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事多年儿童读物编辑工作,其实真正理解儿童,还是在离休之后。我有个小外孙叫振振,自幼多病,一直在我家生活。带他去医院打针,他便模仿护士的样子,拿着一根牙签,给布娃娃“打针”。他一边操作一边嘟嚷:“你为什么不哭,是因为没有妈妈吗?打完外我带你去找妈妈。’看到这情景,我便琢磨起他的话来。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是最神圣的,是爱神。不是有这样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苹……”这歌恰当地抒发了儿童的感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柑我畜我,生我育我。”(峡经小雅·家刑)这是人世间最简单的真理。…  相似文献   

2.
记忆纷纷 我搬了张梯子爬上满是灰尘的小楼阁找妈妈要的蒸笼文几岁的小侄子也像只小猪一样跟了上来。许久我画头,发现他正把一个小木箱往边上推。我正要喝住他,叛逆的孩子恶作剧般更用力地把木箱往外推。木箱轰隆一声从小楼阁里掉了下去。哗啦啦的纸张、小物件、照片、书本撒了一地。  相似文献   

3.
正谢谢你,超级小爸爸,因为有你,我才知道当妈妈可以这么幸福。A周末,我带儿子在小区里晃悠,因为刚下过雨,所以小朋友很少,只有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广场玩,两个孩子相差3岁,一人手里一个飞车,玩得很开心。儿子想加入,可是努力了好几次无果。他求助似的看着我,我走过去,问兄弟俩介意不介意多一个朋A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腕力     
8岁那年,我家住在一座小城。那时候,父亲故去一年多,排行老大的大姐15岁,在文工团里当舞蹈演员。留在家里的是母亲和她的5个孩子。5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小,最小的才两岁,一大帮挤在一间屋里,睡在一铺炕上。不难想象,那么多孩子靠一个寡母,日子该是怎样的艰难。而偏偏在这个为每一顿饭都要犯愁的当口儿,我却得了一场大病,  相似文献   

5.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从降临人世的第一天起,陈泉羽便被亲生父母抛弃,7年里被先后辗转送至7个家庭,在寄人篱下的日子里,她从学会走路便开始做家务,从读小学一年级便兼职打工,年仅16岁便不得不辍学……就是这个像草一样孤单和苦命的女孩,却最终靠着自己的努力,拥有了无比光明的前程。2008年,她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故事有苦涩,更多却充满着从来不曾湮灭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翻看丁当的那篇作文时,毫无防备的刘老师大吃一惊。12岁孩子的稚嫩笔迹里,分明隐藏着成人般的痛苦秘密。丁当在作文里描述,"我的妈妈很爱笑,很爱我,每天晚上搂着我睡觉,可是慢慢她就交了。7岁那年,她带我去单位,别人问我是谁,她红着脸解释,这是别人的孩子!我差点大哭一场!还有一次,我在妈妈的手提包里,翻出了一张合照:妈妈穿着洁白的婚纱,依偎在一位叔叔的怀里——难道,妈妈喜欢上了别人?"  相似文献   

7.
十六岁那年     
16岁那年的冬天,很冷,天天骑车到离家4里多远的学校上学,每天都起得很早,真称得上是披星戴月。而每天闹钟铃一响,妈妈总会轻轻推开我房间的门,替我拉开灯,让满室的灯光催我起床,然后轻轻打开院门,把我的自行车推出门,就在冰冷的风里看我上路。逢到下雨、下雪、刮大风,妈妈便立在门外,轻轻评敲一下我的窗子,告诉我“今天天不好,多睡会儿吧,吃了早饭再去。“我便恬然入梦。门外是雨、是雪、是风,而妈妈就站在这一片寒冷之中……16乡那年的冬天,第一次想到要给妈妈过生日,转弯抹角地打听出妈妈的生日是12月16日,一算还有好…  相似文献   

8.
我去英国探望姑妈,着实吓我一跳。只见六十多岁的姑妈,一个人住在偌大的房子里,孤苦伶仃的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后来,我渐渐从姑妈的口中了解到,英国的教育强调独立,孩子18岁后就搬到外面居住、学习、工作、谋生,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也因为工作忙,便很少联系父母。  相似文献   

9.
在我老了而母亲更老时,她上台阶,我应不失时机地扶一把。我所能做的,大约只是这些了。小时候,上街是愉快的事。开始,上街由妈妈抱着,不须走路便可环望四处风景,而且我的视点与奶妈的眼睛同高。在妈妈怀里逛街,还有一个好处是困了便睡,越颠簸睡得越香,诞水湿了母亲肩呷。那时,我当然不知道妈妈是否辛苦。及长,上街被妈妈用手牵着。她一手牵一个,那边是我姐姐,“那边”即右边。我喜欢呆在妈妈左边,即“这边”。倘若妈妈买了东西,先松开姐姐,右手持物。如果买了个西瓜,她双手捧着,我和姐姐就同时拽着妈妈衣襟。拽着妈妈的衣…  相似文献   

10.
咨询室的电话铃响起来了,当我拿起听筒时,就听到电话那边传来急切的声音:“陈老师,请你帮我解决解决孩子的问题吧。”没等我问孩子的情况,孩子的妈妈接着就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慢慢吞吞地,不催不动,这才上四年级,作业总是做到十一二点,这可怎么办呀?到了初中那么多作业,孩子不疯,我都急疯了!”我心里一颤,又是一个急躁的父母和拖拉的孩子!在电话里安抚了妈妈后,我建议她带孩子来咨询室谈谈。妈妈同意了。  相似文献   

11.
王宁  刷刷 《现代妇女》2005,(7):30-31
1她不过比我小了四岁,但在那么长的一段岁月里,我曾把她视为我惟一的,敌人。是的,敌人,这个被妈妈亲昵唤作"欣欣"的小女孩儿,躺在襁褓里的样子难看极了,几根黄黄的绒毛,皱巴巴发红的脸,像小老太太,突出来的大脑门儿,怪里怪气的。心里,快恨死她!家里的保姆慧姐请假回老家,我自告奋勇,说可以照顾妹妹,不就是烫牛奶,喂苹果汁,泡钙奶饼干嘛!见我说得轻巧,妈妈放下心来,凝凝,那辛苦你照顾小妹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一夜睡得半梦半醒,总感觉天快亮了,好像妈妈吻了我一下,又叮嘱我再睡一会儿就起床。我支吾着,彻底香甜地进入梦乡,是她的哭声把我吵醒…  相似文献   

12.
百货店里,有个穷苦的女人,带着一个约莫4岁的男孩在转圈子.走到一架快照摄影机旁,孩子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让我照一张相吧."妈妈弯下腰,把孩子额前头发拢在一旁,很慈祥地说:"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可是,妈妈,我仍会面带微笑的."每想起这则故事,就会被那个小男孩所感动.  相似文献   

13.
圆子信箱     
圆子:我今年36岁,在机关工作。去年和丈夫离婚后,感觉特别空落,特别想找一个人结婚。我妈妈劝我不要太急。我该听她的话吗?浙江宁波阿凤阿凤:一个在荒野赶路的人,冷,饿,怕。当他看见一间亮着灯光的小屋时,便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他太渴望灯光了,结果在仅仅温暖了一瞬后,就落入贼人之手。太想了,太急了,便容易忽略掉很多不该忽略的东西,便容易以自己的感受来类比一切,便客易使自己掉入另外一个伤害。所以,你妈妈是对的。圆子圆子:当了三年幼教的我,在一个健身俱乐部里,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男教练换而不舍地说我“性…  相似文献   

14.
友谊不上锁     
对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英语课文记忆犹新。两个年轻人一起穿越一片森林。在路上一个对另一个说:“我们是好朋友,当大能向你扑来时,我会全力以赴帮助你。”另一个听了他的话笑了笑说:“我也是。”不久,他们果真遇到了一只大熊。大熊笨重地向他们扑来,第一个开口说话的年轻人飞快地爬上附近的一棵树。另一个未能爬上树便躺在地上屏住呼吸装死。大熊在他脸上嗅了嗅便走开了。爬到树上的年轻人下来后问:“刚才大熊对你说了些什么?”“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我记住了这句话。我和军是从小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朋友。大学毕业后两人在同一城市工…  相似文献   

15.
一档电视相亲节目里,一个腼腆的小伙扭捏了半晌,吐露了对未来媳妇的要求:把农村老家独居的妈妈接来住在一起。呼啦啦地,对面女孩们心仪的灯一下子灭掉了一大片。  相似文献   

16.
渐渐地他长大了,大概是13岁以后,我发现他不愿意跟妈妈一起了。很多妈妈只看到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其实很多情况下,倒是母亲更离不开孩子,我便是如此。丈夫从儿子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外地工作,儿子基本上是由我独自抚养长大。小时候,儿子跟着我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7.
今天,妈妈让我做晚饭中的“炒鸡蛋”。我高兴极了,心里又紧张又开心:因为我还没炒过鸡蛋呢! 我先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这鸡蛋又大又圆,表面橙色,颇像一个顽皮的小胖子挺着自己的大肚皮!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分量     
(A)农村的孩子放了学就去地里拔猪草,生于农村的我也不例外,经常和一个叫兵兵的小伙伴一块去。我们那黄土高原的地里常见两种草,一种是开着粉色小花的丹蔓花,看着好看,闻着也香,一长一大片,枝枝蔓蔓,极好拔,猪也爱吃;一种是刺芥,叶片上长满了小刺,形丑无花,拔时小刺常常会刺入肌肤,是那种小伙伴讨厌的野草。那时的我体弱,手小,拔草慢,结果经常落在兵兵后面,他只拔丹蔓花,手又快,很快就满满一笼子,而我不甘落后,于是只能拔他不拔的刺芥,等他的笼子满时,我的笼子里也是满满的刺芥。尽管我的手指上扎满了小刺,可因为并不比他慢,于是很欣慰。…  相似文献   

19.
早上去楼下的报箱取报时,打开报箱,忽然从里面掉出一张报纸和一张小纸条来。报纸是我给儿子订的《作文报》,小纸条却不是我订的——细一看,并不是纸条,而是一只折叠得非常精美的千纸鹤。打开,上面写着几行绢秀的小字:“订报的叔叔,您好!非常对不起,昨天把你的报纸拿到了我家里。晚上妈妈从超市买东西回来时,发现报箱里的报纸掉地上了,便捡回来交给了我。我读了这份报,办得真好,是您为孩子订的吧?为了不耽误您孩子看报,我早上就把这份报纸重新插进了您的报箱,耽误您看报了,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老人世界》2010,(2):62-62
一个小镇上有两个非常爱搞恶作剧的淘气小男孩,一个8岁,一个10岁。两个小家伙给父母惹了很多麻烦。小镇里只要有什么恶作剧发生,这两个小男孩肯定参与其中。一天,他们的妈妈听说小镇有一位传教士已经成功地训导了许多淘气的孩子,于是她费尽周折找到传教士,请求他也和她的两个儿子谈谈话.让他们变得乖一点儿。传教士爽快地答应了,但是他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要分别见这两个小家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