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之际,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南海市政府、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康梁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9月15日至17日在康有为的故乡———广东省南海市丹灶镇举行。... 相似文献
2.
3.
4.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即队1888年到!898年州部中,中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民族热情空前高涨,康有力以他巨大的爱国热情,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即‘化时t上皇帝书”.请求变法维新以救中国。1895年5月2日.也就是清政府批准(马关条约}这一天,康有为将他草拟好的、洋洋1.8万字的(上今皇帝书)公布于众,在京会试的各省举人约一千三百余人签名表示支持,故称“公车上书”。在以“公车上书”为代表的七次上书中,康有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改革社会的政治主张,对已经存在二千多年的腐朽的封建… 相似文献
5.
《波兰分灭记》是百日维新后期,康有为为了击退顽固派的猖狂反扑,使光绪皇帝痛下决心,“持之以坚”,将新法推行下去而进呈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由于这部著作未曾刊印,因而在张伯桢的《万木草堂丛书目录》和陆乃翔、陆敦骙所著的《康南海先生传》(上编)所附刻的《南海先生所著书目》中,均称此书已于戊戌八月政变时被抄没。因此,多年来人们在研究戊戌变法史时,很少谈及这部珍贵的史料。其 相似文献
6.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7.
《大同书》是中国近代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1858——1927年)的主要著作之一,成书于1901——1902年。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甲、乙两部,全书出版在康有为死后的1935年。《大同书》出版虽然比较晚,但从康有为的诗文、自编年谱以及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有关记载看,该书的思想在戊戌变法前已形成。晚年,康有为又根据他所接触到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和空想社会主义,对该书的思想进行修改和补充。《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并企图以“不忍人之心”为思想基础,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去实现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8.
主观唯心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理论归宿和基本形态。康有为的主观唯心论以其浓厚的伦理学倾向而别开一境。他一方面从先秦儒家的"不忍人之心"入手来挖掘人先天善性中的主观精神,另一方面又赋予"不忍人之心"以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内涵,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向封建伦理纲常和旧制度公然宣战,在中国近代社会吹起了一股思想的飓风。戊戌政变以后,随着康有为由积极的改良派转向反动的保守派,他的主观唯心思想又成为历史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撰述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两部宣传维新派变法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的珍贵资料。它们的刊印,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褒贬不一,成为近代中国争议最大、影响最深的著作之一。对于它们的积极 相似文献
10.
<正> 《大同书》是康有为一生中的主要著作.康有为所设想的通往"大同世界"之路,始终与妇女命运紧密相连,而且他把"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之权"作为去"九界"、进入"太平之世"的起步之点.因此,实现男女平等、争取妇女解放,不仅是《大同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康有为全部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新学伪经考》的所谓考辨“伪经”,是以“西汉之说”为判定标准的。但是,从史学的立场分析,康有为的以纬书出于西汉之前,归为西汉之学,并将《史记》中与其结论不合的史料说成是刘歆的作伪,都是难以成立的,而且康有为的说法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所以,康有为并没有真正的做到以西汉之说为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往认定康梁维新派在戊戊政变后由进步、先进转向保守、落后,主要是立据于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此时康梁维新派在实践行动上成立保皇会,武装勤王;二是在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于1993年11月在广东新会、南海两市举行的“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经过对这两大事实的讨论和辩析,认为这一定论是有失偏颇的。关于“保皇”问题c与会者指出,以往认为康梁维新派成立保皇会进行武装勤王,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康有为等人对光绪报思的行为,这只看到事实的表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第… 相似文献
13.
孔祥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本文刊布了作者在清档及未刊稿本中,搜集整理的康有为于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之前,代御史王鹏运、杨深秀、陈其璋草拟的七个重要条陈,并考证条陈内容以及呈递过程。指出在清代历史上,为他人捉刀草拟章奏者,并不乏人,但是像康有为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大量地为他人草拟奏疏,却是十分罕见的,堪称是康氏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14.
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是中国在政治上走向近代的开始。尽管它没有成功,但它在思想上的探讨,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在戊戌变法时期,众多的思想家中,谭嗣同的民权思想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甲午战争的失败使谭嗣同感到,在世界形势大变的情况下,若想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5.
16.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运动,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甚为密切,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略陈所见。一、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十九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振兴实业的热潮中有了初步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1872—1894年私人资本开设的资本万元以上的近代厂矿共七十二个,资本总额二千零九十一万元,平均每年三个单位。1895—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从1988年第一期开始,开辟“港澳台学者之窗”专栏。本期摘要转载台湾已故学者徐高阮先生的《戊戌后的康有为》一文(原载台湾《大陆杂志》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我们希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海峡两岸学者之间能早日架起直接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时期,徐致靖曾上疏“请定国是”,举荐康、谭,是和维新运动很有关连的人物。但他的生平仕履,《清史稿》语焉不详,时人记载也感阙如,以致史料零星,钩稽维艰。许姬传先生《戊戌变法侧记》的出版,不仅刊录了从未发表过的手迹,而且对徐致靖家世及其与变法的关系,提供了不少重要口碑资料,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统治日益腐败。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上层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却不是偶然的,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封建思想的禁锢、反动势力的异常强大以及资产阶级上层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等等都注定了戊戌变法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黄惠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4):133-135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不到十年,越南也出现一场维新运动,并同样以失败告终。中国和越南维新运动在对待政权、民众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点,但在失败原因中却有共性因素,通过比较说明改良或革命并不是维新运动是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