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不但数量大、等级高、品类多,而且器型宏大、造型丰富,多数成组配套,丰富的装饰纹样是其突出特点.唐代工匠用鎏金、錾刻、模冲、彩绘等工艺手法,在这些华贵厚重的器物上做出丰富多样、繁缛、精美的装饰纹样,显示出意蕴深厚的佛教艺术特征、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这些造型和装饰纹样,集唐代造型和装饰纹样之大成,是唐代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完美再现.它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唐人博大的精神情怀和审美情趣,是研究唐文化、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2.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必须发掘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处于中国中部的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在南方的楚文化与北方的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精华而产生的艺术奇葩.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在装饰色彩、纹样、图案、题材、风格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知识贡献,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基础.基于地域传统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包括“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资源转化模式和“普通商品→文化产品”的价值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疆古代的动物纹样艺术吴妍春动物纹样艺术是指远古先民以动物形象为题材,装饰器皿、马具、服饰、带扣、牌饰、织物、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艺术及图案艺术。动物纹样艺术产生的时限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它经过初始、发展、繁盛、...  相似文献   

4.
宝山灵泉寺建筑装饰图案艺术历史悠久,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具有极高的美术考古价值,是近千年间历代中原工匠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的物化形式.对宝山灵泉寺摩崖石窟装饰纹样审美特征的探索,既有助于其在现代装饰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选用的从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文物中,以动物纹样为装饰的器物各个时期都有出现.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地理区域特点,而且还与中原文化有明显的趋同现象.其题材与装饰、造型艺术,清晰地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缓慢而繁杂的变化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动物产生艺术审美的积淀过程,及其与中原文化多层次、多向性的相互影响、交融乃至融合的历程.下面拟就各个时期的馆藏文物作一探索,以求教于各方面专家.  相似文献   

6.
建筑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然而,建筑从来都是以物质性与精神性两方面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建筑也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建筑装饰作为建筑的细部构件,成为建筑文化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建筑总是以自有的特性承载着装饰,装饰又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着深层的哲学、美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内涵.建筑和装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古成为一体,谱写着建筑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角度论述了赫哲族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以龙纹样、人鱼结合纹样和氏族树纹样为例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物象吉祥纹样的抽象美、重复组构的美、均衡统一的美三个方面分析了赫哲族传统吉祥纹样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剪纸艺术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取灵感,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创造出了实用美观的造型和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尤其是在剪纸的功用、造型、装饰这三方面更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暗含了建筑设计中新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是一种以自然、生命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族是位于我国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桦树皮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制品初步成型后,鄂伦春人在其表面饰以装饰纹样,鄂伦春族装饰纹样来源于自然,展现了游猎民族简约大气的审美情趣,表达出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安定和谐的祈愿。  相似文献   

10.
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在整个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艺术不仅仅与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本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联,而且充分反映了中西方宗教艺术在自身审美情趣中的宗教性与地域性。从宗教艺术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特征着手,通过详细分析宗教艺术的审美装饰与媒介传达语义以及宗教艺术的内在方面,结合具体的历史宗教艺术事例,展现独特的宗教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1.
胡桂芬 《兰州学刊》2013,(2):222-224
彩陶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源头,彩陶纹样为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形式基础.黄河流域的彩陶旋纹历经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再到辛店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变体纹样,它们相互联系,表现出一定的传承规律,开启了后世青铜器上的回纹、云雷纹等纹样之先河,促进了中国传统纹样程式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现象反映在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中 ,主要表现为受中亚、西亚诸国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样式的影响 ;同时 ,萨满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和文化现象 ,均在其建筑装饰中积淀下来。这种多元文化现象使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形成了与内地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形式。说明任何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不能够因为改信另一种宗教后就被其断裂的 ,它的连贯性、持续性、融合性反映在建筑装饰上就形成了艺术的多元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孔智光 《文史哲》2002,(4):77-81
从中国和日本考古文物、古代文献、古史传说来看 ,中国上古审美文化对日本绳文时代审美文化曾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影响表现为以山东后李文化为代表的“太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草创期、早期审美文化的辐射 ;中期影响表现为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少昊时代”审美文化对绳文时代前期、中期审美文化的渗透 ;晚期影响表现为商周时代青铜、玉雕等审美文化因素在绳文时代后期、晚期审美文化中的凝聚。由于接受了中国上古审美文化的影响 ,日本绳文时代无论是在太阳崇拜、火崇拜、凤鸟崇拜、鸡崇拜等深层文化观念方面 ,还是在整体造型、陶塑装饰、抽象纹样等审美形式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从而呈现出由神秘古拙到神奇华美再到庄重秀雅的风格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代绘画艺术由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漆器纹样、瓦当纹样等门类构成 ,其中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数量多 ,影响大 ,成为汉画体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为此 ,本文对汉画中儒家文化精神的剖析 ,也主要依据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进行。汉代绘画的审美意蕴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阴阳五行文化、原始巫术文化遗存等多种文化精神要素构成。这些精神文化要素在汉代绘画艺术审美意蕴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中虽有强弱不同的呈现 ,但是从整体上看 ,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方针之后 ,随着儒家文化成为具有时代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遗迹中,常有雕塑或绘画的狮子造型,考古文物上也常发现以狮子作装饰纹样的器物。狮子艺术造型的出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广泛使用于宫室建筑、佛窟、塔寺和各种工艺美术品,发现的标本数量很大。狮子形象是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艺术造型题材之一,也是研究我国古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以儒、释、道三家相结合的文化混合体,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互为补充。儒家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入世;道家则以一种逃离现实的消极态度避世。儒家把书法艺术当作敦教化的工具,道家则主张艺术要崇尚自然,法天贵真,追求一种清淡冲和、质朴天真的美学标格。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禅悟""顿悟"等心性修养方面。  相似文献   

17.
略论“”纹源流安旭“”纹是一种古老的装饰文样,在研究、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热潮中,不少人关注过这种纹样,也有不少议论,诸如“”纹是土家族的吉祥纹样,“”纹是中原汉族的传统纹样,“加珞”(十字纹)与“”纹是藏族传统纹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提出了这一...  相似文献   

18.
筒瓦的下端带园形或半园形部分,称做“瓦当”。我国古代建筑物上的瓦当,它的用途和形状虽然固定,但表现在瓦当面上的纹样和制造手法,却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战国、秦汉遗址中,常将瓦当作为判断时代的依据之一,就是因为瓦当具有时代特征的缘故。 已出土的秦汉瓦当的纹饰,秦瓦当分为动植物图象、“葵纹”、变形动物纹和云纹四类;汉瓦当分为文字、动植物纹、变形“葵纹”和云纹四类。瓦当面上的纹样是一种装饰图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并且始终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作为文化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文化思想研究中,贺麟一般被当作新儒家处理。本文认为,在对待传统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及中西关系方面,贺麟与熊十力学派的现代新儒家有深刻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以体充实体"即以西方基督教充实儒家思想的观点。贺麟虽然对儒家思想充满同情的了解并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但因为他是一位哲学家,其立论逻辑不在中西之别而在"体用合一",因此能够超越中西而提出"文化自身"和"普遍哲学"的概念。当然,这种观念又源自西方现代的文化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英国文化唯物主义及其"文化研究"的传统中,伊格尔顿是从词源学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文化的。他试图从人类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方面去探求文化的本质和作用,突出其整体性,并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地域政治、民族和信仰冲突等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的文化研究传统及其"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