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郑忆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6):14-18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颠倒”黑格尔“用头立地”的唯心辩证法为“用脚立地”的唯物辩证法。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结构性“根本改造”的结果。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总体观、因果观不同。 相似文献
2.
吴兆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08-111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辩证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中阐述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批判和改造,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从而进一步探讨马克思辩证法的创立. 相似文献
3.
李婧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3-11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把握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关键文本。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性人文关怀的起点,就必须考察手稿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异化"与"对象化"概念的含混使用。唯有获得清晰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才能在扬弃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真正的关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中得到了充分表达,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使其得到了全新熔铸。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照中,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问题之所在——历史成为自我意识逻辑展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导致其批判性向度迷失在了意识的内在性之中。马克思主张历史是世代相继的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改变不是概念带来的,概念只是表达了世界自我变革的要求。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否定性概念正是对生活世界自身变革的自觉表达。如此,马克思消解了黑格尔辩证法中蕴含的抽象性、内在性,阐明了否定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性质,赋予了否定性概念以历史性批判向度。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也紧扣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但由于没有领会马克思的否定性概念来自生活世界的自我否定,因此就不能不退回到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5.
郑忆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3):48-51,103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是"根本改造"而不是简单的"颠倒".阿尔都塞观点的合理性是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途径;片面性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6.
主体是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结点,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扬弃过的辩证法也就变成了以人为主体的辩证法,即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应作主体的和人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李淑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其扬弃异化劳动的观点密切联系,具有明确的社会政治取向.他考察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阐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本质和现象的颠倒,并未触及异化劳动的经验事实,但其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着人的异化的因素.马克思通过分析黑格尔逻辑概念的异化及其扬弃的方法阐明,它只是扬弃范畴,而并不否定现存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剖析现实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黑格尔抽象掉了实践的经验内容,只是抓住了其形式方面.他揭露了黑格尔辩证法无视工人的异化劳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实践出发,建立了以扬弃人的异化为指向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法颠倒为人的自我实现的辩证法,把承认的辩证法颠倒为创造的辩证法,其表层逻辑是从精神到人的颠倒,深层逻辑却是把基督教的爱的和解通过犹太教精神的中介颠倒为普罗米修斯主义的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之所以要进行这种颠倒与马克思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密切相关,其背后则有马克思作为一个犹太人的文化背景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进东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6):67-71,124
黑格尔思辨辩证法在于 :作为主体的人是思维着的精神 ,方法即为“从概念自身发展出的必然过程” ,意识的诸形态既实现自身也自我消解 ,以及辩证法是基于本体论概念基础上的内在的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作为非本体论的辩证的叙述方法植根于社会历史范域 ,凸显“死和爱是否定辩证法的神话”及特殊规定性的全部关系 ,而且 ,与黑格尔的理解了的世界才是现实世界不同 ,马克思强调对象化的东西即为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0.
崔唯航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1,48(6)
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颠倒”问题的传统观念暗含着三个前提:实体化、形式化和方法化.这不仅误读了黑格尔,而且误读了马克思.在黑格尔看来,所谓“颠倒的颠倒”,绝非“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简单“翻转”,而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所谓“颠倒”,既非费尔巴哈“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翻转”,也非黑格尔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理性跃升,而是一种基本视域的转换,即从理性的思维过程转向现实的批判过程;从理论意义上的解释世界转向实践意义上的改变世界.这一视域转换指向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者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庞晓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2):54-57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不是颠倒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不同是结构中"位置"的不同造成的.不平衡性、超决定、多元决定、主导结构的作用等是复杂结构的基本属性.复杂结构的运行原则反映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的实现方式有两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与此相对应,现代性思想也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中,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和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现代性思想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陈宇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余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开创了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浪漫主义国家观和社会契约论国家观的批判,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的个体原则与政治国家的普遍性原则调和为一种统一的国家哲学。这种国家哲学以哲学的形式,实现和完成了以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分离和融合为标志的现代政治国家。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政治性的批判分析,以及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等级经济性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用神秘主义来掩盖尖锐的政治矛盾和经济冲突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6.
王建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37-44
任何一种先进理论的形成都是有其思想资源的,马克思历史观的形成同样如此。从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系统分析,以及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理论进路的考察,不难发现,马克思的历史观主要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复辟时代法国历史学家等在历史观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历史观的理论,理所当然地构成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刘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1):16-21
在追溯伽达默尔哲学的理论渊源时,由于伽达默尔本人高举“哲学解释学”的大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把他与狄尔泰乃至施莱尔马赫这样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解释学家联系起来。其实,如果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成熟的、成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新颖夺目的的现代历史哲学与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27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文试图从概念、内涵、特征、方法论及当代价值五个视角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总体分析,以探究学界研究的优缺得失,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