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针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城市接纳少数民族群众难、少数民族群众融入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民族工作协调难等四难问题,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的新路子,着眼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精细化建设,创新了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两同五化”新格局,使孝感市成为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公共必修课本土化、生活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三化"改革的前提原因。这门课程在民族院校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但长期以来的自身建设整体落后、积重难返,形成了教纲、教材、教学三方交织的教改难题。教纲之难,在于民族理论脱离中国实际,教材之难,在于难补僵化教纲的先天缺陷,教学之难,在于难阻课程日益滑向边缘。这三重难题造成的课程形势越来越严峻,从而导致课程的"三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目前进入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民族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之相比有其共性,但民族高校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族高校由多民族学生聚成,具有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在民族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目前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在民族院校大多也只是节日庆典中的华丽装饰,其深层的精神和审美价值没有被有效开发.所以民族院校应该探索一条民族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之路,利用优势,挖掘潜能,对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进行教育开发,使之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和谐的精神生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黑龙江民族丛刊>创刊20年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以把握机遇、创新发展,确立办刊新思路为题,从五个方面深入论述了<黑龙江民族丛刊>未来发展之策.  相似文献   

5.
浅析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进行梳理,对跨国民族问题凸显的世界社会背景进行简述,分析了各类跨国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全球跨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及主权国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我们思南县地处黔东北,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县民委协同县档案局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民族档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983年,我县在进行民族识别工作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件、材料、记录、照片、录音等资料.这些文件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县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真实面貌和各民族分布状况,是民族工作历史和  相似文献   

7.
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旅游节庆的主题创新、开发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元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对民族旅游节庆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趋势,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还远未改变.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以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为主线,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强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准入限制,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高等教育之文化发展的本质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在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面临文化发展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理论性与实践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冲突与调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问题,以及民族高等教育如何实施多元文化整合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剖析这十大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10.
  刘宝明 《中国民族》2021,(3):15-1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并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直接过渡"政策曾是解决特殊地区民族发展问题的成功典范,但因为没能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缺乏对"直过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跟踪总结,经过近60多年的发展,"直过民族"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直过民族"与"直过区"的特殊情况,其次对发展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在边疆公共事务治理的视野下提出了"精细化治理模式",该模式是"直接过渡"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国家"分类指导、政策帮扶"的延续与集成。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高校讲授很大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研讨班讲话要求学好党史“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中办出台《意见》,要讲授好党史,学好决议,汲取党百年历史经验。民族高校要用好思政课平台推动党史学习,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新时代民族课程思政打造成“金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青藏地区民族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旨在为民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作为重要主体的知识分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知识分子深入探讨民族和民族概念中国化,提出了中华民族观的新认知;深化民族平等团结理论中国化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平等团结的内涵;创新民族自治理论中国化阐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国家路径等,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从回答时代之问、回应时代之需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意识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民族工作领域的新形势、新内容、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在民族政策的各项具体政策方面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发展,这些创新内容既是对新时期民族问题新内容的积极回应,更为新时代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确定了方向、明确了思路、规划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在决胜全面小康、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对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给予了充分肯定,把民族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相似文献   

18.
民族工作的对象就是渉及民族关系、 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等的事务.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宏观概括了民族工作的三个维度,即从民生建设着手、 从文化认同凝心、 从民族团结立命.民生建设是民族工作之基,文化认同是民族工作之根,民族团结既是各民族的生命线,更是民族工作之本.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过程和动力学说,民生建设、 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的正效合力是民族工作基本职能,其能促进社会和谐、 秩序稳定;而民族工作三维度的出发点则在于凝聚多元文化,使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入世给作为我国落后地区的民族地区带来冲击与机遇,民族地区领导工作如何创新以应对入世成为民族地区行政管理的关注焦点,入世给民族地区领导工作提出的要求、民族地区领导工作要树立新观念、转变领导作风以实现创新推动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初完成近代化的转型以来,中国民族史学从搭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框架体系到学科领域的拓展及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中,中国民族史学能否在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研究范式,能否在研究领域拓展之中寻找到新的学术生长点,值得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