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术教育中应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睿 《社科纵横》2005,20(6):155-156
今天,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艺术是自然、历史、哲学和想象的窗口,而民间艺术之所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有关我们国家和我们本身的更多的事情。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及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色彩规律等可以更加促进学生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中国民间美术源于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体察,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可以促使人的心理和精神回归自然。在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最初盛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它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民间工艺形式.其绣品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饰中随处可见,造型夸张、构图巧妙、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民族、民俗特色.  相似文献   

3.
邓大情 《探求》2011,(3):47-53,62
小说与城市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的繁荣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反过来,小说又能够生动地再现城市生活。在近代小说中,作家对广州都市生活的各个侧面展开了生动的描绘,都市民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岭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广州民俗在传承民族文化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近代小说中有关广州城市民俗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岁时节日民俗、婚丧嫁娶民俗、生辰寿诞民俗以及宗教信仰民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2):137-141
河西民俗传统、民间信仰、家园观念等民间文化都是时代主流文化在河西地区不断沉积的结果,历史铸造了河西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河西宝卷是在河西这一特殊地域中经历了文化"潮汐"传承下来的,给我们的认识经验是:传承华夏文明即要延续家园向往的保障力,创新华夏文明不能将地方和中央分离,正如不能将"人"和国家分割为面对面的"个体",而是知行合一的"共同体",要真切把握文化之中的"人"的切实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原始宗教文化、渔猎文化、山林文化、游牧文化等在黑龙江大地上融合碰撞,形成了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这一原始、奇特的文化形态,并造就了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特色。千百年来,黑龙江传统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文图记载、物载传播来实现。原始宗教文化、人民生活劳动实践和民间风俗习惯孕育了传统民间美术文化,使其在实用的基础上伴随着审美观念融合提升,并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意识,同时它也是新时期黑龙江民间美术文化延续发展的核心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青岛画报》2012,(4):59
2007年萝卜会被列入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民俗节庆”和中国“最佳弘扬传统节日活动奖”.今年的萝卜会·元宵山会更是盛况空前,举办了盛大的具有浓郁的民俗民间特色的开幕式、全国萝卜艺术雕刻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厂展演、民间工艺品制作比赛、民间特色队伍展演、萝卜会精彩瞬间摄影大赛、地方戏曲展演、民间体育比赛、社区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等200余项(次),参会人数达百万人次,活动和参会人数之多创历史新高.其中摄影大赛吸引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参与,现刊登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加之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诸如博物馆一类的公共文化场所的客流量不断攀升,文创产品作为吸引消费者、传播知识、展示历史的载体,对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民俗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的“小众”,一般以集中展示某个地域的生产生活习惯、民间习俗、民间手工技艺等为主要内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相比主流的博物馆,在文创产业发展方面,民俗博物馆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8.
正张仃先生的一生,是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奋斗的一生,他对推动中国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付出了终生的精力。民间的现实生活、民间的文化创作、民间的艺术精神、民间的匠心传承,在他广博深沉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深刻的诠释和表达。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领路人,他更以自己的行动,推动了一批批青年走进了民间、走进民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关注中国蜡染艺术领域的创新研发。他  相似文献   

9.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一种通过人的视觉去观赏的艺术。因此,美术是“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由此可知视觉的重要性,进而得出审美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八仙故事流传千年,无论佛教、道教还是民间文学、作家文学,都无一例外地涉及过这个群体,甚至在民俗习惯上也不无联系。八仙本是道教神仙团体,因其在民间影响甚广,使得八仙故事不再仅仅存在于道教故事系统中,而是进入了民间传说、文人创作、民俗活动甚至进入了佛教视野,引起佛道之间的争衡,由此而流传下来的八仙故事系统在文化内涵上不仅更加丰富而且更加复杂。不仅如此,有关八仙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方方面面,从诗歌、小说到戏曲、美术,无不反映着八仙这一神仙团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八仙这一故事系统就必然要跨越宗教、文学、民俗、图像等领域而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故事系统。而对这一故事系统的清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11.
<正>民俗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庆祝或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自然现象的文化活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娄必刚  覃朝玲 《社科纵横》2011,26(3):102-104
笔者利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活动的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反排木鼓舞传承方式有两种:传统传承和现代传承。传统传承为民风民俗传承;现代传承分为学校传承、表演传承、媒体承、节庆传承、旅游业传承、群众活动传承。探讨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反排木鼓舞活动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文艺民俗学?要弄清这一有趣的概念,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民俗。民俗是人们代代相沿承袭的风俗习惯。由于种种因素,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从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服饰建筑、禁忌信仰、待人礼俗、民间的医药和信仰等方面看到各民族的特异性。任何一种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对这一民族便具有了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人都跳不出民俗的约束圈。民俗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社  相似文献   

14.
民族视觉元素影响着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及其丰富和珍贵的视觉艺术养料。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道路,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16.
《今日辽宁》2013,(1):64-65
民俗文化大舞台锦州荟萃众多辽西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上,民俗大舞台主要展演锦州地区和东北地域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地方工艺,以及申遗项目等节目。  相似文献   

17.
汪海峰 《社科纵横》2012,(11):71-73
西北“花儿”按地域可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陇中花儿”三大类。不同于“河湟花儿”、“洮岷花儿”较为热闹固定的民间展演活动,“陇中花儿”现在没有演唱会,“陇中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传唱的人日渐稀少而濒临失传。近几年,在陇西县搜集到的陇西山歌就有两百多首,不但证明了“陇中花儿”大量存在于民间,也以此证明了陇西是“陇中花儿”的重要传唱地。陇西山歌使用当地方言、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流传了下来。同所有的山歌一样,陇西山歌与陇西方言也是密不可分的。限于篇幅,这篇文章不专门讨论陇西方言,只想以陇西山歌里常见的方言土语为例,分析这些词汇所传达的特殊情感以及民俗生活点滴,至于整体陇西方言背后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则有待于方言学者来考证研究了。  相似文献   

18.
日本山形县流传的民间“番乐” ,是在举办庆典、神事与佛事活动中所表演的古代民俗艺术 ,属于日本传统民俗“芸能”的一种。它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 ,具有很浓的宗教信仰特色 ,目的是提高祭祀活动的祈祷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清代及民初所修的京津冀地区志书中,有一些关于民间演剧现象的记述,分布在"岁时民俗"、"民间文艺"、"冠礼"、"丧礼"、"祭礼"等篇章中。这些史料,对于研究旧时京津冀地区民俗与戏剧搬演的关系,考察京津冀民间戏剧的活动状态以及其它剧种在京津冀民间的播衍,特别是探究中国古代民间戏剧演出史和古代剧场的形式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14,(3):147-149
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原始信仰以及民间风俗有着难以割裂的关系,原始信仰中对大自然的信仰与对人类灵魂信仰的相互结合,成为了信仰民俗传承的原始思维的根源和后世信仰民俗传承的主要来源,其中的信仰和崇拜方面就构成了信仰民俗的核心内容。这便使得鬼神观念深入人心,加之随后佛道等诸宗教的介入,鬼神成了当时人们内心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由远古祭祀仪式发展而来,以观众的欣赏习惯为基础的戏曲表演和创作就必然离不开神鬼信仰的影响,从而成就了古典戏曲作品中诸多的鬼神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