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水浒传》的评价,金圣叹与李卓吾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明人李贽的容与堂百回本《忠义水浒传》评本与清人金圣叹的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评本加以比较,便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我的这篇文章不准备论述李贽与金圣叹在批评《水浒传》时的相同之处,只是结合《水浒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比较一下他们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今通行版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等。在前两种本中明显存在着前后部分不协调,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错乱和不可理解等问题。本文试从这些矛盾、错乱之点入手,论证后半部的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即所谓“征四寇”的内容,不是原本《水浒传》所有,窥探原作面貌之一二,以此就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确有其人。《录鬼簿续编》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他是否《水浒传》的作者,不少文章对此持肯定态度① ,但似仍与作品本身挂钩不够。笔者对《水浒》作者问题持“施作罗续”说,本文拟就《水浒全传》做一点“溯波探源”的工作,为“罗贯中续《水浒》说”进一步提供一些佐证。笔者认为,《水浒全传》中许贯忠的原型就是罗贯中。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与容与堂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的回目校勘,可以发现百二十回本添了一处地名,改了一处地名: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是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文人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和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思想内容也很复杂,历来研究者的说法不一,分歧很大,真可谓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也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水浒传》的精华在它的前半部,就连给百回本以很高评价的李贽也不例外。他说:《水浒传》的“妙处还在前半截”(《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李贽以后的金圣叹,假托古本,腰斩《水浒》,把《水浒传》改成七十回本,也正是删掉了后半截,保留了前半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无可怀疑──与周岭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水林传》研究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基本弄清楚了《水讲传》的版本源流,而金圣叹在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游全书》的基础上截去招安以后部分并对前面部分进行调整、删改、增补而成《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讲传》,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发表了周岭同志题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说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文章,对这一“几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金圣叹不曾腰斩《水浒传》,金圣叹所用的底本“是嘉靖时人据郭勋百回繁本腰斩而成的本子”。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水浒传》研究的方方面面,因…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于一九五二年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在书前写道:本书是以金圣叹批改的七十回本为底本,“经过慎重校订的”。从形式上看,它和七十回本仅是一回之差。多年来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七十一回本与七十回本可以划等号,前者只是把七十回本的“楔子”改为第一回以便称谓罢了。一九七五年秋冬人们评论《水浒》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七十一回本和七十回本看作是一个类型,认为都是宣扬投降主义的小说。本文目的就是要辩明七十一回本在思想体系上不同于七十回本。以期引起编者和广大读者的注意,通过讨论拟订出重新整理《水浒》的方案来。  相似文献   

7.
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著者问题,一个是原本问题。著者问题,明代有几种说法,有说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说罗贯中著的,有说施耐庵著的。到明崇祯末年,金圣叹刻贯华堂《水浒传》说是东都施耐庵著,而断七十回后为罗贯中狗尾续貂。自贯华堂本流行之后,《水浒传》著者始为施耐庵所专有,一直到了今天。原本问题,在明朝嘉靖间就已经存在原本非原本这一件事实。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曾展开过一场《水浒传》有无七十回古本的争论。有七十回古本,全书只到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为止,无七十回古本,则全书为百回,包括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部分,这是一个关系到划分一部著作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梁山泊水军将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绰号分别是“立地太岁”、“短命二郎”和“活阎罗”。阮小五为何偏名“短命二郎”?金圣叹于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借此大发人寿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说什么“作者特于三阮名姓,深致叹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一辑载蒋星煜《论徐士范本〈西厢记〉》一文中称: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把《西厢记》和《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诗集》、《水浒传》并列,而称之为“才子书”,就被人推崇,认为金圣叹有创见。而程巨源要早于金圣叹七十年左右,他就把《西厢记》命名为《崔氏春秋》了。  相似文献   

10.
李卓吾小说创作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季,思想界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小说理论也随之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出现了较全面的小说创作论,主要标志之一便是李卓吾对《忠义水浒传》的评点。 署名李卓吾的小说评点多系伪托,只有《水浒》评点确实出自他的手笔。然而,李评《水浒》也有两种刊本,孰真孰伪,迄无定论。据我们考证,容与堂所刊百回本为卓吾评点真本。(参见拙作<水浒传>李卓吾评本真伪一辨》,《南开学报》1981年第3期)本文主要就容本评点中李卓吾提出的小说创作理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1.
对于这一问题,严敦易先生的回答是“嘉靖二十八年以前”(《水浒传的演变》第199—200页,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严先生何所据而定其为此一年限,不得而知,但我看到胡适曾有“郭勋死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121页)之见,郑振铎先生亦从此说,这可能就是严先生立论的依据。按  相似文献   

12.
从金评本《水浒传》看“腰斩”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圣叹是否“腰斩”过《水浒传》是学术界所 关注的一桩历史公案。立足于金评本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诸多证据足以证明金圣叹确曾“ 腰斩”过《忠义水浒传》。着眼于金评本研究“腰斩”问题,不仅可以揭开金圣叹“腰斩” 《水浒传》的历史真相,而且有助于对其作出系统全面的文化美学评价,而不是孤立肤浅的 政治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是明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对《左传》《水浒传》《西厢记》皆有评点。由于受明代"史汉风"的影响,金圣叹在评《水浒传》时,常常与《史记》相比照。指出《水浒传》在撰写笔法、体例方面对《史记》的继承以及两者的异趣,从中亦可洞悉金氏之《史记》情结。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论及《水浒传》的思想意义、历史背景、艺术手法等许多方面,其中不乏系统的、慧敏的、正确的见解,本文仅就他评点《水浒传》文法的论述略析于后: 《水浒传》的艺术是成熟和卓越的,它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文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也是少有的。我们读《水浒传》,对它在文法方面苦心孤诣的铺排若无了解,就不能很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金圣叹在金本《楔子》回前总评中说:  相似文献   

15.
现存署名李贽批评的《水浒》主要有两种:容与堂刊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和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前一种,经戴望舒、靳岱同、王利器等先生的力证,多数人已相信为叶昼的伪托。对于后一种,人们也做过一些考证,鲁迅早在五十年前就指出其为“伪托”;1954年,何心在《水浒研究》中对此本作伪的过程做了推想;1979年,王利器在《〈水浒〉李卓吾评本  相似文献   

16.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维娜 《理论界》2004,(2):128-129
金圣叹作为明末清初的小说评点家,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评点的《水浒传》,在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有许多真知灼见。在人物性格评点中,金圣叹自觉地将人物性格加以对照,把他们鲜明地区别开来,而他的许多艺术见解也渗透在对照之中,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金圣叹十分推崇《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他赞叹道:“《水浒》所叙,叙一百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水浒传序三》)因此,在《水浒传》评点中,他自觉地把人物性格分析作为重点。他采用对照法来分析人物性格,或是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加以…  相似文献   

18.
金至叹因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名声大噪,毁之者、誉之者皆因此而起。就《水浒传》和《西厢记》的评点来看,虽不乏政治的、社会的评论,但更主要的是表达了美学思想,这正是金圣叹的价值所在。由于金圣叹的评点是随感而发的,从表面上看是不系统的,因此,许多评论金圣叹的文章大都从微观角度加以阐发,缺乏宏观的总体性把握。笔者则想从零零散散的评语中寻绎出他美学思想的体系。到底是什么思想把金圣叹这些评点统摄起来的呢?我感到《(水浒传,序三》中的  相似文献   

19.
人物评点是金圣叹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评点中最精彩的内容 ,而在对诸多人物的评点中 ,武松、鲁智深、李逵 ,是金圣叹心头笔下最钟爱的三位豪杰。“水浒三杰”是民间文学长期酝酿积累 ,又经过《水浒传》作者加工而成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受前人对《水浒传》评点影响的金圣叹看来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再加上金圣叹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对所处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及“独恶宋江”等 ,都导致了他对“水浒三杰”的钟爱。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评点《水浒传》的有多家。而其中比较有影响有价值的.恐怕要算李贽、叶昼和金圣叹了。因此,我们试图对三家的评点加以比较,审视一下它们的异同得失。下面本文就先来考察三家的思想评点。三家的艺术评点,拟另文讨论。1、李贽、叶昼和金圣叹都是极力颂扬和推崇《水浒》的批评家。李贽称《水浒传》为“古今至文”之一。叶昼赞《水浒传》“妙绝千古”。金圣叹尊《水浒传》为“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