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斯年与吴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光哲 《文史哲》2005,8(3):94-106
傅斯年(1896 -1950)与吴晗(1909 -1969)两人的交谊史,启始于学术相知,终结于政治相异。透过描摹两人的情谊历程,可以为傅斯年这位一代学人的人际关系提供个案的观察,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游往来加添一个历史的注脚;傅、吴之间从情生义结到谊断恩绝的历程,亦或可以个案样态显示导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社群之形成与分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其人以及他的《大同书》都非常复杂,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广阔的解读空间,一代代的学人也纷纷致力于其中探幽索隐、各抒己见。但本文并不着眼于去分析梳理《大同书》中矛盾纠结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3.
重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心绪竟然有些不能自已。传记中,固然时有大喜,然而悲悯、忧伤的日子毕竟占去了大多数。一代学人,其人生的多舛,令人叹惜。可是,检讨晚年陈寅恪的命运,又不能不让人感慨:在那些纷繁的岁月里,学人与老百姓之间关系的恶化和疏离。就社会分工来说,学人与老百姓之间,所事所求不同,隔行隔山,本无所谓可比性。然而,抽象意义中的无可比,并不等于现实中也没有相互比照。近代以来,纯粹的学人产生后,他们与老百姓之间究竟应该怎样相处,可以说是莫衷一是。大致地看,“五四”之后,一部分学人仍然以书斋为…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撰写的《一九二六年始刊词》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份文献,代表了国学门同人的学术理念。这份文献阐述了有关学术平等、学术的求是与致用、学术与政治、学术与爱国、国学与科学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理论问题,集中反映了顾颉刚丰富的学术思想与理念。对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新派学人的学术评述,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并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5.
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新收获张禾要想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就必须了解历史因素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多年来,一代代学人对此进行不懈的研究。最近,青年学者吴忠民教授推出了力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从历史社会学...  相似文献   

6.
张耀宗 《云梦学刊》2009,30(2):31-34
《国故论衡》是章太炎在东京国学讲学会若干讲义的结集。《国粹学报》与《民报》所提供的舆论空间促使他走向中心,成为一位学术上的公共人物,也是在这一时期章太炎开始较多地谈论自己的治学心得。《国故论衡》中的很多问题都成为新文化运动一代学人的“国学常识”和他们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杨朝亮 《齐鲁学刊》2006,(1):114-116
傅斯年一生广泛涉猎众多学科,学贯中西,在学术上建树颇多。于清学史方面,傅斯年尽管研究相对薄弱,但也不能否认其贡献。傅斯年对于内阁大库及军机处档案的收购与整理,其意义是巨大的。另外,傅斯年于1919年4月1日在《新潮》杂志发表的《清代学问的门径书几种》一文,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正确途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研究清学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于今日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唐亚林 《学术界》2002,(5):23-25
《学术界》自改版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学术界有目共睹。在一片赞扬声中如何在保持《学术界》已有特色的基础上 (《学术界》的已有特色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学术探索”、“前沿理论论争”、“学术批评”三大方面 ) ,不断创新 ,更加关注民生 ,关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 ,一改众多学术刊物普遍存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严重脱节之状况 ,愚以为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学术研究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从学术史角度对学科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清晰的梳理和正本清源的阐释 ,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薪火相…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0.
自司马迁《史记》创立了纪传体的典范后,一千多年来纪传体一直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正统,与中国封建制度相始终,其影响可谓深远。纪传体史书分为纪、传、志、表四部分,各部分体裁、内容互不相同,其修纂之笔法义例亦各不相同。本纪以帝王为核心,以编年为形式,提纲挚领,为一代史事之大纲,在纪传体史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编纂方式上也自有它的特点。了解和认识这种文体的编纂体例、书法特点,对于正确阅读和使用本纪十分必要。我在考订《宋史·本纪》时,发现不少学人将《宋史·本纪》本来无误的记载说成有误,由此而致变是为非,厚诬…  相似文献   

11.
谱牒之学,魏晋以来已受重视,清代学者尤好此学。历代名宦学人多有年谱,一代伟人林则徐独付阙如。来新夏教授以中国近代史见长,兼攻谱牒之学,曾以所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为学林推重,几为治清史与近代史者案头必备工具书,另有《林则徐年谱》及其增订本先后面世,补近代名人谱传之缺陷。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耻辱得以彻底湔雪。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下,人们对在鸦片战争中坚决抵抗外侮,历尽艰辛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格外怀念。《林则徐年谱新编》(以下简作《年谱》)的出版适逢其时。该书以丰富可靠的资料,谨严…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受王国维先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影响,“宋后无词”说颇为流行。因此,对清代词学的研究,也一向偏重词学理论而冷落词的创作。即使有论及词作的,也多集中于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个别大家。这种偏颇的格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由严迪昌先生《清词史》的出版打破。继此之后,关于清词研究的专著,唯见叶嘉莹先生的《清词论丛》和张宏生先生的《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建构》)。考虑到这一学术背景,张著的问世,无疑是清代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建树。对研究对象价值、特征的总体认识,通常是学人在…  相似文献   

13.
实现学术自由,建立学术社会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追求的理想之一。通过对与此理想有关的蔡元培、顾颉刚、傅斯年的思想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的教育、学术方面的制度,继而对1933-1934年发生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案,以及同一时期发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改革风波中某些行为进行讨论,可见思想、制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之所在。同一时代的学人有时具有方向不同的思想,并且学人的思想与实际行为也往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其所在的处境、所在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之不同,其行为也是会变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耶鲁大学法文系教授昂利·拜尔在编辑法国大学派文学批评家居斯塔夫·朗松的文学批评论集《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时写了一篇很长的导言。在导言中昂利·拜尔说:“文学批评家在身后五十年或一百年,仍有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对其作品进行研读和利用的非常少见。文学史家的著述在半个世纪以后,能不被人看成是陈旧得可笑、散发着时代偏见和派系成见的臭味、论证依据很不充分的,就更加少见。”他还说:“十分伟大的评论家从来没有过,也许将来也永远不会产生。他们当中最傅学的也永远抵不上一个真正的诗人或者真正的小说家;最优秀的绘画评论…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哲生 《文史哲》2005,1(3):123-130
傅斯年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其核心要点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反对“国故”、“国粹”这类观念,提倡整理史料时“证而不疏”。傅斯年既与传统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当成说教工具的倾向有别,也与正在兴起的以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学异途,他是要借鉴西方汉学而在中国建立科学的现代历史学、语言学。尽管傅斯年学术思想尚有缺陷,但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期研究工作(1927—1937年)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交游情况,《南窗漫记》、《王夫之年谱》、《船山师友记》等著述中多有所载。王夫之的师友以湖南学人为主,其次则是湖北学人。通过梳理王夫之与湖北十多位学人的交游情况,诸如与熊渭公、王源曾、奚鼎铉、张同敞、李占解等学人的交往,可以洞悉其以考试为交游契机,与志向、性情相类者交往及以学问相交游的交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屈赋《九歌》著作期辨龚维英《楚辞》研究,以《九歌》最令人困惑。诸如《九歌》十把神抵的原型、神格、性别之类,学人即长期争论不息。关于《九歌》的著作期,也是引起“争鸣”的焦点。下面,简要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研究《九歌})的著作期,首先得肯定《九歌》的...  相似文献   

18.
朱疆郝去世之后,由龙榆生牵头承才旦《疆郝遗书》的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人士或慷慨解囊资助刊行,或与龙榆生商量编纂体例,或担当序、跋、墓志铭等背景资料的撰写工作。在学人的共同努力下,《疆部遗书》成功编纂。  相似文献   

19.
史学漫谈     
<正> 我是三十年代北大的学生。我们的老师都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先秦史的,如顾颉刚、钱穆、傅斯年、胡适、徐中舒、唐兰等先生,顾颉刚先生对我的影响最大。当时,胡适讲中国哲学史,傅斯年讲中国古代文学史,顾颉刚讲《尚书》,唐兰讲古文字学,钱穆讲先秦诸子系年。顾先生讲《尚书》研究,讲《尧典》时,一字一句的讲,一年只讲一篇《尧典》,但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研究。五十年过去了,我至今都还记得。顾先生口才不好,但教学方法好,带出了许多名家。顾先生教课,总是出练习题,做好后印出  相似文献   

20.
欧阳哲生 《文史哲》2011,(6):112-127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民国时期历史、语言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通过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报告》以及书信、回忆录和史语所出版物等相关材料,可对该所前期(19281949年)的工作方针、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学术工作和学术成果作一系统考察。史语所的创建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学术企业成长的要求,其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既与傅斯年的领导有方密不可分,又充分证明了现代学术体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