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谢家沟村有一位"怪书记":他给村里做了不少好事,但村民开始却不买账,村干部也曾有怨言,只有佳县县委县政府政府把他树立了一个典型.是村民"糊涂"还是政府"糊涂"?记者带着疑惑来到了谢家沟.  相似文献   

2.
佚名 《现代妇女》2010,(8):16-16
他是个哑巴,大字不识,家境贫寒。为了糊口,他在村里的一家纸箱厂上班。18岁那年,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进城游玩,繁华的小城让他流连忘返。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时间飞快地过去了。等他想起要回家时,天已经黑了。他迷路了,回不去了。  相似文献   

3.
王育兰 《老年世界》2013,(13):10-11
翻阅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往事历历在目。那是上世纪1942年的春天,当时我的家乡与北平均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那年我九岁。兄长王德昌是本村里走出去的第一名大学生,在北平辅仁大学就读。为了让我和他一起追梦,将我从村里带到了北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扶贫》2017,(20):69-71
张维林是一个农民的孩子,祖祖辈辈生活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贫困的大山深处,小时候村里还有不少人住窑洞,多少年来靠天吃饭是祖辈们最真实的写照. 外出打工闯出一片天 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让张维林对改变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渴望.1992年他考上了甘谷二中,但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上学.当时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出去打工.当他背着行李离开村子时,母亲失声痛哭,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火车已经开动,看着父亲在车窗口跟着火车奔跑,他的眼泪流了下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06,(31):48-49
安徽合肥长丰县三十头乡吕面坊村的孩子,比一般的村子要多出一倍来.因为村里的28户人家,有21户寄养了残障儿童,村里寄养的残障儿童有50多个.而在三十头乡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有很多,寄养的孩子有250多人.那些寄养家庭,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寄养史,有的同时寄养三四个儿童,有的一家母女婆媳几代都寄养儿童……这些村庄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寄养村".  相似文献   

6.
春节过后,四川广安区悦来镇花莲村45岁的村民卢家平,并未像往年一样外出务工.他作了一个决定,要在村里承包10亩地发展养殖业. "打工不是长远之计,家乡搞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绝对有盼头."2月28日,卢家平正帮助施工队整理土地、挖沟建渠.一身泥泞的他在工地"泡"了2个多月了,但看着以前的荒坡地一天天变成产业基地,他认为辛苦也值得.  相似文献   

7.
曹舒昊 《中国扶贫》2017,(12):41-42
时间:2016.11.22 上午 地点:镇会议室 内容:各村扶贫工作座谈…… 这是沈海鸿工作笔记中的一页,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里数十名贫困户的信息,而他的工作笔记也永远停留在了这一天. 2016年11月23日,沈海鸿不幸遭遇车祸,昏迷一周后,永远地离开了粤西那片他挚爱的土地.  相似文献   

8.
四川达县的老赵叫赵世富,其实他只有43岁,由于长期在外风吹日晒,显得有些苍老。几年前,他是和妻子以及村里的十几个民工一起到合肥,专门为建筑工地的基础工程打井,这个工作他已经干了有好几年了。老赵戏称,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地下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妻子和他离婚,工作也丢了,生活也完了……江亲潮仍在村里回忆着往事,他无法走出痛苦的心理阴影。这到底是怎样一桩案子?为什么江亲潮一家会被痛打,为什么有人会开着警车来打江亲潮?  相似文献   

10.
周艳 《中国扶贫》2017,(7):25-28
2015年2月,来自山东理工大学的第一书记朱玉国到德州市李家户镇西店村,开始了驻村生涯.恰逢春节假期,出于礼貌他打电话给村支书李福祥,询问村里有没有要办的事.没想到李福祥直接开口:"开春村里要进行自来水改造,每户您给补助200块钱吧!"  相似文献   

11.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  相似文献   

12.
张富波 《中国扶贫》2016,(21):50-52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千百年后,他的名字会在河北省行唐县上滋洋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被人反复提及.2016年春节刚过,当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工作队进驻时,村里几个老爷子把他们领到王氏祠堂前,讲起了王羲之和上滋洋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住房安全有保障、脱贫致富有希望."这是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龚冲村搬迁户刘发耀的肺腑之言.在乔迁新居时,他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幅自编的对联: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无独有偶,该县斑竹园镇王氏祠村2016年也传唱着一首民谣:我家住在王氏祠,进山步行十八里.祖传三间土瓦房,根深蒂固是家底.如今已经三十七,想说媳妇没人理.村里找我拆旧房,易地搬迁好主意.政策搭台我唱戏,二层小楼平地起.扶贫带来好福气,媒婆进门来报喜.凤凰争先往家挤,看我中意不中意……  相似文献   

14.
正笔直平坦的道路、高大气派的房屋、宽阔平整的运动场地,无一不在骄傲地向来客证明:这是一个远离贫困的乡村!但是真正让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出名的,不是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而是村里已经延续了三十多年的5毛钱份子钱的习俗。村里办喜事的主人家,都会把亲戚的名字列一个单子,当有人过来贺喜的时候,查一查亲戚名单,如果没有他的  相似文献   

15.
“我要让村里的人都善待父母,做儿媳的个个孝敬公婆,每一位老人都安享晚年……”这是12年前,一位绰号叫“黄铁嘴”的退休教师许下的诺言。12年过去了,他的诺言兑现了吗?笔者特地赶到湖南省桂阳县塘市镇阳湾村进行了采访。“黄铁嘴”姓黄,名思雄,今年76岁。他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就回到了阳湾村。阳湾村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过去,村里有的人不开化,除了怨穷,就是哭穷,也不赡养老人,甚至虐待老人。1991年春天,村里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一辈子都没做过官的“黄铁嘴”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里第一任老龄委主任。戴上这顶帽子,“黄铁嘴”一宿都没睡好,他…  相似文献   

16.
男人生活在福建北部的山区,母亲瞎了一只眼,父亲腰腿不便,全家就靠他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虽然是个穷苦命,他还爱笑,三十岁了,那双眼睛也年轻,看到女人会脸红。村里忽然来了两个外乡人,据说是表哥和表妹。表妹已经有了5个月身孕,走路很笨重,低着头老是哭。表哥就对每一个好奇的山里人解释,表妹是被强暴的,没有打掉孩子,是因为想生下来,用DNA作为证据去抓至今逍遥法外的强奸犯。  相似文献   

17.
刘成芬义务投递十二年在攸县红桥镇盆上村,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体消瘦的老年人背着大挎包挨家挨户送报刊和信件。他就是离休教师刘成芬。刘成芬今年72岁,坚持义务投递已经12年了。当初,他发现邮递员把报刊信件送到村里后,再无人传递到组到户,以致订了报刊的人收不...  相似文献   

18.
不老的五叔     
五叔快88岁了,稳稳地坐着村里长老的第一把交椅。他记性好,说古道今,滔滔不绝,腿脚也麻利,在家坐不住,走村串户歇不住身。五叔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成年后,虽以“修地球”为主,但对适合自己口味的书,一直在如饥似渴地啃着。尤其是医药卫生方面的书,他看得最多,且边学边用。年深月久,他养成了一些很好的生活习惯,比方每天都坚持刷牙,没有牙膏就用盐水。又比方少喝酒,不抽烟,不吃太咸太辣的汤菜。这些习惯在村里老人中是不多见的。他常说:“辣子是起火的,盐巴是吸水的,吃多了都会伤害肠胃。”在穿着上他也有讲究,“冷快…  相似文献   

19.
9岁的涂涂命苦,去了福利院还没到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涂涂是村里的孩子,一个憨厚可爱也可怜的患有父母遗传艾滋病的小男孩。很难想象,涂涂到底是怎样历经他死前的那段岁月的。父母接连去世后。涂涂并没有因此消沉,相反,幼小的他很坚强、勇敢,一个人撑起了只有他和奶奶的家。涂涂早晨去山上砍柴,然后上学,中午去村里捡  相似文献   

20.
1994年中国的农民大多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但地处天津市最北端深山沟里的常州村依然很贫穷。高翠莲一家响应村里“开发景区,搞旅游致富”的号召,在村里头一个办起了农家旅店,接待前来体验农家乐的城里人。如今,在高翠莲的带动下,昔日的穷山沟已经成为一个色彩斑斓的度假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