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这篇文章着重探讨了与外语学习相关的态度问题,并谈到了各种不同的对外语学习的态度,对目标语言的态度以及对课程和教师的态度。为了说明态度和外语学习之间关系的本质,文章中也谈到了态度及其持久性,态度和课堂行为。作者的结论是积极的态度可激发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外语学习成功。  相似文献   

2.
政治态度的代际传承是一个混合了政治态度形成的内因和外因的综合性机制。国外在政治态度的代际传承研究上已经取得不少成果,而国内鲜有研究。笔者以265对亲子样本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地分析了政治态度家庭代际传承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对政治态度的分析从一般社会态度、基础政治态度和具体政治或政策议题的态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在一般性社会态度和基础性政治态度上,中国人政治态度的传承较为明显,而在具体的政治或政策议题上,这种传承则因议题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在亲子态度的传承机制上是通过“父母人格—子女人格—子女态度”的路径产生影响,而非“父母人格—父母态度—子女态度”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今后中国人政治态度代际传承的研究重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对政府的转基因食品政策和转基因食品企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为考察转基因食品消费者态度的形成,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的形成机制、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态度形成模型的演变与核心内容,提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消费者态度形成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由知觉利益、知觉风险所决定;而知觉利益、知觉风险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费者对技术的态度、对自然的态度、市场疏离和食品恐新等一般态度、知觉知识和信任程度的影响。在借鉴国外学者提示的量表基础上,经过对预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设计了一个用以验证理论模型的量表。  相似文献   

4.
以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学生个人背景特征对创业态度的影响。通过因子分析,对创业态度析出物质追求态度、精神追求态度和社会责任追求态度3个公共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性别与精神追求态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年级与精神追求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和成长环境均与社会责任追求态度显著正相关,学习创业类课程与物质追求态度、精神追求态度、社会责任追求态度均显著正相关,攻读学位和参加创业计划竞赛与物质追求态度、精神追求态度、社会责任追求态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内隐态度和启动态度对大学生分享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一:选取62名大学生,采用IAT方法研究高分享态度和低分享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高分享态度组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低于低分享态度组;实验二:选取120名大学生,研究分享启动态度下的分享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启动态度条件下的分享行为水平明显高于非启动条件下的分享行为表现.两个实验表明,内隐态度对大学生的分享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启动态度则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通过对“康德问题”的重提和解释,凸现了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并通过对自然的思维态度以及由之产生的自然科学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的困境的揭示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然思维态度的哲学思维态度。理解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是进一步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政治心理学引入“态度”研究,既是社会心理学态度研究扩展的结果,又深化了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认识。同社会心理学一样,政治心理学对“态度”概念的界定,不仅包括对“什么是态度”的认识,还包括对“态度怎么样”作具体的分析。本文从态度的结构和基础、态度的改变、态度的结果等三个领域展开对政治态度的研究,并将对态度的测量作为态度界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为人们对政治态度的认识提供一个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 基于教育领域现有的同伴互评态度调查工具, 研发了英语教学中用于调查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互评和网络教学互评态度的问卷. 通过该工具分别从积极态度、 网络在线互评态度、 理解与行为态度以及消极态度四个维度对比分析了大学生对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态度. 研究发现, 大学生总体上对课堂教学互评和网络教学互评均持积极态度, 但对网络教学互评的态度稍显保守; 研究对象的专业类别对学生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影响; 男生对同伴互评耗时和不公平性等问题的认同度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9.
评判历史人物的态度,必须而且只能依据其言行的有关记录。《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一文,却没有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作者遗漏了许多相关的胡适言论与行为的重要记载,对所列举的胡适言行随意取舍或曲解,以服从自己预定的偏见。作者对态度的理解也存在失误。他忽视了态度的复杂性,把情感排除在态度的构成之外,以为态度主体的真实态度就是其正确态度。此外,作者宣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文中所体现的治学态度却与科学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江苏省254名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学校教师的调查,改编和修订了“教师在线教学态度量表”,分析了不同教师群体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教师对在线教学基本持中立态度,极其积极和消极态度者均较少,小学、中学和高校教师群体之间无显著差异;乡村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态度更为积极,显著高于城市和郊区教师对在线教学的态度;对教师在线教学态度影响比较显著的因素是学校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及周围同事的态度。尝试提出构建“政策支持+培训指导+评价激励”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优秀引领+同伴互助”在线教学研究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在线教学支持和帮扶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落日与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于诗歌中是由来已久的。"诗佛"王维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其中自有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古人既有的时间意识,也有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有他高超绘画技巧的融入。  相似文献   

12.
石涛是一位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其绘画理论著作《石涛画语录》,深入、具体地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理论,阐明了绘画艺术的本质、目的与方法,明确地提出了“师古化之”、“借古以开今”的艺术主张,认为艺术家必须立足于客观的生活,其创造的作品才会有感人的力量和持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王维不仅能诗善画,而且面对相同的描摹对象──山水田园,以水墨渲染之画法融入语言文字之诗作,绘形求神,诗得画趣而具图画意象,可从“经营位置”的整体感、远近层次的空间感,“包孕片刻”的动态感、明暗浓淡的色彩感诸角度来解读和领悟。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赖少其是中国画家中最值得重视的大师之一,当代中国画因赖少其的存在而骄傲的依据.剖析定居广州后赖少其的中国画"丙寅变法"三阶段的特点及历史意义.作为一个艺术家、学者,赖少其的生命已依附到那些卓尔不群的作品之中;作为一个绘画大师,赖少其的灵魂已铸刻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伍启中先生以国画《心潮逐浪高》一举成名,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线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坚持从生活中寻找、挖掘“真善美”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所描绘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南国色彩,用笔道劲稳健,洗练精当。在其运用传统线条造型的同时,融合了西画的特长,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整体推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肇民的水彩画作品对中国水彩艺术和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水彩静物画以花喻人,借物传情;坚持写生,崇真尚实;强调“形是一切,一切是形”的观点;构图饱满,讲求构成;色彩浓艳,富有张力;厚重浑朴,坚实有力;中西结合,兼容并蓄。他的水彩静物画和《画语拾零》充分体现了其艺术观、创作观、造型观、构图观、色彩观和风格观。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元代以后,钱选作为一个遗民画家,拒绝了新王朝的征聘而潜心于绘画艺术,这种格趣上的转向给他的艺术作品带来新的气质。钱选前期的画作在表现技巧和精神风貌上深受南宋院画的影响,后期的一些作品则较明显突破了院画体格的羁绊,在用墨和皴擦上呈现出宋元文人画家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钱选的以诗题画,号称"吴兴八俊"的钱选的诗作多由感而作,他常将他的诗文题写到画作之中,并在诗、书、画、印的有机融合上独树一帜,从而构成了后来文人画的基本形制。  相似文献   

18.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9.
长安画家陈忠志毕生致力于探索中国画的现代表现形式,他虽然吸收了外来因素,但并没有背离中国画的风神,作品仍然符合多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让人能够品鉴出中国画的味道。从他的绘画题材即世事风情、地域色彩、历史意识与现实感怀等方面;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即构图和表现手法上,诗画结合等方面探讨其作品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分析画家个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读凡·高短暂的艺术生命,可以看到凡.高通过艺术实践,深切的体会到那些表面的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用自己的色彩打破了条条框框实现了色彩本质的解放,用自己的情感去绘画,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在现实与想象中释放出动感、绚丽的色彩,使艺术具有了更多的抽象因素,用自己的生命感动世人,创造了绘画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在绘画中用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感应世界,为推动艺术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的存在,绘画艺术更加有了生气,色彩艺术再次迸发新的真谛,为人们对色彩的进一步认识以及艺术实践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