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运动所作研究和著述甚多,张琢同志新近面世的学术专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①(以下简称《九死一生》),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九死一生》把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发展及其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远背景下加以考察,视角独特、视野广阔,具有恢弘的气势和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2.
刘崇顺同志新赐大作《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关于张琢同志<答刘崇顺同志)的答辩(九死一生)理论再探)》已拜读(见前文,以下简称《再探》)。 我认同崇顺同志所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并感谢崇顺同志的盛情和厚爱。 同时,既然《再探》说,我们在对历史唯心论和机械决定论的态度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我更赞成不再在这些“历史唯物论的常识”问题上“饶舌”。  相似文献   

3.
国家“七五”期间社会学重点研究课题“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已完成,其主要终期成果为《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张琢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孙立平、严立贤、张静、张琢合著,张琢主编)、《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冯钢著)和《日本的国铁改革》(张萍著)等著作均已出版。  相似文献   

4.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学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廓清学科间的界限,这是本刊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张琢同志所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一书,是由他主持完成并引起各方关注的国家社会科学“七五”重点课题诸多专著性成果中的一部主要终期成果。如果说已出版的其它两部专著(《国外发展理论研究》、《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侧重于在评价国外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建设的话,那么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对  相似文献   

6.
70年前,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问世的时候,他在《呐喊·自序》中回顾了自己文字问世以来的一段体验,他写道:“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比较起来,我要算是很幸运的了。拙著《九死一生——中国现代化的坎坷历程和中长期预测》出版不到一年,即见到了全国各报刊10余种关于该书的书评、书讯、书摘和更多的相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曲目录虽然出现较晚,但从宋元开始,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近代已取得不可小觑的成果,尤其是傅惜华《中国古典戏曲总录》(以下简称傅目)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下简称庄目)的问世,将戏曲目录学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一、贡献与不足 由刘达临教授主持的性问题调查,以《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6月出版)为名发表后,被中外一些人士称为“中国的金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了它的重大意义。 《报告》之所以引人瞩目,首先在于它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第一份关于中国人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较大规模的调查报告。从调查范围看,涉及15个省市的28个地区;调查对象包括大、中学生,城乡已婚者和性罪错分子。而以前国内有关性问题的调查,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9.
1988年苏国勋发表了《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一书,该书以对西方社会学史上一个关键人物的独到而精当的诠释开启了当代中国学术界中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之先河,更为当时正处于复兴状态的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多年来,苏国勋继续在社会理论领域里苦心经营、上下求索,他的博观约取、慎思明辨使他在该领域渐成一家之言。我们所看到的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社科菁英”丛书之一而出版的《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以下简称《社会理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大致勾勒出我从事社会理论工作的轮廓”且“蛛…  相似文献   

10.
《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1期发表了宋秦年和肖思的《对〈青年问题的制度背景〉一文的剖析与批评》(以下简称《剖析与批评》)的文章,针对《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5期陆建华的《青年问题的制度背景——80年代中国青年问题研究之一》(以下简称《背景》)一文,提出了发人省思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史》丛书之一,唐力行先生的《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以下简称《商人》)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一唐著对商人的研究是从社会结构—功能及其运行机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展开的。该书第一章“传统社会中的商人”,将商人置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时段中加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及其功能,始终将商人置于两难的境地,即统一与抑商的两难境地以及财富与地位的两难  相似文献   

12.
《公关世界》杂志95年第11期发表了张雷同志答本人的文章《“员工”是不是企业公关对象》(以下简称《“员工”》。该文坚持认为“不应把内部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并表述了几条理由。《“员工”》一文认为,“把员工作为企业公关对象在逻辑上说不通”。其理由是:员工是企业这个主体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因此员工就是企业主体。这一点该文作者曾在一篇叫作《企业公关和企业公关学的哲学思考》(《公关世界》95.2)的文章中表述得很清楚:“既然企业公共关系的主体是企业,它就应该包括企业的所有员工,他们都是企业公关行为的具体承担  相似文献   

13.
埃及学家汉尼希(R.Hannig,西德)博士、朱威烈教授主编的《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以下简称《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即将问世。《人》再现了法老时代(约公元前3100~前332)文明的盛衰。全书分为古埃及文字、文学、宗教、考古、艺术和科技等六章,依次由令  相似文献   

14.
说“同志”     
两三个月前,在“茶烟一缕”栏目读到了邵建先生的《“群众”这个口头禅》一文。当时心中一动,联想到“同志”这个称呼,抚今追昔,不由产生了万千感慨。何谓“同志”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所知道的“唯一”解释——而且当时认为也是“天经地义”的唯一解释——就是“革命同志”。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历史社会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吴忠民同志的《历史社会学初论》(以下简称《初论》),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大胆构想,读后确能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初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观点值得商榷,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三点不同意见,以期引起讨论。谬误之处,尚希指正。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发表王颉同志“改革中的阶级结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一文后引起学术界和有关人士的注意。对该文的观点有反对的,也有赞同的,一致的看法是这篇文章涉及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开展深入讨论。王小迅同志还写了一篇文章与王颉同志商榷。为此,《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5月13日召开了“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最近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形象管理》(以下简称《企业形象管理》)一书,作者明安香先生一开头就站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高度,考察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给管理学提出的新问题。在《企业形象管理》中提出了新一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读来受益匪浅,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转换了视角,拓展了视野如果我们把自“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以来的管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就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刊登的《改革中的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对策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一文,提出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本文仅就我国农村的发展道路、我国社会的阶级估量和国家的性质、作用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英特纳雄那儿》(以下简称《那儿》)是曹征路先生的一部小说,载于《当代》2004年第5期。小说的线索单纯,情节不复杂,人物亦有限。中心人物是小舅,作为象征参照的还有他家的狗——罗蒂。这是一个“企业改制”过程中被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的工人谋求生存和抗争的故事,是表现和追求尊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架构,《毛概》课教学,单凭枯燥、抽象的讲授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因此需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本文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个方面简述了《毛概》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