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比较与比较文化滕守尧“文化比较”与“比较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一种比较的活动,后者指比较之后形成的“来自所比较者而又不同于所比较者”的文化,这种“比较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它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由交融导致的突变。突变意...  相似文献   

2.
“和”的文化意蕴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寓义极为丰富、深邃的范畴。“和”是一种思维方法、行为方法,也是人追求向往的一种境界。“和”涵盖着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是对这一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也对这一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和”是一种极富东方色彩、浸润着世代华人精神生活的文化。今天,当我们正孜孜于现代化建设时,“和”的文化将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启迪呢?一、“和”——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作为一种远古意识,“和”首先是古人对天象生态的和谐存在状态及协调运行状态观察认识的结果。它由此发端,凝结成思维和哲理,衍绎派生成易…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的文化含义 科学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方法、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活动等。科学被“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①。这种行为是独立的人类行为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其他文化有着关联。“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意义上的文化”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③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也是一个复合体,科学文化=科学家+科学知识+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4.
透视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现象刘薇琳90年代,所谓的“世纪末”来临的年代,然而在中国大地上,随着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兴起,有一种新兴的经济文化现象也陡然升温,即以“形象设计”“CI”“企业形象战略”等为名的企业文化建设,迄今全国已经有不胜枚举的大中小企业进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化革命的不断推进,一种新的媒体,即依托于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继“第四媒体”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短信的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初具规模的相关产业链,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并随之形成了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根本的、新兴的文化——“短信文化”。“短信文化”带动了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6.
一说“跨世纪”,而且还涉及“文化研究”,便觉得这大题目应该由思想家、理论家以及文化战略研究家们去做。像我这类搞“文学”,而且还是“搞小说”这类世俗文类的人,谈不得这样的“大说”,因为一谈,便容易走调,最令人担心的是摸不着头脑,譬如,1999年2000年之间的人类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着很大的分别,当然,人们按照基督教纪年法设定的“世纪”概念,来想象“未来”会有一种“新”的东西——它可以是一种“新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者“新”的社会体制等等──这种求变求新的“文化进化”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若从东…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体系比较逄振镐齐文化和鲁文化究竟是一个文化体系,还是两个文化体系?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就是鲁文化体系,不存在另外一个独立于鲁文化之外的什么“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文化年”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斐  于海峰 《理论界》2007,(2):109-111
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格局下,中国日益重视“软实力”的增强,注重挖掘文化作为一种权力资源的潜力。近几年来,中国根据自身的整体外交战略,依托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不断创新的先进文化理念,以“中国文化年”:作为一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外交的一种重要形式,外化中华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增强国际共识。“中国文化年”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新战略、新格局、新机制的形成,有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与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威胁人和自然界的严重挑战。人类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即“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立了以“人类和生态共同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确保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精神的文化特色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王新伟井冈山精神是江西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体现,它是一种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思维形式上“反对本本主义”、“注重经济工作”;在工作作风上“关心群众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11在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样一种已成为共识的思想支配下,我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种全方位探讨民族文化的潮流,并已取得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成果。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用孟伟哉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他在《我为什么要主编<文化哲学丛书协一文中指出:在我看来,人类迄今所创造的一切“硬件”和‘软件”,制度和政体,或者“软一硬件”,包括人本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软件”和“硬件”,都可以归结为文化现象,因而都可以以历史的观点和哲学的观点予以概括辨析和论证。这样的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文化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文化,既是一种“数”文化,又是一种“世界观”文化、“方法论”文化,还是一种关于“思维方式”的文化和“价值理念”的文化。本文从事物的空间结构、时间和逻辑顺序、事物的联系和转化等六个方面用十二条原理进行了论证,指出“三”文化是21世纪应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世界观文化。“三”文化是研究事物“第三状态”的文化,这种“第三状态”大致包括“立体状态”、“中间状态”、“中行状态”、“中介状态”、“统一状态”、“发展状态”、“结合状态”、“互动状态”、“和谐状态”与“创生状态”十个方面。与“三”文化相适应的一系列“三”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人们在新的世纪里化解各种矛盾、危机,应对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这是文化外交所追寻的境界。但是变量的存在,决定了文化外交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型的“文化推广——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模式。本文试图为“文化外交”过程与成效的评估构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范式,并在此范式下,为正在进展中的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活”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共享”文化。新疆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价值认同功能;娱乐交流功能;凝聚团结功能;形塑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到80年代所谓的“文化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话题。反省百年来这两场文化讨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是其共同的特点,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  相似文献   

17.
“第三世界文化”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和“第三世界政治”、“第三世界经济”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一种文化的选择精神和一种文化的解构意向,它反映了第三世界文化建设者们独立的愿望和解放的呼声,“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根基就是摆脱“第一世界文化”的压抑和渗透,建立第三世界独立的具有“本土性”的文化话语。对第三世界的写作者来说,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以写  相似文献   

18.
蒲向明 《船山学刊》2008,(2):177-180
《玉堂闲话》是唐末五代天水作家王仁裕笔记小说代表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张力。其中的神异文化主要是用以游心寓日,镜像文化意蕴深入到了感受天意。夜叉文化渐生真切之感,“胡”文化反映了不同文明在那个时代的渗透与融合,“狐”文化显示了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态,“游丐”文化有显明的时代特征,“骗局”文化有文学、社会学及心理学上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教”很有意思,我想对它做一次权宜性的解读。其解读路径不恪守六书,更多的是个人体认。就简体“教”而言,它左“孝”右“文”(反文),是个会意字。这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文化,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左边的“孝”表明了它的性质。西汉《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和以“孝”为表征的儒家文化就是传统中国的施教内容。众知,儒家文化是人伦性质的,“孝”所表明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切近的关系。可是这种关系一旦用“孝”字表现,马上就出了问题。如字,“孝”的构形是上“老”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