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七”在塔吉克族文化中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它常见于塔吉克族民间俗语、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及宗教教义中。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数字“七”与塔吉克族文化之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数字“七”在塔吉克族风俗习俗和宗教信仰中的表现形式,并指出“七”之文化含义的形成与塔吉克族的宇宙观有关。  相似文献   

2.
《女人世界》2008,(8):48-49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如果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没有彼此相爱,如果王母娘娘对这段仙人之恋不予干涉,那么也许就不会有今天人们口中争相传颂的爱情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朗织女两大星座竟夜经天,鹊桥相会,给仰望星空的人们以无尽的遐想,七夕的雨水露滴,据说都是牛郎织女喜极而泣的相思之泪。在中国所有节日中,“七夕”是唯一一个由神话爱情故事演变而来的节日,  相似文献   

3.
七夕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节源于“汉之游女”的神话 七夕,是我国女性在农历七月七日所过的传统节日。它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属于我国特有的重要节庆中的一个。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两星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至迟产生于西周时代。《诗·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然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织女星每天更动七次位置,却未织成布,牵牛星也只牵了一头牛(牛宿),而没有用牛来驾挽大车。从这首诗中,我们还看不出后来动人的牛郎织女神话的任何影子来。  相似文献   

4.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是否中断了古希腊科学思想的文脉?本文专注于奥古斯丁在传承“七艺”上的三点重要作为:其一,破除至少是削弱了占星术对天文学的冲击,试图维护天文学的数理科学性;其二,破除“艺术即模仿”的成见,论证了艺术也是理性知识的判断,从而坚守“七艺”作为理性知识的统一;其三,开启用“七艺”论证“三位一体”等神学疑难的先河,确立“七艺”在基督教信念中应有的学术地位.这些论证都不悖于信仰高于理性的基本思想准则.本文至少有两个推论:其一,“七艺”作为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形成体统,即使在黑暗世纪的教父奥古斯丁仍在滋养守护,T.库恩所说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值得怀疑;其二,“七艺”作为推证理性涵养西方科学千年不止,李约瑟难题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对《红楼梦》中与乞巧节相关之乞巧、牛郎织女、七夕之针及七夕吉凶共四例节俗元素进行呈现与考证。前三者皆为七夕传统礼俗,且均为服务故事情节发展而设;惟第四十二回中将七月初七日定义为“不好”的日子,与昔时七夕官民皆欢之历史记载不符,实乃曹雪芹为承袭全书基调所作之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6.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8.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31):58-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古代妇女有“祀天孙以乞巧”的习俗,“种生”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数量浩瀚繁多 ,意思广博深邃 ,俄罗斯人又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汉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互译的总原则虽尚未确立 ,但在具体翻译中却不难掌握 ,即 :词组一般可以直译 ,成语一般可意译。汉俄语言、教学、翻译工作者应采撷其内涵 ,探究其外延 ,比较其异同 ,从而达到恰当使用 ,准确翻译 ,以促进中、俄文化交流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许国华 《社区》2023,(16):63-63
过了湿滬滬的梅雨季,一转眼,就迎来了“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很多人都知道,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若是说七夕节还是魁星节、晒物节、晒书节,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是主文事的魁星的生日,故此民间称之为“魁星节”。又传,是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且又不过分炽热,是龙王爷的“晒鳞日”,民间百姓纷纷仿效,在这一天晒衣、晒物、晒棉被,所以又是民间的“晒物节”。  相似文献   

11.
黄亚东 《老友》2020,(2):44-44
七月七日是老伴的生日。每年她过生日,我都会送她一份礼物,首饰、新衣服、她喜欢吃的糕点,我都给她送过。去年她过生日的前一两个月,我就在琢磨该送点什么,费尽心思一直没想好。她生日前几天,我去逛商场,忽然发现儿童玩具的摊位里摆放着红红火火的小胖猪,是传统布艺手工制作,非常惹人喜欢。  相似文献   

12.
七夕五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宗教文化现象无比繁杂而又影响甚巨,古今中外学者虽多有研究而始终不得要领。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考证了这一宗教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为相关宗教神话、天文历法、民族迁徙、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道路。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无比繁杂的七夕宗教文化均当源于夏人的原始宗教和天文历法。原始夏历纪日,当兼顾月亮盈亏规律和夏人宗教信仰,而将一月四分为一七、二七、三七、四七,所余时日当另作月尾,以应女人行经之期。一七、二七,月呈死而复生状,象征先妣生命力、生殖力均得复活,且有无限生命神力,故古人祭之,意在假借月神女神两种生命神力;三七、四七,月呈将死状,象征先妣生殖力、生命力均渐死去,无力可借,故古人不祭。古人“七夕”祭祀先,意在祈祷活人“长生又长生”;又有“七七”丧葬礼,则欲祈祷死者复活,“长生再长生”,佛教只是附会了中国的这一原始宗教而已。古人“七夕”祭祀先后,青年男女无论婚否均可纵情野合,暂时恢复群婚时代的自由,但已婚男女只能一年一度才可放纵,平日则被严禁越轨,这才是牛郎织女神话的本像。西王母本称“西母”,亦称“希母遮”、“西摩”、“西膜”,本是西北羌戎的“母虎工”,其神话最晚从殷代开始传入中原,并最晚在汉代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哈萨克语中的四十和七反映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数字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丰富的附加象征意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特别宠爱“四十”,视之为天数,是数目的最大限度,称“七”为圣数,赋予其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流传至今的著名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怎样产生的呢?牛郎织女相会佳期为什么选定在七月七日呢?相会时为什么要选定乌鹊填河呢?这些艺术构思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其所以如此构思的某种社会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而这些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往往从民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脉络。本文有感于此,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一、“牛郎织女”故事是怎样产生的“牛郎织女”故事,汉魏时期已基本完成。故事中诸如牛郎、织女为夫妇,他们隔河相望,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相会时要由乌鹊填河等等主要情节,当时文人诗文中都有歌咏或记  相似文献   

15.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新少年》2010,(7):60-61,32
“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大家都听过吧?“乞巧节”,俗称“七月七”,传说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天河相会的日子。每到这一晚,年轻妇女就会在星光下,展示针线活,向织女乞求,让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这一天叫“乞巧节”。  相似文献   

17.
《汉记》所谓“开犍为、朱崖七郡”,与上下文抵牾,不应该出自班固的文笔。“珠崖七郡”的构词方式,与《居延新简》“南海七郡”简文或许类似。以珠崖为代表称“珠崖七郡”,似考虑到了珠崖郡得名与珠宝的关系。“珠崖七郡”应该指汉武帝定南越置同样出产或输入犀、象、玳瑁的七个沿海郡,即:南海、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相似文献   

18.
《第七天》结构上存在一些纰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七个板块之间内容不“平等”,显现了拼凑的痕迹;2.“堆砌”、“拼贴”新闻故事,导致章节之间的凌乱;3.部分内容刻意强调,导致一些句子或段落的重复、啰嗦.可以说,小说从句段到章节再到板块,都存在独立性或关联性欠缺的问题.这些结构纰漏不仅影响了作品思想表达的深度,也影响了作品艺术成熟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双十二”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检讨了学术界对马王堆帛书《刑德》乙本文字的几处误释,对“入月”、“土功”、“静人”、“月薄”、“奋”、“七日”、“血”和“湍玉”等字词进行了考证,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