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靓 《职业》2009,(6):12-12
关于自我修炼 在创业准备还不充分的时候,可以先把创业冲动埋在心中,积累能量,等待机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能不断给你提供新的机会。 创业之初,我们就在讲“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守各项法律政策,70%要做正,30%可以变通。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背景下,返乡青年创业成为新的热潮。调研发现,与“80后”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实践不同,以“90后”为主的新一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以县城为创业空间、以成家期为创业时间、以小微创业为偏好、失败率高的特征,表明其非市场理性的创业行为背后,隐伏着县域返乡青年创业的生活逻辑。实际上,被父代托举进入县城的农村青年,实现家庭生活的完整亲密和追求阶层生活的跃升构成其返乡创业的内在逻辑,这种生活取向的创业以父代资源的持续输入和家庭发展的合法性作为实践基础。然而,这种创业的盲目性和非理性会引发父代被迫卷入、子代婚姻不稳定等家庭危机。这启示:政府在创业政策设计上既要积极与返乡青年的需求相结合,又要引导他们理性创业、控制风险。  相似文献   

3.
马各 《职业》2009,(6):34-35
这是一个“创”的时代,创业英雄辈出,机会似乎比任何时候更青睐于有创业理想的人。创业,总与许多美好的名词相连,自主、财富、成就、名誉…….在创业的巨大魅力前,职场人是波澜不惊还是跃跃欲试々是望洋兴叹还是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4.
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德霞 《职业时空》2009,5(9):93-94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型人才为追求,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体系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课程为基础,以载体为依托,以实践为支撑,整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形成创业教育合力为诉求,推动政府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汉东 《职业时空》2009,5(12):142-143
机会与风险并存,创业就会有风险,有效规避风险是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的关键。文章就风险与创业风险、创业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防范对策等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凸现。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党和国家很重要的一个思路便是: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期待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局面。为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众多的优惠政策,许多高校也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了“创业基地”或者“创业中心”,社会组织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一些扶持和帮助。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沈玥 《公关世界》2023,(2):72-73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目标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并团结全国各族的青年,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的扶持,不仅是培养一个行走的“知识库”,同时也培养青年团体形成“创新创业”的务实能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优良的道德素养,帮助大学生实现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沟通领导能力的提升。本文就“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臧炎君 《公关世界》2023,(2):105-10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新生主力军,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是如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素养时,需要涵盖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以及创业创新意识三方面,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升其能力。本文将会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和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吴芳 《金色年华》2009,(11):8-9
今年4月。李宁欣然接受团广西区委的邀请,担任“广西青年创业形象大使”,以自己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广西青年投身到创业实践当中去。在5月4日举行的广西青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五四运动90周年文艺晚会上,李宁寄语广西青年“创业改变命运。奋斗写意人生”的题词弓l发现场青年的强烈震撼与憧憬。8月17日,由李宁担任主角的广西首个以青年创业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开拍。  相似文献   

10.
舒玲玲 《职业》2012,(10):93-96
功能独特的“光动能体验馆”DIY创业平台,富有创意的以LED节能灯的设计与制作为光动能体验馆的项目,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悠然阁”学生社团再次荣获浙江省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近五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接连荣登创新创业相关奖项的“英雄榜”,“悠然阁”社团俨然成为一匹黑马,驰骋在创新创业这一广阔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中,很少有同学在完全具备了创业条件之后再进行创业尝试,更多的人往往是针对条件不足这一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会.易言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寻找和捕捉创业机会考验着准备创业的大学生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金色年华》2009,(10):26-26
林立洵的“杂草丛生”、赵书丹的“源能量”、邓树涛、刘勇文的“左岸右转”、陈雄的“校园宝大学生生活平台”、郭松娜的“动漫村落”……这些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团式发展和市场生存,已经成为深圳一种独特的创业现象。但这一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3.
创业自我效能是大学生村官创业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人际交往通过影响创业品质的养成、创业资源的获得与管理和创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自我效能。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有其群体特征性,在分析他们人际交往方面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加强人际交往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学习,提高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创业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4.
好的起步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机会型创业,种子期面临着科技成果物化为产品及筹资注册成立企业等技术和资金的双重风险。为有效化解种子期风险,帮助大学生创业起好步,在分析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种子期两大风险特征的基础上,阐明化解技术风险的关键是产品创新,资金风险的化解关键在于政府资助,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机会型创业顺利渡过种子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宇琳 《职业》2022,(11):40-42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平台,应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创新育人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此提升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研究,以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四维联动”育人体系为例,从课程、活动、大赛和服务四个方面探讨技工院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创设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的“生态圈”。  相似文献   

16.
李辉 《职业时空》2012,(11):87-88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低水平运行,因此,应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增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创业培训存在创业培训机构匮乏、创业培训内容单一、"双师型"师资缺乏、创业实训机会偏少和创业项目难以推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的五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杨雅 《公关世界》2023,(19):123-125
近几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2020年我国教育部提出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高校智能支持作用和科研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进而随着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对学生综合素质所提出要求也日渐升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因此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创新创业的实践入手,以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为例,提出以“创新创业比赛平台”“校企合作联盟”及“大学生孵化基地”三个载体为依托,打造本校创新创业团队,践行本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双创能力培养路径探索提出建议,借此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麦可思 《职业》2016,(10):12-14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2016年2月2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16年的就业形势会比较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人社部保持2016年就业形势稳定将采取六大政策,其中包括“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继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的能力”“继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一个创业青年农民工家庭在成家、立业的家庭策略中,探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突出婆媳关系的分析及形成原因,认为婆媳不和的原因有父权的影响、儿媳的“现代性”“传统性”因素以及家庭利益之争。  相似文献   

20.
《职业》2015,(25):23-23
近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社部门通过贴息贷款、宣传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返乡创业,真正做到了大学生创业者自己的“娘家”。该县劳动就业管理局一名负责人介绍说:要想扮演好“娘家”的角色,就要通过耐心、细心和用心的服务,拉近与创业人员心灵距离,让他们感到创业有归属感;通过有目的、有选择和有效的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