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林希逸的诗学观念介于江西与江湖之间,这种特色来源于学派传承,也与林希逸个人的思想气质和学术理论相关。艾轩学术兼容并包的折衷思想以及对《离骚》的钟爱,成为林希逸诗学思想的背景渊源。林希逸重视诗歌的比兴寄托,反对剽窃模拟,主张以正驭奇。同时,将儒家的因静观物和禅家的参禅悟理化入诗学理论之中,既重视创作前作家的心理状态,也注意到参悟句法的重要性,体现出强烈的整合儒禅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操用英语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崛起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其中首席学者就是刘若愚。不同于汉语本土的国别诗学研究,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把中国诗学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学者,也是为了使中国诗学走出单边的汉语学术语境,融入世界文学理论的家族谱系,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必须把中国诗学汇通与整合到西方诗学体系中,以此使西方学者能够透过其熟悉的本土诗学理论作为沟通的路径和对话的窗口,来接受与研究中国诗学,所以他们所从事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考量,华裔族群的比较诗学研究所操用的是一种杂混的学术英语,其中浸润着来自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诸种信息,而对中国汉语学者来说,这些学术信息也成为中国学者步入西方诗学体系的路径与窗口。  相似文献   

3.
刘壎诗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诗学主潮为“举世宗唐”,江西诗论家却是其中颇为特殊的一支,他们上承江西统系,探索唐、宋诗之渊承,成为“宗唐得古”思潮下较温和的“折衷唐宋”派,刘壎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刘壎的诗学思想有两大关键:一是“折衷唐宋”,二是以“四层次”论诗,其诗学思想受陆九渊心学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4.
曹顺庆先生一直致力于比较诗学建设,成为公认的比较诗学大家.其比较诗学研究也经历了从古代文论到比较诗学、再到跨文化总体诗学的发展历程,不但对于中国当代比较诗学有开拓之功,其丰富的比较诗学学术思想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学术印痕,带给我们许多值得重视的启示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对袁枚的批判,有来自诗学思想差异的因素.章学诚诗学思想中重视诗艺、重视性情的观点与袁枚性灵诗学似是而非,章学诚重诗艺而要求考察"诗之意义",提倡性情而又反对袁枚重视男女之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根源于才性论基础的不同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刘勰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有着密切关系,刘勰评价《诗经》的基本立场是“唯务折衷”,即平衡折衷宗经大旗下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同时以《诗经》文学实践为基础为其诗学理论建构的提供重要的依据,它具体表现在:以《诗经》创作实践为依据,揭示诗(文学)与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关系;以《诗经》阐释为依据,提出“情志”说,将文学的情感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立足于《诗经》阐发诗赋颂赞等文体形式的演变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比兴”论《诗》突出“比兴”的文学与美学意味,这些都推进了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江西诗学是宋代诗学的代表,方回是江西诗学的最后总结者.方回的诗学思想与其所接受的朱熹理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学诗如学道的观点,格高之说的人格内涵,圆熟平淡之论与理学人生境界,以及其诗法理论的深层意蕴,都表明他的诗学理论与理学有深层的关联.通过对方回诗学的理学阐释,有助于我们认识理学与诗学的具体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新儒学”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马一浮先生的诗学思想不仅有意识地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之精华,也能够正视西方现代学术对我国近现代诗学研究的影响。他的这种既立足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因而能广收博取东西文化之长的诗学思想,在诗学的学科观念、研究方法以及诗学研究应该存在的形态等问题的认识方面,可以给我国诗学研究之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既有自觉的中西比较意识,又具调和折衷的方法论特征.他的美学研究也体现出鲜明的融通中西的特色.之所以会如此,则与朱光潜"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人生态度、美学研究、诗学建构这三者,在朱光潜那里,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表现形态上由隐在趋于显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身体的狂欢——巴赫金诗学理论的人学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问题一直是一个现代人文学术领域的重要问题,然而巴赫金诗学理论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以人学的视野观照诗学,格外突出了"身体"问题在其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存诗学理论.扩而言之,就是以"身体占位"理论为其诗学建构的现实基点,以"身体时空体"与"身体狂欢"理论为其诗学从认识到实践的双向度展开,由此建构了"本体-认识-存在"三位一体的生存诗学理论.把握这一理论,对于今日科技理性主宰下实现人的本真生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米克·巴尔是世界知名的符号学与叙述学专家,也是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派的核心理论家。欧美学界关注巴尔的文化分析理论,不够重视其叙事诗学体系;国内学界重视她的叙述学与叙事理论,对其文化分析思想尚缺乏探讨。这种研究现状源自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理论争议。以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的二元区分为基础,围绕作为"文化分析"的文艺研究,从理论背景、批评对象、研究主体、阐释方法等方面探讨巴尔的叙事诗学体系,呈现出的是文化制品的本体阐释、描述诗学的方法重构、流动思想的范式转型,以及博物馆叙事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3.
高(木秉)是明初闽中诗派诗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他所编选的<唐诗品汇>是闽中诗派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唐诗品汇>对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四唐分期说的确立与宗法盛唐格调的诗学审美取向的形成.<唐诗品汇>标志着格调派诗学理论的确立,在诗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著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吕进的诗学话语体系中体现着鲜明的“诗话”特征,主要体现为以感悟为基础的诗性言说、象喻式批评的话语方式、类概念的范式策略、“以少总多”的学术笔法等几方面.这种“诗话”特征既赋予了吕进诗学话语独特的学术品位和理论个性,使他在中国现代诗学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给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首部系统地从文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评点分析的注本,在庄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讨论了林希逸重视<庄子>文章之学的背景,<庄子口义>对<庄子>文章技法的具体分析及对<庄子>的评点赏鉴,并对<庄子口义>评点方法的功与过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归庄作为明遗民中的志士,其诗学思想可作为明遗民诗学理论的代表.他发展了"发愤著书"的传统思想,突出强调亡国时代的"大不幸";主张以人存诗,人品胜于诗品,特别推重遗民气节;他对诗歌创作的"兴会"、"江山之助"的阐释,也带有鲜明的遗民色彩.以归庄为代表的明遗民诗学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诗学研究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诗学成果在观点、语言、概念、结构等诸多元素上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理性.但是,优秀的诗学著作也可以提炼出既揭示诗歌本质又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诗学隽语”.这类著作一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对诗歌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的揭示;其二是在表达方式上追求深入浅出的学术效果;其三是注重诗学研究的感悟性特征,使用类概念.诗学研究的创新既包括理论观点的创新,也包括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的创新.在现代诗学研究领域,吕进的诗学成果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可以为中国化诗学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理论经历了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怀特写作《元史学》与历史诗学理论的建构时期,《话语的转义:文化批评文集》是对“历史诗学”的补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论文集《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主要关注历史叙事的话语问题,是“历史诗学”的发展。怀特历史诗学理论提出后引起历史学界、文学界的批评,怀特对这些批评进行回应,对其历史诗学理论也不断地补充、修正、发展,论文集《比喻现实主义:关于模仿效果的研究》就是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