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芝娟 《齐鲁学刊》2007,33(5):31-35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于"白马非马"的解释理论及其解释批判,我们将会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存在关于构成哲学论议的概念的反省工作,公孙龙的论题作为一个悖论担当了所谓名论传统的一部分,使关于概念的反思与抽象概念的使用得到成立。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任继愈冯友兰先生是哲学史家,又是哲学家,他以哲学家的观点治哲学史,故能独具特色。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使命。(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时代,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怀着屈辱走进二十世纪的。1900年,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3.
论冯友兰先生后半生坎坷的哲学道路申正冯友兰先生75年哲学生涯,大体可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两条不同的哲学道路。前半生是一条道路,后半生是另一条道路。冯先生后半生哲学道路,可以说是在解放后的歌舞升平盛世度过的,外界看来,似乎稳定而平静,其实则不然,比起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中,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海内外影响最大且最久的著作。近年来对冯著《中国哲学史》有一些批评本属正常,但有的批评并不符合实际或有所误解。比较对冯著《中国哲学史》的今昔不同评论,笔者仍认为此书对中国哲学史的论述应属最能客观,且最能深观,并认为此书将中国古代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亦有作者之卓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有其固有的哲学思想,但哲学这一学科的引进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人精神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朱哲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道家曾以其独特的道论标柄于世。对于道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评估,一直是中国哲学和文化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冯友兰先生以涵摄中西、融贯古今的渊博学识、丰富的治学经验,钩深稽古,探幽发微...  相似文献   

6.
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单纯给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定位,是一个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他的生命历程和哲学创作始终与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交织在一起。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在...  相似文献   

7.
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郭齐勇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代表作《新理学》等“贞元六书”的杰出贡献、价值及其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①。本文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探讨冯先生重建中国传统哲学过程中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使"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第一次具备了系统、完整的面貌.但是,这一学科体系在建构中存在着"结构性或框架性的解释失误",始终没有处理好"西化概念"与"中国境界"之间的关系.在冯门诸子中,率先彰显冯友兰情感、境界之学的人是蒙培元先生.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作为本世纪中国最知名和最富创造性的哲学家,自然对哲学的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与功能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阐述。今日之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世纪之交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此境状下,我们重温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不仅是理解冯友兰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一、冯友兰的哲学观评述1.哲学的对象与特质冯友兰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反思,这种反思首先是就哲学对象而言的。他认为人生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即是思想人或人生…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政治辩证法是早熟的,它与中国哲学的产生同步,或者说,中国政治辩证法的产生,乃是中国哲学产生的重要标志.因此,如果要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辩证法进行溯源研究的话,那就要把目光投射到中华民族哲学产生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政治文明的古国,至今还找不到一本专论政治哲学产生时期的政治辩证法的著作,读者们只有在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古代辩证法"通史"类的著作中零星地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辩证法的一鳞半爪.2001年4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吴显庆著《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吴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和科学精神,积12年之功,并得到其师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楼宇烈先生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在《北京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22篇这一主题的论文,厚积薄发,最后写出了这部24万字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1.
宋志明 《中州学刊》2014,(3):109-115
冯友兰恢复学术自信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写中国哲学史。他拓宽论域,把哲学定位为精神现象学。他认为哲学史是历史学中的一门专史,研究哲学这门学问的发展的历史。他强调中国哲学史以中国哲学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应当以中国历史上三个大转变为基本线索。第一次大转变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大转变时期是近代,第三次是现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以三大转变时期为关键,冯友兰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四个时代,按照这四个时代安排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主旨刘长城冯友兰先生在其早期哲学著作《人生哲学》中,通过对中西哲学异同之比较,提出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共性”特征,即“打破所谓东西的界限。” ̄①这是冯先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文化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冯先生曾说:“当时我认为,...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研究在近百年的探索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套集理念和方法为一体的比较成熟的"范式".冯友兰范式主要包括普遍哲学模式和民族哲学模式两个部分,它第一次成功开启了以现代哲学视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道路.张岱年范式主要包括普遍哲学形式和范畴分析方法,它特别重视为中国哲学研究建立规范.侯外庐范式的主体部分由普遍哲学的基本问题与阶级分析的基本方法构成,它隐含着一个从现实针对性出发理解文本的深刻洞见.牟宗三范式第一次以超越西方哲学的姿态来解释儒家哲学,它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康德的本体理论来揭示中国哲学的深度.这四个范式各有其优缺点,都一定程度上使古代文本在现代语境下获得了重新解读,但都未触及古代语境的自明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梳理了分析哲学输入现代中国的多种途径:杜威对罗素的介绍、罗素来华讲学、维也纳学派等。其中罗素关于分析哲学看法对中国现代哲学影响最大,维也纳学派虽也在当时的中国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却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人不认同维也纳学派以分析方法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立场,而赞同罗素早期的以分析方法构建新实在论思想体系的哲学倾向。如果说西方哲学家如维也纳学派企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消解形而上学,那么中国现代哲学家则试图以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金岳霖的《论道》、冯友兰的《新理学》等就是这一重建的结果。金岳霖、冯友兰等人的哲学立场反映出了他们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强烈的人文情怀,他们既看到了逻辑分析方法的现代意义,也同时看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西方哲学冲击下面临的重重困难,所以试图利用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形而上学哲学思想体系。他们对分析方法的理解也与西方哲学家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研讨 ,关乎中国哲学研究的核心。胡适和冯友兰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即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分析 ,正是从对胡适和冯友兰模式的反思开始。在当前情况下 ,我们关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就是要充分关注中国思想的特殊性 ,以便在“哲学”的视域 ,发现更多中国人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在宇宙论、规律论抑或求“知”活动方面,都具有求“真”的意向或因素,其与以求“真”为指向的科学技术并不隔绝。中国传统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真更求善的哲学,其可以校航科学技术求真而失善的偏差,但又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传统哲学并不是一个自足而圆满的存在,其需要进行调整与改铸,实现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成为一种崭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1—2日,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主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7周年座谈会暨冯学学习培训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的专家学者,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以及冯友兰先生老家祈仪镇的领导、企业界代表和媒体记者共50多人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冯友兰先生是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祈仪镇走出来的20世纪中外闻名的大哲学家和大教育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从未放弃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特别强烈,他晚年对历史现实的反思更为深刻.冯友兰先生的政治意识始终呈现在他的学术思想中,已成为他的思想学术的生命、灵魂,他的哲学与政治意识是完全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到了晚年,他更多地提到"旧邦新命",旧邦新命寄托了冯友兰先生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他的道统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冯友兰先生是公认的哲学大师。在二、三十年代,他撰写了被誉为“里程碑”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开创了科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格局。在三、四十年代,出于对民族危机的深刻感受,他建立了“新理学”体系,以其融汇中西、体大思精,成为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1949年以后,在社会巨变的旋流中,冯先生重新探寻安身立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哲学 ?这是冯友兰先生自步入神圣的哲学殿堂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从 2 0世纪 2 0年代到80年代 ,冯友兰在不同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哲学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定义。 2 0年代的《人生哲学》 :“哲学者 ,求好之学也。”① 30~ 4 0年代的《新理学》 :“哲学乃自纯思的观点 ,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 ,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②;《新知言》 :“哲学是对于人生底 ,有系统底 ,反思底 ,思想”③;《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特别是形上学 ,是一门这样的知识 ,在其发展中 ,最终成为‘不知之知’”④ 。 8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