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的故事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个人智慧狡黠的光芒;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查《左传》中赵氏家族的活动,甄别《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下宫之难细节的真伪,论证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发生的可能,辨正赵武何时、何年加冠,解析《国语·晋语》赵武"少釁于难"所指何难,《左传》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1年)穆叔"赵武年未盈五十"中"未盈"之义,最终得出《史记》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武生于晋景公四年(公元前596年),以及程婴救孤相关记载并非无稽之谈结论。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10,(30):75-76
临近岁末,一年一度的电影贺岁档即将拉开大幕。虽然今年贺岁档的首部大片《赵氏孤儿》要在12月4日才与观众见面,但几部将集中在20天内上映的国产大片已经展开了宣传攻势。《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岁末票房大战究竟花落谁家。已经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相似文献   

4.
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经过《左传》、《国语》等载录,到司马迁的《史记》,业已基本形成。最早把“赵氏孤儿”题材创作为戏曲的是元初的纪君祥。他的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之一的《赵氏孤儿》杂剧,奠定了这一源远流长、传唱不衰的传统剧目的厚实的基础。纪剧之后,出现了这一剧目的众多的戏曲改编本。本文拟专论《赵氏孤儿》杂剧的南戏改编。  相似文献   

5.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6.
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  相似文献   

7.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借鉴了说话表演艺术,组织为该剧第四折的内容,通过程婴向孤儿诉说 赵氏家世的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这一构想,为我们了解宋元说话表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了解这一点,也 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把握这一著名悲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流传到国外的古典戏剧著作之一,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为《赵氏孤儿》传播载体和媒介的改编作品《中国孤儿》,从改"家族斗争"为"文明冲突"、"忠于道义"与"忠于明君"并存、改"封建道德"为"理性启蒙"、改"悲剧结局"为"喜剧结局"四个方面,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顺应及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景观动画集是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时代景观设计表现的一种新形式。从景观动画的本质和形式入手,根据长镜头理论的纪实美学特性,对景观动画理论研究及其在电影美术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景观动画的纪实美学特性、技术特性和影视作品特性三重特性。结合电影《赵氏孤儿》中虚拟场景的美术设计案例,展示了景观动画从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到实现效果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0.
麻雯 《北京纪事》2015,(10):58-62
评剧《张羽煮海》荣获1955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导演奖;1956年,京剧《望江亭》,张君秋主演,并拍成了电影,成为张派代表剧目;1960年,京剧《赵氏孤儿》轰动全国,流传至今;执导京剧《海瑞罢官》,马连良主演;改编评剧《刘巧儿》,新凤霞主演,荣获1960年文化部剧本奖;1961年,创作《赤桑镇》,大受欢迎,成为裘派和李派的代表剧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其中经典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也不乏许多优秀作品为欧美国家所接受,并广为流传。其中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便是纪君祥《赵氏孤儿》在西方传播过程中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探究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再创作原因,梳理出文化传播和流变的规律,探索出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传播过程中需要针对读者的文化水平及文化传统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其读者需求,更好的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两部戏剧同是写复仇,但却传递出了中西两种截然相反的复仇时间观念——对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批评和对赵氏孤儿二十载大仇终得报的褒扬。本文认为,复仇时间观念是一个民族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自身的情感与社会进程中的思潮、伦理、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经过不断整和而形成的。中西复仇时间观念的盖异原因来自于观念的母体——民族文化,根源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主题故事最早见于《左传》 ,后为多种戏剧 (戏曲 )作品展现 ,几乎每一次改编都赋予情节新的发展和变化。 2 0 0 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赵氏孤儿》 ,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同时扩展在舞台表现上显示出某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情节的扩展与变化 ,外在表现为人物置换和与之相关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赢政被世界著名历史学家称之为“中国的凯撒”,也曾被诗人李白称颂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历史巨人,但在中国史书和历史小说中却是一个被严重扭曲丑化的人物。《大秦帝国》以崭新的创作理念,冲破历史的迷雾,重塑了秦始皇赢政的艺术形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发展着的典型性格。这是小说作者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型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以各种形式在小说及戏曲中出现,明清两代是"赵氏孤儿"型故事的繁荣阶段。当代金庸先生是最擅长利用此类模式的大家。  相似文献   

16.
《贺拉斯》和《赵氏孤儿》被视为同样优秀的悲剧作品,一个来自处于"黄金时代"的法国,另一个却来自动荡时期的中国元朝。文章将从人物作用及其所代表的审美价值这个角度,对这两部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展开对比分析,为探究中法古典文学异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赵本山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现象中所折射出的不仅是20多年来赵本山喜剧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凸显出在当前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里,社会各阶层文化需求和文化选择的差异。在余秋雨、肖鹰、王蒙等学者大相径庭的观念背后,彰显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从文化、时代和社会的整体着眼,每一种声音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才能充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18.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