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下高校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生命伦理教育遭遇道德共同体和学生“道德异乡人”的冲突、学生幸福期望值与现实落差、学生社会化成长障碍等困境.走出生命教育困境,需要依靠各界形成教育合力,主要应从家庭、高校、社会三方面探求化解途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正视死亡,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意,文章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入手,详细阐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因,探讨和分析了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不懂得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绝不会是人民满意的教育。随着"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认识到,生命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维度,是让学校文化富有生命力的引擎,也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无形"手"。因此,生命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及其医学教育之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人应当敬畏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这样的伦理才是完整的。科学和伦理发展的失衡造成现代社会的文化危机,要解除这种危机,就要用“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去提升和净化人类的精神世界。施韦泽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医学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医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任何生命都是活的个体,敬畏生命应该成为伦理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动物伦理教育即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提高他们保护与利用动物的生态思想。其根本任务是培养被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加强同这种新的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动物伦理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公众对生命的尊重精神、调动公众参与动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热情为内容,以培养公众的价值观、权利观和道德观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困境,需要伦理维度的价值理解与价值支持,它包括三个层面:生命权利的价值视觉凸显个体生命在社会宏大价值背景中的价值合理性;唤醒生命主体的理性自觉,建立成熟独立的个体人格,才能有效地承担自我生命价值与尊严的维护;追问和建构意义,对生命存在进行引导与超越,为价值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提供安身立命的基地.  相似文献   

7.
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注生命价值和生存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中,生命观教育被明确地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生命观,最终实现生命价值,因此把握生命观教育的核心非常重要.敬畏生命是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强化敬畏生命意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敬畏生命"中的生命,不是仅指人类,更强调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史怀泽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但只有人才能承担起"敬畏生命"的道德责任.以史怀泽"敬畏生命"理念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在当今仍然不断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影响食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致引发社会稳定问题.从伦理学视角看,其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人类生命健康权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现代科学技术不当运用、部分企业义利观扭曲和社会伦理精神普遍迷失,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以牺牲人类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暴利,显然是人类伦理的丧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唤醒人类的灵魂,培育人人尊重生命的伦理精神,加强生产企业伦理建设,提升政府道德责任意识,增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赋予当代生命伦理学全新的时代任务。现代医学所展现的伦理空间,是一个具有普遍伦理本质的生命权利体系,生命伦理学原则之间存在冲突的实质是生命权利体系中道德权利的冲突,沟通这些冲突的前提是对生命权与人格权的尊重与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权与人格权是现代医学的生命伦理学前提。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本文从探讨学校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实效性出发,提出了生活德育的主题,并对其内涵及理解作了阐析,研究了生活视界中学校德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幸福的基点。本真的幸福是生命完整性的凸显,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有利于其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生命幸福的获得需要道德的呵护与指引,而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却使幸福背离了生命,不仅导致幸福的异化而且造成学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因而,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向生命回归,承担起生命走向幸福“监护人”的重任,引导学生去追寻原本属于生命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多元、价值冲突的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面临诸多困境:道德相对主义导致学生的价值迷失,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使学校道德教育标准复杂化,社会道德整合度的降低导致道德教育的失效。道德教育生态观的建构,体现了道德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一致性,凸显了道德教育的合理价值定位,为超越德育困境提供了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德育生态观的指引下,学校道德教育以建构德育主体人格、引导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德育与社会融合等核心价值选择,使道德教育发挥真正的文化效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贵的原则贯穿于《黄帝内经》之中,奠定了其医德思想的基础。《黄帝内经》所说的"乐生"是追求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快乐、幸福感,它通过志闲少欲、精神内守等道德修养方式而获得。研究《黄帝内经》的贵人乐生生命伦理思想,有助于确立贵人的生命伦理原则,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是人的德育最基本的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在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影响下与学生生活发生脱离。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向。生活德育的实现必须依托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理念,坚持德育来自于生活并回到生活,关注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学会共同生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完成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强等原因,大学应注重学会共同生活教育。为此,高校应从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建立健全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班集体和寝室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学会共同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好德育贴近生活和坚持意识形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构建德育新体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德育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其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任何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指标——基于现状调查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学校生活质量不同于社会生活质量与心理学意义的生活质量,它富有教育学的关怀意蕴,体现对个体独特价值的关注。本文通过归属感、愉悦感、充实感三个维度共10个指标,对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10%左右的学生学校生活质量偏低。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定,应该改变传统统计学中通行的"大数定律",对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建议设定学校生活质量指数警戒标准,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引领学生在对道德的追寻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高校德育中的生命缺失与高校学子由于对生命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生命困顿现状,使得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个层面。追根溯源,则需要确立道德意义世界,终极价值关怀与意义指向方能担当起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信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