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美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世纪乡村的变动,贾平凹适时创作了长篇小说《秦腔》,以“秦腔”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新世纪乡村各个层面的真实图景和民间传统文化的衰败,体现了贾平凹对新世纪乡村的人性关照和整体反思。在《秦腔》中,贾平凹通过乡村经济层面的贫富差距和村民思想观念层面的现代转变,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真实生存图景,这是乡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变迁,也导致了乡村传统道德的崩溃和民间文化的衰落。贾平凹唱出了一首民间文化的挽歌,试图重新建立新的乡土审关想象和言说方式,对以往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秦腔》这部长达五十万言的长篇小说中,作者放逐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叙述视角。小说以一个半疯半傻的青年农民——张引生为叙述者,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乡民们生存和生活现状,表现城镇化对中国农村传统文明的冲击。但小说的叙述视角却不是单一和确定的:叙述者“我”的讲述时而疯癫时而清醒,内聚焦视角也突破了“始终受限”的传统模式,不时具有了“全知全能”性,小说中的“我”有时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有时又作为缺席者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贾平凹的《秦腔》无疑开启了一种新的乡土叙事方式:通过流年密集式的写法和叙述视角的转换实现了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并寄予了作者对于一种“常”中之“变”的哲学思考和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倡导并实践一种局部、细节上生活流式的写实和宏观上“意象”张扬的小说写法,典型地体现在以《高老庄》为代表的几部长篇小说中,但是在《秦腔》中,“意象”衰减了,这源于贾平凹面对当下乡村现实时的迷惘和彷徨。《秦腔》削减了“意象”,却继续发扬了那种呈现式的生活流写实手法,这种写实手法在艺术上坚持了作者对浑朴苍茫之境的一贯追求,并渗透了贾平凹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了一种面对故乡消逝时的超越性的悲哀,这是《秦腔》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广大群众在面临传统乡村生活即将终结的背景下心灵的悸动与命运走向。作者发掘了传统文化衰落中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人性深处的微妙变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乡土作家,其作品乡土情结浓厚,忠实反映了商州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代表作《秦腔》艺术性地展示了城市化背景下的商州农村,通过对清风街这个小村镇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人的困惑与眷恋,表达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寻找生命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过程中的迷茫与失落。《秦腔》用细密朴实的叙述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乡村的本真生活情境,试图对当今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与迷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雅言”到“秦腔”,是乡土中国边缘化的写照。贾平凹的《秦腔》正表达了这种无望的精神回乡。回乡主题使日常生活琐事原生态成为《秦腔》的叙述主体。秦腔简谱和锣鼓经是《秦腔》重要的意义符号和形式符号,其隐喻含义是传统农耕文化。小说主要人物夏天智和夏天义表现了作为剧种的秦腔文化精魂和作为秦地文化的秦人性格。小说以疯子、阉割者作为叙述者,抛开了传统文化、父权文化桎梏,以这种“他者”视角的审视,使我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思考获得了异质文化审视下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冲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魂》、《天高地厚》、《秦腔》等新时期以来的农村小说为例,剖析不同小说中的“垦荒造地”的象征意义,试图折射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农村的命运,展示知识分子对农村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11.
对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中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在乡村传播,并以“移风易俗”“忆苦思甜”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重塑乡村生活的艰辛历程等系列问题,以“十七年”间拍摄和放映的电影为对象,对选题、人物形象、情节表达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在新中国“十七年”间,电影《儿女亲事》等抨击旧婚姻制度,歌颂自由恋爱的婚姻和宣传新婚姻法,《槐树庄》等电影则呈现了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电影《神鬼不灵》等是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电影,这些电影对旧民俗、旧的社会关系的摧毁,使民众开始重新认识社会的习俗和习惯,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就在“移风易俗”的电影中逐渐出现和建立了;电影《暴风骤雨》《白毛女》等成功刻画了旧制度中人民遭遇的苦难,表明革命是不能在传统的旧风俗土壤中自动生成的,反映的进步思想是社会是前进和发展的,必须与反动阶级和落后势力进行斗争,通过“忆苦思甜”来建构新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在“十七年”所力推的这项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政治传播既是国家对内传播实践的创举,又柔性地将乡村政治引导到新的社会形态中,成功地实现乡村治理的社会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的兴起表明中国农村发展和乡村城市的重新定位,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中探讨的“工业下乡”的构想,以农村为本位,通过饥饿问题、副业的必要性和实际困境、乡村工业的技术改进、以合作为原则的乡村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外界变革力量的引入等多个环节,揭示了“乡村内生城市化”的机理,为思索中国农村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湘道教隐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展现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为核心,表达创作者对质朴平和心境的向往之情。在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大自然的清纯明静、“出世”乡村生活的恬淡悠然、人心的美好本真,闪烁着湖湘道教隐逸思想的光芒。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人们更加向往简单舒适的乡村田园生活。以《向往的生活》为代表的慢综艺,与漂泊在都市霓虹灯下的人的心理需求相吻合,提升了综艺节目的文化质感,传达出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秦腔的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边缘化而日渐式微。从表面上看这是秦腔传承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衰微和农村社区公共价值认同的弱化。秦腔对当代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运用国家力量,以公共财政为支持引导农村秦腔文化发展,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农业技术与乡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华村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村庄,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晋祠泉水是华村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在稻田灌溉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华村逐渐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乡村社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华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传统“依水而作”到“技术种田”方式的转变。在新农业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华村原有的社会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用简谱和锣鼓经把秦腔音乐写进小说,将时间艺术溶进符号艺术之中,以揭示性格、暗传情绪、营造氛围、凝聚秦人秦地的生命呐喊和文化魂脉,是《秦腔》的一个创造性探索。《秦腔》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呈现了当代农村在历史与道德、经济与人文坐标上的错位,表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权力体系和族缘缘体系交叉互动的复杂关系;如数家珍地描绘当下农村生活的原发状态,既将时代风云稀释为家长里短,又在这种描绘中渗进了许多灵悟的元素,不妨称之为灵智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7.
选择从《秦腔》中呈现的意象世界的层次入手,分析其审美内蕴及其意义局限。小说对自然生态意象群、生活常态意象群、土地意象群、文化象征意象群的描写,提醒我们关注今日传统农耕文明日渐式微过程中沉默者的生活现场,关注他们艰苦生活背后的精神困顿。但由于作者没能以现代视界反观其先在的传统文化观念与道德价值立场,使作者面对当下农村生活现场只能徒自“迷惘和辛酸”。  相似文献   

18.
“外来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人物类型,以写作《中国在梁庄》而闻名的梁鸿之于梁庄便是一个“外来者”。经过这一视域的过滤,梁庄成为“外来者故事”中阐释现代与传统、外来与本土、城市与乡村等问题的“最佳话语场”;成为通过“这一个”的病灶式呈现,反映当下中国转型期众多乡村现实的“被剪裁的样本”;成为交织着民间同情立场和理性批判精神、叠加着启蒙烛照和感性宣泄的满是裂隙的“乡村想象”。  相似文献   

19.
祖先崇拜是儒释道等中国传统宗教与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互构的内核.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传统宗教伦理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相对稳定因素,并成为乡村生活秩序的内生性基础力量.在现代乡村生活秩序中,祖先信仰主要体现为:宣扬“祖先”和“孝”的理念、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完成敬祖仪式、构筑乡村社会的权力场域.对祖先崇拜进行适当制度化建构是协调国家、社会和宗教关系的很好途径,也有利于建立以内生秩序为导向的低成本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20.
百年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乡土文学,小说写作的主流也是以乡土小说为主。 “五四”以来至1979年,农村小说所构建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对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文学经典,有一个再确认的过程,曾经被否定的世界文学经典重新被认同。9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的《白鹿原》、《受活》、《白豆》、《秦腔》、《空山》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