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的官僚机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它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央官制来说,秦汉时期以三公九卿掌管国家政务,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与发展,到了隋唐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职能是什么?在唐代又有哪些变化?本文试就这些问题,略加分析探讨。一、从秦汉的宰相制度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封建职官系统中最高的官职。相,最早是国君的宾相,在国君朝聘宴享的活动中担任礼仪之类的工作。至战国时,才以相、丞相、相国等名,协助国君处理政务,成  相似文献   

2.
量才授职,考核官吏,是提高统治效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西周时,《尚书·尧典》已有“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说。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正式建立起“上计”考绩制度:年终,官吏向国君汇报工作,国君以赋税的征办为主要内容,考核官吏的勤惰政绩。此后,历代都有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秦、汉发展了  相似文献   

3.
论查理大帝的教会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洛林王朝是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起点,封建关系发展尚不成熟,继承王位后的查理大帝通过战争和实施基督教化发展封建关系,推行采邑制。基督教化加强了封建王权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另一方面教会的政治职能促进了教会的封建化,教士成为王室的官员,王权对教会的控制也由此加强。在此基础上在法兰克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世俗的和教会的两个并存的封建贵族阶层。这种统治格局对西欧封建统治政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关于奴婢阶层的研究大多是因古史分期的讨论而展开的。不管是魏晋封建说,还是西周封建说等其他学说,都无法摆脱对奴婢这一阶层的认识和理解,只不过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这一阶层进行诠释的。不过,除翦伯赞先生在《历史研究》1954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此后封建国家简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唐王朝社会各阶层表现出种种不同态度,其中士族阶层的态度最值得注意。士族对科举的态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抵制与攻击、羡慕与渴求、把持与操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士族阶层不可避免的衰落、转化以及它的反抗、挣扎,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论清代皇族的宗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皇族是满族的一个重要部分。皇族内宗人府的设置、玉碟的修撰和取名制度、族长的设立、祭田的出现,都反映了皇族阶层宗法的存在,体现了满族皇族管理的宗法化。其中皇族族长的设立与皇权的存在并不矛盾,族长不涉足政治,仅管理宗族的一般事务,目的是更好地为封建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崇佛、近佛成为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的封建文人,身心疲惫时,需要一个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门阀政治与司马氏的称帝道路赵昆生司马氏代魏,从司马懿开始,历经三代四帝七十多年,于965年建立晋朝。这个阶段充分表现出了门阀世族阶层的勃兴、强盛及控制封建王朝最高统治权的全过程。门阀世族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其演变道路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  相似文献   

9.
法家是主张君主专制的,商鞅注重法治,申不害注重术治,慎到注重势治,各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国君权力的主张。韩非认为,要尊主安国,统一天下,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领导者必须善于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作为领导手段。法,指成文法令;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权术,势,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是法和术的前提和后盾。三者相结合,便成了领导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韩非认为,君主能否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势——权威,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个人的安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春秋时期诸侯国改革的性质,认为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所作的改良,主要目的是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平民与奴隶的统治;二、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途径问题,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两种途径论”,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两条道路的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无论三晋田齐或秦楚燕都是走的同一条革命道路,只是表现形式和成败不一而已;三、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斗争,这是本文首次提出的一个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认为最早一批代表封建地主阶段掌权的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旧阵容中分化出来的“封建化费族”,随着土地买卖和私营工商业、高利贷的兴起,从社会底层分化出来了一个地主阶级的新阶层,他们的代表提出了“等赋”、“尚贤”、“仁政”等口号,要求实行权利的再分配,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新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三礼》是儒家重要经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大纲,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教材,对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绵延有重要作用。对《三礼》中“恭俭庄敬礼教也”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乐相错,其成也怿”、“修身至诚,内圣外王”等思想进行分析和提炼,有利于理解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詈语"老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和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魏晋门阀制度的封建等级和门第观念的影响下,"将门"一词已变成了轻蔑讥讽的名词。由于军户本身所受到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一般又比民户更重,生活极端悲惨痛苦,军人实际上已沦为贱民阶层。詈语"老兵"的产生是对魏晋世兵制下军人卑贱化现象的一个真实反映。该词未被常见的权威词典收录,在唐代小说、笔记中,"老兵"之意常常被后人误解。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阶层的特征与社会地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农民工从其社会属性看已经成为一个阶层,具有阶层流动性强、职业低质性、让会网络复制性、生活方式疏隔化等阶层特性。其社会地位总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是城市社会中的“佣人”阶层、“沉默”阶层、“无根”阶层和“边缘”阶层。阻碍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源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障碍,因此,制度的改革、创新便成为新的问题提了出来,而市场与政府是冲击这种陈旧制度与政策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证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春秋时期诸侯国改革的性质,认为这些改革无一例外地都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所作的改良,主要目的是调整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平民与奴隶的统治;二、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途径问题,本文对史学界流行的“两种途径论”,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革命两条道路的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无论三晋田齐或秦楚燕都是走的同一条革命道路,只是表现形式和成败不一而已;三、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与斗争,这是本文首次提出的一个颇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认为最早一批代表封建地主阶段掌权的是由奴隶主贵族阶级旧阵容中分化出来的“封建化贵族”,随着土地买卖和私营工商业、高利贷的兴起,从社会底层分化出来了一个地主阶级的新阶层,他们的代表提出了“等赋”、“尚贤”、“仁政”等口号,要求实行权利的再分配,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就明代的封建地主阶级作些粗浅的分析,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明初地主阶级的重新调整与组合,第二部分谈明代中后期封建地主阶级中大地主阶层的腐朽反动,第三部分谈中小地主阶层的进步倾向及其历史局限。它力图通过具体史实阐明封建社会后期,在农民革命斗争的不断冲击下,封建地主阶级虽已日趋没落,这是历史的必然,但决不就是一团黑暗,他们之中的中小地主阶层,仍然有一小部分人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从经济上到政治上都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本文在史论结合方面是很不成熟的,请同志们多加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大陆,自白制度的形成始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时期。这一时期促成自白制度形成的因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就外在因素而言,法律学家阶层的形成和刑事诉讼的纠问式倾向是自白制度产生的现实基础。法定证据制度的确立则是自白制度形成的制度化条件和表现。就内在因素而言,自白本身独特的证据价值、程序和实体意义是自白制度得以确立的内在动因。欧陆自白制度的形成对中世纪欧陆刑事诉讼观念、价值取向、诉讼程序的构造及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是士阶层,它形成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本文联系历史背景,集中探讨了士阶层的3个主要来源,揭示了它的身分特征在于其固有的文化.技能内涵.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制度的不断变迁,培育职业经理阶层已提到了议事日程。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也是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今后的世界经济中将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职业经理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少难点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是一个联结封建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是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的关键因素。文章对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的特点与演变过程做了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20.
晋国的卿族专权是春秋时代典型的社会现象,其于"君之"又"宗之"旧例在国君层面遭到破坏之时,通过文公大分封及六卿制度的建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结果是六卿集团取代国君成为统治系统的中心,国君的权力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