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共同推动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历史进程里,吴宓从自己的固有文化视域出发,以《学衡》这一明确反对新文化运动偏激取向的刊物为依托全面展开了对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的深入思索。这种整合中西传统文化精华建立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现代性发展思路体现出了比新文化阵营更为健全的文化心态和比一般文化保守主义者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对其展开重新分析和评价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19年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发行的《新潮》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二本新杂志,以提倡新文学、新思想、新学术为主旨,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潮》上刊登的文化广告,主要以新书籍、新教育、新社团为主,不仅体现了《新潮》的启蒙特色,有助于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而且从侧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女性解放、教育改革等社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化运动中,安徽是全国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新文化运动之前安徽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分析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西方教会文化的影响,探究新学堂的兴办、西化教育体系的确立以及留学生群体带来的改变,可以看到,近代以来的安徽从社会文化结构、文化氛围等方面都为新文化运动在本土的发生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文化场",也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推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项迄今为止仍在行进中的事业,回溯本世纪初的早期新文化运动,自应有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湖地区的新文化人曾首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号,在文化心理的层面上树立了可贵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抉择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有过较好的辨析,并以新社团为中介体,将个人的思考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为“五四”时期新观念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提供了区域性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一直与徽州学人有着密切往来.在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教师黄宗培等有数份书信往来,共同探讨文学改良、白话文等问题.胡晋接、黄宗培坚定地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宏旨,但由于在办学上秉持新旧平衡的理念,以及教育不问政治的态度和严格训练的办学方针,他们对“新文化”的一些观念并不认同,在新文化运动愈加激进后,他们在微观操作层面持折中、节制的态度.安徽省立二师是其时徽州的最高学府,新文化运动在徽州的接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在 1 91 7年蔡元培实行校政改革后 ,成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思想中心。这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虽然也曾云集众多新文化精英 ,但商务当局避免企业卷入政治漩涡的经营思路导致“商务”未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中心。商务印书馆对新文化运动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在于其巨大的文化辐射能力 ,使新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讲 ,商务印书馆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中心。  相似文献   

7.
可以这样说,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民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留学生推动的。组织和发动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留学生对中国民主文化之一大贡献”一、新文化运动的实际组织者和发动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要求思想意识形态的解放。当时中国传统落后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碎封建主义腐朽文化思想的桎梏,掀起以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无产阶级在没有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之前,环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建设,也就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开端。“五四”至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掀起的一次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毫无疑问,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值此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之际,回顾“五四”在新文化建设上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五四”运动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展开了对儒学…  相似文献   

9.
《星期评论》是国民党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创办的进步期刊,主要撰稿人有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朱执信等.该刊介绍、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和其他新思潮,倡导妇女解放,在“五四”时期名噪一时.该刊曾和《每周评论》一起,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又与《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日》一起,并称为宣传新文化的“四大周刊”.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王富仁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个重点,但仅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对中国整个新文化作出清晰的描述的。我认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我们所采取的这个文化战...  相似文献   

11.
皖籍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是极具代表性的先进群体。随着《新青年》的创刊,在陈独秀的周围迅速地结集了以皖籍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的作者队伍。而那些非皖籍的撰稿者们,无一不是与陈独秀关系熟稔或是有过一定的交往。地域情结固然是促成他们聚集的首要因素,但是共同的思想基点才是他们相互之间得以合作和联络的情感纽带和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2.
从留美学生群体及《留美学生季报》上的文学讨论看,哈佛大学的留学生与新文化运动是疏离的。《论新文化运动》是留学生中攻击新文学运动最为激烈,也是最具有颠覆意义的一篇,并同时引发出新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的矛盾冲突。面对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物的话语霸权,梅光迪、吴宓等陷入了“落伍”和“保守”的困境。1949年以后,由于政治文化的强化,鲁迅、茅盾的批评话语更具话语霸权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皖南古村镇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是旅游资源大省,如何全面深入发掘本省旅游资源中潜力最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笔者认为由于作为全省旅游龙头的“两山一湖”地区旅游的重要潜力在于徽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该地区分布较多、保存较好而各具特色的古村镇可以使徽文化得到全面、生动的展示,从而变目前这种平面的为立体的、静态的为动态的、游客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的文化旅游形式,并且与相关景点连成线,形成面,进而打造成世界旅游的一种模式,同时对全省文化旅游起到示范、启迪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相继登上文坛的京派作家,置身于新旧冲突趋于缓和、新文化内部开始调整的语境中,他们的文化选择表现出"向传统倾斜"的特征:在空间维度的中西问题上,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时间维度的古今问题上,重视发掘古典文化艺术精神;同时,移西方现代派之花,接中国传统文化之木.京派的文化选择是对五四时期激烈反传统倾向的反思与矫正,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新文化运动之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有其深刻和科学的一面,又有片面和偏激之处。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种以南北两所著名大学为阵地的不同思想间的论争,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及南北学风的互补。“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东南大学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清醒的理性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并且能够付诸实践。徽商是一个有文化自觉的商帮,表现在如下几点:(1)敢于冲破传统的四民观,毅然走上经商之路。(2)能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自觉坚持商业道德。(3)自觉投身到各种文化事业中,对收藏、刻书、戏剧、书法、医学、教育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4)秉承正确的财富观,勇于社会担当。(5)不少徽商认清形势,自觉实现转型。徽商之所以有这种文化自觉,是因为徽商"贾而好儒",有文化、有信仰。有文化就富于理性,能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有信仰,才能有敬畏,才能自觉地去践行。文化和信仰,两者具备,才能升华为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之后,国民党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宣传新思想、新文学,参与新文化运动。不过,国民党对新文化运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对新文化运动的支持始终是一种有限度的支持。一年之后,在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星期评论》和《建设》先后停刊,国民党的新文化运动事业随之中断,并逐渐转向了反新文化运动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教训,阐明了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三化"方向。毛泽东的文化观是对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文艺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