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原中山大学教授梁方仲先生(1908—1970)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史专家,他在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道路上,砥砺精研,成绩卓著,深得国内外学者的推誉。为继承和发扬梁方仲教授孜孜不倦、刻苦治学的献身精神和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88年12月5日至6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2.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优良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熏陶学生积极向上.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制度建设、树典型、表扬先进和加强校园文化等方面建设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3.
我校梁钊韬教授,1916年生,广东省顺德县人,因病不幸于去年12月逝世。梁钊韬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曾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人类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梁钊韬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人类学部。1944年起执教于中山大学,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他的一生,不仅竭尽园丁之劳,  相似文献   

4.
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候补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李济深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政治训育部主任,从此军人出身的李济深与中山大学有了较多的关系。他在中山大学的校务发展、政治训育、学生培养、科学发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有诸多建言,也曾借中山大学之特殊地位表达政治见解。其间的活动既反映了李济深个人的社会教育主张,也有地方军政官员介入教育、引导教育的政治目的,更能反映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以及国共两党分裂后的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5.
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本文试图在学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创建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风状况调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对高校学风调查分析,总结来自学生、教师、学校等因素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以期对建设高校优良学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学风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在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学风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加强新生的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理想信念、职业生涯规划、遵纪守法等大学教育,加大力度进行教改,提供校内校外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创造新生班级的优良学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提出怎样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建立起一种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风建设是一项创新的系统工程.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问题,着重从办学理念与特色选择、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课堂教学、强化质量管理和校园文化等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0.
优良的学风是保证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提出怎样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建立起一种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民国元年是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之年。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专心致力于发展实业尤其是铁路事业,不仅广泛宣传铁路的重要性,而且担当重任,积极筹划铁路建设。但由于当时困难重重,他的方案遭到很多质疑,并引起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进发出的理性之光对当时我国铁路认知的完善和成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其东方战略出发 ,积极在中国寻求盟友 ,最后决定面向孙中山。孙中山则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寻求列强支持的失败 ,转而寻求苏俄的支持。这样 ,苏俄、共产国际与孙中山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 ,相互接近。苏俄、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同时调整了革命方略 ,即是从注重军事工作转而注重政治工作 ,特别是宣传工作。不过 ,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影响还是有限的。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的言论表明 ,孙中山的革命理念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民国奇才”于右任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他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和斗争活动 ,其间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形成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事业的主线、通过报纸进行社会教育、以诗歌为教育媒体实施诗教等一系列特征。这些都体现了于右任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宣传家和书法家 ,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虽已进入起步阶段,但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为基础,借鉴中山大学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教育模式(SELM),阐述创业教育开展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指标,探索了分阶段、多层次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任同芹 《南都学坛》2003,23(2):38-40
孙中山先生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军人优抚给予极大关注,并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优抚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刻洞悉了历代以官赏功的流弊,主张“官惟其才,赏惟其功”,将任官与赏功之界限,厘然分析。他在晚年为安置裁汰士兵而实行兵工计划。同时,孙中山把他体恤士卒、重视优抚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海外为基地的,而日本在其中所占的地位尤为显著。在日本,孙中山一方面广泛结交朝野人士,以争取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对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有这一切都表现了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这种日本情结虽然有局限和不足,但表明了孙中山的宽广胸怀。孙中山与日本人士的交往扩大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而使中国民主革命带有一定的国际性。孙中山的日本情结表明他既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又是一位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扩大了统一战线,赢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发展了三民主义,指导了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在借鉴、吸取中西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直接民权思想,并且于1921年在广东护法政府率先付之实践。然而由于民智未开、经济落后、以及直接民权思想本身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实践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次革命”失败后 ,陈其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继续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积极策划反袁活动。 1915年 12月 5日 ,陈其美终于领导了肇和舰起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反对袁世凯复辟之第一声 ,云南护国起义之先导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俄国人类学家史禄国先后任职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精于通古斯、中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为中国人类学确立范式,影响和培养了杨成志、费孝通等一批中国人类学者,为中国人类学的早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