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向世人庄严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相似文献   

2.
英国在藏机构沿革及其活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觊觎我国西藏地方,逼签不平等条约,强行在我西藏亚东等地设置商务机构,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并以“商务”为由,进行侵略活动。1936年,英人又在拉萨强设“代表团”,加紧侵略扩张,并挑唆西藏地方少数人叫嚷“西藏独立”。1951年,西藏地方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势力才被最后驱逐出去。本文拟对这一时期英国在藏机构及其活动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我国的西藏,号称“世界屋脊”。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早在1300多年前,藏族所建的吐蕃政权就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到700多年前的元朝,西藏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到了清代,朝廷开始向西藏派设驻藏大臣,完善了西藏政体的结构与功能,西藏地方同祖国的统一发展到新的高度。《清史稿·卷八十·志五十五》中写到,“西藏,禹贡三危之地……康熙五十九年,官兵西讨,歼伪藏王,以西藏地赐达赖喇嘛,使蒙古!日臣颇罗鼐等五人分守之。”①这清楚地说明: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的行政权力,其合法性来源于中央…  相似文献   

4.
“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五族共和”的口号是在辛亥革命时期报0出的。当时,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口号象“五族共和”一样为中国各民族,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1912年五月,孙中山先生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期和末期西藏地方发生了两次"驱汉"事件,影响恶劣。两次"驱汉"事件都发生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具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都由相关事件演变而来,不是孤立发生的;被驱逐的对象主要是中央政府派遣的驻藏人员;在两次"驱汉"事件中,西藏地方上层势力均受到来自英国势力的挑拨和怂恿。第一次"驱汉"事件长期严重阻碍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威胁到国家的统一与团结;第二次"驱汉"事件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结束外国列强奴役和蹂躏西藏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邦达昌”在康定设立商号后的第二次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邦达昌"是较早开始经营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的藏族大商家之一,西藏地方政府把出口英印的西藏羊毛列为专卖商品,"邦达昌"家族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经营羊毛的代理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邦达昌"开始转向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并于1940年由邦达.多吉在康定设立了"邦达昌"商号,原来的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扩大到中国西藏、内地、英印三地,使"邦达昌"的经营规模比原来大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邦达昌"为汉、藏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经济联系,从而促使汉、藏之间政治、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充当战略性先导,在客观上为后来顺利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此段历史对于"邦达昌"来讲是第二次复兴。  相似文献   

7.
冯翔  喜饶尼玛 《民族学刊》2021,12(6):82-94, 125
五世热振活佛是近代西藏历史上一位倾心内向的活佛,曾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做出过贡献,并戳破了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苦心经营的“道德”形象,但热振辞去摄政职务时,国民政府对此的反应却是轻慢的。当1942年“外交局”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在治藏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沈宗濂作为蒋介石属意的官员出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曾积极投身藏事,改善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对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挥了较大影响。但是,20世纪40年代末,西藏地方发生了若干事件,国民政府却无所作为。对此,沈宗濂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然而在沈宗濂态度转变的背后,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国民政府的消极治藏政策。  相似文献   

8.
噶伦官职     
西藏地方始设噶伦一职,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其时清廷派员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遂封康济鼐等为噶隆(伦),协助达赖喇嘛等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因“阿尔布巴之乱”,公元1728年改由颇罗鼐个人掌权。其逝世后,传位于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总理全藏事务的“多罗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被平息后,清廷废除郡王、贝子办理藏事之制,在西藏正式建立了噶  相似文献   

9.
李蓉 《西藏研究》2005,2(2):23-28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传教”、“探险”、“游历”等方式对我国西藏进行侵略渗透失败之后,为尽快打开西藏的门户,使西藏尽早成为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于1886年英帝国主义擅自划界,并将西藏地方政府在隆吐山设卡进行防范的行为指责为“越界”,任意增兵挑衅,以挑起战端。这一事件,不仅使西藏地方很快陷入了英帝国主义发动的第一次侵藏战争的“泥淖”中,而且对离间清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增加彼此的隔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查办藏事”是西藏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改善清末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推动近代西藏社会的前进,对巩固边疆,阻止帝国主义继续入侵,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面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种种内忧外患,清政府不得不认真考虑对西南边疆的经营政策,考虑自己在西藏地方的主权问题。在一九○四年与英国谈判中,外务部就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1888年的隆吐山战役,是英帝国主义者用武力公开侵略我国西南边陲——西藏之始,此役的结果,导致了亚东的开放与岗巴宗、咱利等大片我国土丧失,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腐败,亦暴露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我西南门户洞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断涌来,西南边陲乃至不保,为帝国主义阴谋瓜分西藏,策划西藏“独立”留下口实,故在西藏地方史上影响极大,可说是西藏地方近代史的实  相似文献   

12.
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出现最早,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什么呢? 过去众说纷纭,确切地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是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推倒清政府,使汉族能够得到自由独立地位;但另一方面,孙中山认识到以汉、满、蒙、回、藏五族为中心的各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不能因为汉族独立了,就去压迫其他民族。孙中山主张在清朝压迫汉族时,便去推倒清朝,清朝推倒之后,主张国内民族“一切平等”,实行“五族共和”,建设一个统一、自由和独立、富强的中华民国。因此,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一方面提出“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另一方面,又提出汉、满、蒙、回、藏  相似文献   

13.
冯智 《西藏研究》2005,(2):7-16
清代用兵西藏是清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驻兵是用兵之后清政府在西藏进一步开展政治、军事工作的继续与发展。文章宏观地分析和研究了这一重要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和影响,认为清代用兵驻兵西藏是清政府管理西藏地方过程中形成的一项制度,直接体现了清朝对西藏行使主权的力度和层面,其意义深远。它保卫了边疆、巩固了国防、安定了西藏、推动了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促进了西藏地方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积极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17年7月,驻守昌都一带的边军与藏军因故起衅,战火陡起,川边十余县尽落藏军之手。英人亦插手其间,频繁活动。此后虽经“和谈”,但昌都等地悉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西藏地方政府背叛祖国,分裂西藏。”这种说法,至今尚有一定影响。对此,本人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判断一个战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23日,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签订四十周年纪念日。3月17日至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藏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西藏:历史与现状”学术讨论会上,北京的60余名藏、汉族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就“十七条协议”签订的背景及其伟大意义、西藏的历史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史、西藏当代经济、民族团结、藏学研究以及所谓人权等问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社会沿着内部统一,格鲁派政教合一在全藏范围内确立的方向发展。在此历史进程中,西藏地方和祖国的统一不断增强,清朝直接派遣驻藏大臣治理西藏的新体制建立。西藏地方内部统一及与祖国统一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研究九世班禅大师生平历史、西藏政治制度史、西藏地方史、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提供第一手历史资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编辑的《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一书,最近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23年11月15日,九世班禅离开西藏,出走内地。此后,他在内地居住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在全国各地,除进行佛事和宣化活动外,他为反对外国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其间形成的大量历史档案,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这些宝贵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编辑出版,对于研究西藏近代史,对于研究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历史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罗贤佑 《民族研究》2006,(1):102-103
秦永章博士的新著《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近代日本与我国西藏地方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19世纪末,当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对亚洲大陆进行侵略扩张时,地处南亚、中亚、东亚交合点的西藏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控制了西藏地区,对推进其“大陆政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日本当局千方百计地企图早日把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然而,当时之中国西藏属于英国自定的势力范围,由于“日英同盟”的制约,日本当局不能直接染指西藏。于是便采取间接的方式,利用日本佛教团体如…  相似文献   

19.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人,姓卓特氏。为大学士富俊之孙.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1902年12月2日),清廷派为驻藏大臣,二十九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2月9日)始抵拉萨。三十二年查办大臣张荫棠劾其贪婪昏聩,贻误事机,诏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效力。三十三年三月初六(1907年4月18日)离开拉萨。其驻藏日记涉及藏政、外交、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均属身经目击之谈,信而有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九世纪后期,沙俄、英帝加紧对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侵略活动,西藏边陲岌岌可危。英帝在一八八八年武装入侵我西藏地方之后,相隔不过十五年,于一九○四年对西藏地方又一次悍然发动武装侵略。面对英帝的武装挑衅,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领导西藏僧俗军民,英勇杀敌,抗击英国侵略军,最后藏军失利,十三世达赖喇嘛拒与英人交涉,离开拉萨奔赴内地。然而清朝驻藏大臣有泰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对帝国主义侵略者采取屈辱投降的路线,英藏私立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有泰日记中反映了这一非常时期的情况,虽然有时记述仅片言只字,甚至语焉不详,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当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正气凛然的英雄事迹。和英国侵略者的凶残、狡诈的反动本质,以及清廷驻藏官员在大敌当前时卖国求荣,沉湎声歌酒色、腐败堕落的丑闻。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全部日记手稿共十六卷,经吴丰培先生整理,近期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现就《有泰驻藏日记》第五、六卷中有关一九○四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部分评述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十八世纪的《卫藏战争》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著名的西藏首领颇罗鼐即是在这次战后被清廷封为贝子,总理全藏事务的。在他执政的二十年间,“遵奉谕旨”,“克尽忠诚”,加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了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西藏地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和繁荣。颇罗鼐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历史上煊赫著名的藏王,是与这次战争有密切关系的。本文拟对这次战争进行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