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报告,使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从“补充论”转向“组成部分论”和“共同发展论”,实现了由“制度外”进入“制度内”的理论创新。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对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地位、作用以及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范畴是对教学活动这一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本质等进行抽象性和概括性反映的基本概念,具有主观性、客观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其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由注重“理论思辨”转向重视“教学实践”;由崇尚“他域化”转向强调“本土性”;由侧重“生硬移植”转向强化“学科特性”;由关注“表层关联”转向重视“体系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介”一直以来都被作为认识论的概念加以研究。其本体论价值却被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要求“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即由思辨领域走向现实生活批判。卢卡奇抓住了这一转换的本质,成功地实现了“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并将“中介”与他的日常生活理论相结合,由此确立了他晚年思想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经历了历时性的三次跳跃:文学视野是由社会革命角度转向政治经济学角度再转向社会文化学角度;作品形态是由“车间文学”转向改革文学再转向“社群文学”;人物形象是由革命者转向生产者再转向经济人,又转向社会人。这个过程体认着当代工业文学创作的实绩,也积存了与之关涉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评析骆沙舟五六十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出现了一个重要转向,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从宏观的(制度上的)否定转向微观的(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剖析,其理论重心也从哲学转向经济学、政治学。消费异化论就是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7.
以历史维度的政策梳理和现实材料的经验分析为依据,讨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五大政策转向:扶贫方针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由区域、县域转向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方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社会动员由政府扶贫转向社会扶贫;主体地位由被动式扶贫转向参与式扶贫。扶贫开发转向在经验材料上得到验证,但仍面临着项目制扶贫的短期效益、参与式悖论、治理困境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经验与理论探讨可以为“扶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提供贫困观重构、人力资本建设与贫困治理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消极修辞的研究一直是修辞学的薄弱环节。20世纪80年代开始,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教授提出了“辞规”理论,倡导消极修辞的研究应从“要求”向“方法”转向。本文概括了“辞规”理论的出发点、辞规理论的修辞观、哲学基础、修辞理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辞规”的特征及与“辞格”差别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在中西历史文化长河中思想丰富源远流长,却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停留于空想。当代“以人为本”之所以能超越空想,立足科学,成为现实的可能,关键在于马克思发动人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克服了以往一切人学理论的缺陷: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从人的“既成本质”转向“生成本质”;从“工具迷失”转向“工具复归”;从“英雄史观”转向“群众史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语文界的国语运动、文学界的白话文运动、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等共同促成了民国早期小学语文教育的剧变,小学语文教科书由“综合知识”编写模式转向“儿童文学”编写模式。周作入将儿童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与“五四”新文化精神关联起来,奠定了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哲学思想科学回答了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弃旧图新、继往开来的“转向”特质,成功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由“转识成智”转向实践智慧,有效促使中国传统哲学与外国哲学由“观点碰撞”转向“超越与发展”,有力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由注重“哲学之理”转向“工作方法”,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由“推动现代化”转向“创新性发展”。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哲学的创造性成果,昭示着新时代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所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道路,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斗争中,以一系列的实践机制和精神风貌,使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发生两次历史性的转折:即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先驱精神”、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红船精神”转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初步结合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再由“长征精神”转向全党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新兴人类增强技术是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典型特征的“小写的技术”,它对人类认知、情感、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干预和调节与人类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催生了诸多哲学反思。其中,兼顾描述性和规范性的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理论框架,对于从技术内部的层次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等经验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进行系统描述具有充分潜质。为此,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理论框架下,对人类增强技术进行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转向后的伦理学、技术方法论等维度的探索与反思,保障了对人类增强技术“本身”的关注,在过程和情境中动态把握人类增强技术演化方向,在批判后达成一种关注技术与社会的共同演化的“重建”,有助于促进人类增强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重构翻译研究的认知图景 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概述认知语言学在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通过探讨翻译中“认知转向”的基本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作者从“格式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认知的隐喻与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认知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的作用。这给提倡重视“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资源和拓展自身空间的契机。通过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作者认为,国内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5.
管理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生了主要变化。主要表现在:①从管理科学转向管理艺术;②从硬管理转向软管理;③从“手段人”转向“目的人”;④从强调个人间的竞争转向重视组织成员间的协作;.⑤从集权转向分权;⑥从强调理性转向重视直觉;⑦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管理。本文分析了这些变化的产生原因,讨论了变化的特点及其对企业经营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反现代化思潮。它是一个世界性文化现象,在中国经历了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阶段。文化保守主义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随时代背景的变化作理论的调整,其中一次重大转折以从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史观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为代表,由政治的进路转向文化的进路、面向西学转向回归传统、进化论转向退化论、外王事功转向道德心性之学。这一次转向在总体上是一次倒退,但在某些理论问题上也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哲学的功夫转向”,“功夫论”很好地概括了儒家对修炼、践行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彭国翔抓住“身心修炼”这一核心问题意识,对儒家传统功夫论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理想人格—具体功法—特点价值”的整体研究框架,在与西方古代哲学基调、释道两家功夫论的比较中突出儒家传统功夫论的存在合法性。在文献方面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应用,并善于通过数据分析使其研究的实证色彩得以增强。儒家传统功夫论研究将在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上,由“哲学的功夫转向”走向“功夫的哲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庐山会议为什么突然急转直下,由纠“左”变成了反右?本文从一般原因、特殊原因,个别原因等方面,对“转向”缘由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介”一直以来都被作为认识论的概念加以研究,其本体论价值却被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要求“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即由思辨领域走向现实生活批判。卢卡奇抓住了这一转换的本质,成功地实现了“中介”的本体论转向,并将“中介”与他的日常生活理论相结合,由此确立了他晚年思想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了解新时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提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上从“教育”转向“服务”,培育方式上从“局部”转向“整体”,培育平台上从“课外”转向“课内”,效果考核上从“成绩”转向“素质”,培育目标上从“短期”转向“长远”,培育机制上从“学校”转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