主张加强防务,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一种是妥协、退让、安抚、绥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帝国主义的本性,然而,二次大战前夕在绥靖与反绥靖的斗争中占了上风的绥靖主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后,"慕尼黑类比"随之盛行并流毒至今。这种盲目排斥一切妥协、鼓吹遏制和预防性战争的论调,多次影响了美国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慕尼黑类比"的依据是所有绥靖政策都必将失败,然而近年来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提出批驳质疑,强调绥靖政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文指出,尽管慕尼黑事件证明了错误运用绥靖政策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但绥靖也不乏成功的先例。成功的绥靖政策不仅能够化解短期冲突、保留权力并转嫁威胁,还能从长远角度塑造一种非对抗性的国家关系。因此,对绥靖政策应做具体分析,"慕尼黑类比"根据一个失败案例否定所有绥靖政策,这种以偏盖全的错误做法损害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最后本文认为恰当的国际体系安排、长远的战略眼光是绥靖政策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1931~1941年美国的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无论是绥靖还是遏制,其核心都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七.七事变”为界,之前绥靖的一面占主导,之后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主导。美国始终守护着不卷入战争、尤其是不卷入太平洋战争这条外交底线,其目的是为了谋取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