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孟子》赵岐注偏正式复音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孟子章句》中存在着大量以复音词解释《孟子》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孟子》赵岐注中共有偏正式复音词613个,在数量上仅次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音词占赵岐注复音词的34.79%,占赵岐注合成词的35.39%。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5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21种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3.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包括了古语、今语、方言、雅言、俗语等各种语料。在对《尔雅》的双音词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后,共归纳出双音词1261个。现代汉语语法构词中的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表述式及附加前缀等构词法在《尔雅》中均有体现,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尔雅》中还出现形容词“老”虚化为词头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附加前缀式构词法。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词汇中的复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复音词主要是名词和数词。从意义上看,名词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时间词和方位词,专有名词又包括称谓、官职、人名、国名、地名和祭祀用语。从构词形式上看,甲骨文中的复音词已很复杂,与现代汉语相比,甲骨文复音词缺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合成词中缺重叠式、复合式中的偏正式和补充式的数量最多,其余类型都罕见。从构词法的发展程度看,“类名+个名”、“个名+类名”这两种构成复音词的方式已很成熟,借音、动宾式、主谓式和联合式已经萌芽,附加式则很原始。甲骨文复音词大约有416个,占全书词条的约20%。种种迹象说明,汉语词汇复音化或始于没有文字记录的殷商之前。  相似文献   

5.
我们阅读和翻译俄语材料,常常会碰到由其他语言译过来的专名。由于汉语和俄语处理外国专名的习惯不同,在俄译汉中这类专名的翻译构成了困难。首先,俄语在处理某几种专名时,习惯用音译;而汉语则用意译。美国的杂志“Life”,俄语译成,汉语译成“生活”;  相似文献   

6.
汉语构词范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缩式双音词的流行使用表明“双字格”凭着极强的新词生成能力已成为汉语构词范式。其形成经历了“模仿范例—泛化定型—格式化—词化”的发展过程。组合式“双字格”的形成,是以联绵词为范例,逐渐泛化定型,成为汉语双音构词的基本格式;简缩式“双字格”的形成,则选择了以组合式“双字格”为范式,这一选择在客观上促使了“双字格”最终成为汉语构词范式。  相似文献   

7.
贝罗贝先生《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提出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双宾语结构,本文称之为“与之动名”式。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贝文例句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完整形式应是“动1+名1+与+之+动2+名2”,因为前面“动1+名片经常被隔断,于是被看作是“与+之+动+名”式,名2并不是直接宾语,这个不完整的形式并不是双宾语结构;第二类与上古汉语中的“为之动名”式极相似,“与”的意义和作用相当于介词的“为、替”,也不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8.
“聪”、“明”、“智”、“慧”在上古常作单音词使用,在发展中,“聪”、“明”在“聪明”义项上靠拢成为同义词,经常并举使用,后来合成双音词;“智”、“慧”也因其词义上的相似而趋近并合成双音词。“聪明”、“智慧”作为合成词也有相同的义项却不能互相代替,因为它们在词素义来源、词素性质、词性、词义表达的角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摹状词理论框架内,判断构式“NP1是NP2”所表达的语义关系是由NP1和NP2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当NP1是摹状词,NP2是专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特指关系;当NP1是专名,NP2是摹状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归属关系;当NP1和NP2同为专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等同关系;当NP1和NP2同为摹状词的时候,该判断构式表达等同或归属关系。只有在表示等同关系的情况下,NP1与NP2颠倒位置才不会影响该判断构式所表达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名+动"式组合一般表示主谓关系。一般来说,表示偏正关系的"名+动"式组合,都具有与之相对的"动+名"动宾式结构形式。"名+动"偏正式组合有其独特的表达功用与构成方式,它产生于汉语自身,古已有之,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特有,受外语的影响而得以大量涌现。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其组合功能也呈现出不同于"动+名"动宾式结构的特性,体现出语序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1.
汉语涉“树木”词汇较为丰富,其中仅涉“树根”义名词就不少。这些词语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涉“树根”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经过发展与淘汰,到现代汉语中,“树根”已取代其他词语成为普通话中表“树根”义的最主要词语。  相似文献   

12.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类。它既具有名词的某些特点,也具有名词所没有的特点。把它归为名词的下位类,对全面认识方位词的特点不利,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方位词在语法上的最大特点是黏着性,在表义上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从词类系统的内部一致性,外部排他性的角度上说,方位词应是一个独立的类。  相似文献   

13.
从名词加量词角度分析,汉语中“生命义”名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生命义”名词一般能带个体量词,但绝对不能带度量词,另外所搭配动词是“自主”动词的典型形式,它的所指是强“个体性”、有较高生命意志的事物。倾向于加个体量词与绝对不能加度量词,已初步成为“生命义”名词的形式“标签”;事物生命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强“个体性”,名词的“生命义”与名词在“空间义”方面的强“个体性”特征相对应,以及与强“自主”的行为性特征相对应;“生命义”、强“个体”义、强“自主”义,是一种跨越了词类层级的、而在语法的释义世界中自成系统的、具有相随性的一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维吾尔语中有几种与名词的形态变化有关的特殊空位,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引起的语义空位、中心名词移位引起的句法空位和靠上下文解释的语用空位等。它们与名词构形成分的不规则重叠、其他词类带名词的构形成分等现象有着潜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伍伦全备谚解》中同位结构的语义属性与语法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位结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在一起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指为同一对象,处于句中同一语法位置,同位成分之间不能插入任何虚词。根据同位成分的词汇意义、功能意义及结合方式,《伍伦全备谚解》中的93个同位结构可分为说明型同位、陈述型同位、评价型同位、强调型同位4类。进入同位结构的同位成分只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同位成分在句中是同一概念,可以转化为判断句。其语序受语法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数+度量+个体名词”结构在所指事物的个体数量上存在歧义现象,同一个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别加个体量词与度量词时存在有不同的语义变化,加度量词时表示的一定是人类领域意义上的同质“个体性”事物的类,侧重事物的属性。这种语义变化的制约性因素来自于度量词与个体名词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语言内部的原因为重点,探讨了引起英语词汇多义变化的语言外部和内部原因,认为英语词汇多义变化的语言外部原因与社会,历史、心理、认识筹因素有关,而语言内部原因在于在语言内部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即名词的任意性和意义的开放性:词的概念性和事物的具体性:名词的相似性:概念名称的接触及其语义转移和语义场内诸词的的联系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18.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19.
试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四川方言的”倒X不X/Y”结构的语法、语义、语用特点。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其中名词通常是单纯的方位名词,动词是自主动词,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X或Y多为单音节词语。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的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容词的名词短语,是指将形容词转换成与其同根名词相关的名词性短语,主要涉及常用表达、特定表达、含隐喻意义表达和松散关系表达等四种强语势情况,本文通过举例、对比和分析等方法,论述了基于形容词的名词短语个性化的强语势表达特点,指出形容词与相关名词性短语之间语义上虽具相关性,但后者在表达程度上显然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