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2):120-122
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化语言及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概念隐喻给予了不断关注,使之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公式化语言意义的形成与理解上的认知机制。这一探讨对于更好地促进公式化语言的研究与习得以及二语习得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代诗歌倡导回归语言,这没有改变诗歌的意象艺术之本质.隐喻是意象中的重要因素,在语言学层面上,“拒绝隐喻”是不可能的,其实质是反对被滥用了的作为修辞格的隐喻,而向语言本性中的隐喻回归.隐喻的古今差异对应于意象的古今差异,在符号学描述中,这一差异体现为语象与意象,此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语象的图式是经过元语言层的含蓄意指,当代诗歌的意象一般与语象相伴而生,成为语象化了的意象.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7):116-118
语法隐喻是语言的系统概括,概念隐喻反映了人的基本认知经验。在构式语法的解读中除了跨构式的联结自身存在的认知(概念)隐喻外,语法隐喻的解读可以说明构式的紧密度和语义的高度概括。双及物构式内部的隐喻之外,语法隐喻的解读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哲学基础、物质基础、认知模式和认知功能作了重点讨论。旨在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当代认知观将隐喻看作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隐喻映射包括映射层次和映射方式两方面,汉语隐喻式定中结构中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层次分为单层和多层(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两种,映射方式有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一对多映射体现了语义泛化的过程.语义泛化是构成新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定中结构中隐喻的功能主要是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的手段.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超常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二者相比认知是第一位的,修辞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7.
孔元元 《社科纵横》2014,(7):174-176
随着认知隐喻的不断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在实际的英语词汇、文化教学中引入隐喻式教学法,但还很少有人把它应用到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这篇文章就从语音、词汇、文化情景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话语现象,它形成于言语交际过程中.隐喻话语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且关联原则对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起支配作用.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词汇的意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对于词汇习得有着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应改进当前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通过实践了解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且用范畴和概念来理解世界.外部世界是客观现实的存在.客观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有真伪性.语词具有固定意义,人们只要用清晰和准确的定义是可以触及客观的.应避免使用隐喻和其他的修辞手段.主观主义强调人们的日常实践凭借感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感觉、道德、美学和精神意识.人们是通过想像而非理性获得意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将主观与客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主观与客观是互动的关系.经验现实主义在认知隐喻中得以充分体现.人们是通过想像性推理而获得意义的.意义蕴于人体机能和社会经验,意义的结构源于概念之先的结构,抽象的概念源于隐喻和换喻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先锋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表现出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先锋诗歌完成诗歌的现代化转型的同时,坚守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与艺术流脉,在诗歌观念与形式方面建构起高度的本土化艺术自觉.主要表现在:先锋诗歌延续着古典诗歌的"入世"精神,注意诗歌的社会性;艺术上承续古典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注重诗歌的含蓄蕴藉;将西方诗歌叙事的客观性与古典诗歌叙事的抒情性加以整合,做到叙述与抒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品牌和一类企业,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符号象征。人们能够通过感观体验对老字号形成认同,其深层原因在于老字号背后的记忆隐喻以及人们对老字号的空间认知。  相似文献   

15.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6.
袁晓军  董粤章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埃兹拉·庞德于1913年创作的《地铁站里》因其凝练精准的语言、教科书式的意象选择和实现而被誉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该诗作中的意象实现过程。分析发现,研究表明,人类认知在诗歌意象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考察意象时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主客相互作用还是天人合一,其实都是基于人的身体(肉身)所实现的人及人的世界通过认知所实现的语言性固着。意象即人,人即语言(文本)。三者统一于符号化的实现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性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特色的原因之一。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指事物之间处于渐变状态的中介、过渡与延续.亦指主体对客体认识的一种不确定的性态。模糊性的生成与诗人的思维方式、美学观有不解之缘。古典诗歌的语言因素和描写手法有助构建显著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佟秋华 《学术交流》2020,(6):183-190
古典诗歌中包含各种丰富的意象,它们是诗歌表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意象具有修辞功能、语篇连贯功能及知识传播功能。诗歌意象的修辞功能从形象表达、感情描绘、美学功能相结合的视角借景物抒发内心情感,寓主观情感于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中,带给读者思想与心灵的共鸣、外在形式与内在蕴含的美感。诗歌意象的语篇连贯功能从抒情性到叙事性使看似跳跃的诗歌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诗歌意象的知识传播功能从知识传递到文化传播,使读者能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贾佩瑶 《社科纵横》2007,22(8):120-121
对李白的绝句、乐府、歌行进行多角度解读,挖掘其蕴涵的时代气质、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