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在人性方面存在同构,历史剧作家和现实观众都能理解和接受历史人物。相通的人类本性像一座心灵之桥,沟通了历史和现实。观众欣赏历史剧,不是单纯地去寻求历史知识,而更是把它当成审美的对象。这就要求史剧作家追求人性真实的深度。但是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必须符合历史逻辑和性格逻辑,否则就失去历史的真实性,不能成为历史剧的创造。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越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在劳动和斗争中不断改造世界的历史。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后,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文明、封建时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上都曾放射出时代的光辉。但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同劳动者的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相联系的,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剥削阶级一直把科学和文明当作“剥削劳动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最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其统一与连续是辩证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地缘学角度来讲,中国文明的这种特征,是与中国之特殊的地缘要素、地缘结构以及中国与世界之地缘关系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对现代科学与科学技术的把握和理解及其与真善美的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议论和赞美上,而是应该与人类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刻反思科学与科学技术的过去与现在,展望科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未来,使科学与科学的技术实实在在地展现出其应有的普遍性本质——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使用文明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7.
知识之窗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从大的范围说,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技术的对象是人造物。前者是求知,是认识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前者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等,它们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知识结晶,后者便是各种技术知识。当然,科学和技术是有密切联系的,有时候也不能截然分开,技术都是建立在科  相似文献   

8.
目录学的对象和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用书目索引的方式向读者通报图书和宣传图书的规律的科学。它是于由人类巨大图书财富和读者对图书的一定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解决这个矛盾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创造了并且正在不断创造着丰富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并且正在不断创造着巨大的图书财富——千百万种的书籍、杂志、报纸、小册子和论文资料。这些图书财富记载着人类的各种经验、知识和思想。图书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是传播经验、知识和科学的工具,而且也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在人类历史上,一代代的人通过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  相似文献   

9.
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范畴与规律对现象世界的内在本质与必然联系进行概括,形成了把握世界之网的网上纽结。从思维发展对应于文明进步的客观事实看,范畴与规律的历史演变记录了人类由野蛮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轨迹。而依据范畴与规律所建立起来的主观辩证法则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客观辩证法的内容,标志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和认识世界的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10.
(一)新技术犯罪的提出从远古时代的人造石器发展到今天众多新兴科学技术的出现,无不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循着人类自身进化路线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说,科学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扩展自身各种功能的原理,技术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扩展自身各种功能的具体方法和结果。如果说,人类以往自身进化的主要特点是生理体质的进化,伴随的科技进步是用机器部分地代替了人类的体力劳动的活,在当代及未来的时代,人类自身进化的主要特点是智力和文明的进化,相伴而生的科技进步是以各种新技术所制造的各种新“机器”,正在部分地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对此,有人形象地喻为,过去的机器是人手的延长,今天及未来的“机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演变而来的。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内容和历史任务不完全相同,因此其性质也不完全相同,是人民民主专政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三种形态。科学地考察人民民主专政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和各自的特质,特别是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要求,对于我们正确坚持人民民  相似文献   

12.
人类创造了历史,也就创造了文化。文化是作为人类的共生现象而出现的,它同样随着人类的蕃衍、进化而不断积累、继承与发展。文化与历史是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既然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和体现,就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去考察和探讨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同样,只有科学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上的种种文化现象,才能对历史作出完整的解释,本文拟从广义的文化史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古代世界从分散的文明向有机联系的全球文明过渡的历程中,起过重大交通作用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人类文明史是人作为主体不断生成的历史。由于迅速前进的文明归功于人的创造,因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取决于作为创造者和主体的人的自身状况。当人类经历过几百年以运用知识为基本特征的工业社会之后,信息社会将人的创造力水平与文明发展的水平首次密切地联系起...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理论家们只在一个狭隘的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框架内探索科学问题。所谓科学,就是对对象化了的客观部分的系统描述、解释,这样的知识应该具备客观性和普遍性,应该能够为人类的“控制”目的服务,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思索完全被排斥在科学的范围之外。社会工作对这样的科学观提出了挑战,它要求真正的科学必须是“事实的真”与“伦理的善”的完美结合。所以,狭隘的科学观必须扩大,必须向人类关于人性的知识领域开放。  相似文献   

15.
“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客观性和完整性是历史的两个基本属性,其中后者是通史之所以为通史的特殊性所在。过去的通史和“新体”通史,或者不是以人类过去的活动作为对象,或者因体例所限而不能满足通史的特殊要求,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通史。“历史完形论”明确指出:通史的对象是人类过去的活动,通史要维护和体现历史的完整性。“历史完形论”是我国近代以来通史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作,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共管理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本文首先从学理上阐述公共管理和政治的准确定义;然后以历史逻辑的视角论述公共管理与政治活动具有同源性、伴生性、重合性以及公共管理对政治活动合法性的意义上的辩证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说到公共管理总不愿意和政治活动联系起来,或者说到政治活动总排斥公共管理,这与我们过去对政治涵义的理解存在误区有关。学术界对二者的定义有多角度的论说,但是对二者关系却没有深入阐明。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二者进行明晰地定义,并从历史逻辑上阐明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刑罚演进的历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史,它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行刑理念和行刑目的.新中国改造罪犯的历史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打上了新中国发展的政治烙印,综合起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级改造阶段、劳动改造阶段和科学改造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是以不同的认识论作为基础的.由同质主义认识论、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到理性主义认识论,我国的罪犯改造或矫正教育工作步入了理性多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往往简单地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视为由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即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借助《德意志意识形态》《布鲁塞尔笔记》等文本可以看到,生产力并不是生产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改造自然对象的物性结果,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中客观形成的综合能力与水平,无法被直观。正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在对人类主体如何在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的现实研究基础上,马克思才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力哲学范畴,它是人类根据自身目的改造自然的特定能力和水平,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实践性关系中而来,更是基于人与自然的有序性与历史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中关于“人”的本性假设经历了几次历史变迁 ,即从“自利人”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到“后现代”的“经济人”假设。人性假设的每一次重大修正与发展都导致了经济学的重大突破。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范畴 ,不可避免地具有“非现实性” ,而且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限度 ;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变迁过程实际上是假设条件经过重新界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有没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如果说有,两者的关系怎样?它对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有何意义?这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文明取决于各个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