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於梨华与洛夫的创作成就越来越受到大陆学者的重视,本期刊登的《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和《"眺望原乡"解读》两篇文章,就是对於梨华与洛夫的文学创作研究的一个倡导。曾丽华的《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关注了於梨华小说中的台湾留学潮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作者用大量例证,揭示了离散所造成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美观点还是技巧运用上,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3.
《梦回清河》是於梨华的早期代表作,作者通过环境描写铺开浓郁的地域风情,通过人物活动还原地域的历史真实,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中也融入多种地域元素以呈现小说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涉外小说表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涉及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小说塑造了自立自强的中国移民,解构了美国自塑的“救世主”形象,反映了不同的异国形象。形成这样的异国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二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6.
聂华苓小说中的离散者形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形象的转变反映了美籍华人逐渐融入美国,而美国也由排斥中国人转变到接纳中国人。形象转变的原因有时代大环境的变迁、作家的身份认同、在美国的时间长短及写作语言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华裔美国小说中父亲形象的研究基本分为三类:鞭笞美国主流文学中华裔男性被“阉割”的“他者”唐敖形象;颂扬好战的“关公”、嗜血的“李逵”等中国古代侠义男性主体意识英雄形象;探讨中国“书生”的精神特质熏构美国华裔父亲形象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仍是聚焦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赵汤之战”,忽视了华裔美国小说中“理想父亲形象”由缺席、错位到独立的历时动态建构过程。华裔父亲形象的动态变迁勾勒了华裔作家们的一条自我身份定位的轨迹,影响了华裔文学在不同时空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称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更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形象之一。红色这一文体特征在小说中的反复出现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这一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叛逆、激进、热情同时又软弱的性格特征并进而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及"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9.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浓厚的女性意识而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描写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独立人格时,肖邦对童话故事《睡美人》的指涉和戏仿,颠覆了传统睡美人的形象,并以艾德娜的形象抨击了《睡美人》中所倡导的女性理念,赋予整部小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恶作剧者是美国印第安创世神话中的一个鲜明又奇特的形象。詹姆斯·韦尔奇的《血中冬季》是清晰地建立在部族传统的恶作剧者原型之上的小说。从恶作剧者的放荡不羁形象、动物变形者和印第安长者三个方面,分析了恶作剧者在小说人物刻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罗伯特·库弗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公众的怒火》这部小说通过世界末日的隐喻、美国信念的衰微和反英雄的悲剧等一系列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民族性认同的危机。与此同时,库弗还借助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策略,针对以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主流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特性"提出了反思、批判与解构。这部小说不仅为如今审视"美国信念"与"美国形象",也为当下思索与批判美国的全球霸凌行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欧文·威斯特的代表作《弗吉尼亚人》开创了美国西部牛仔小说的先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饱满丰富的牛仔形象。小说在讲述西部草原浪漫爱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西部边疆生活的眷恋。牛仔西部小说由此迈出了美国西部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文本。它以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为原型,叙述了一位美国女演员的电影之梦、爱情之梦、家庭之梦、为人母之梦,塑造了一个在媒介、男权、政治、命运裹挟中挣扎、成功、最终香消玉殒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对美国梦的本质、可能性和荒诞性的深刻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少年文学作家辛西亚.沃尔特的小说《回家》这部现代流浪小说以少女戴西为主人公,刻画了一个坚强独立的新型少女形象,为成长中的少女树立了一种行为榜样。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时而直叙,时而暗示了戴西的祖母、母亲和姨妈的婚姻和人生观,反映了20世纪新女权主义运动时期及其前后美国妇女女性意识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几部美国小说中共有的“英雄原型”的母题形象。该母题在美国文学中的首次出现是在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中,后来在纳撒尼尔·霍桑的《年轻的古德曼·布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D·J·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等经典小说中以不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并成为小说的主题思想之一。不仅如此,该母题还被其它许多美国文学作品采用和演绎,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和思想内涵,在美国文学传统主题中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伊甸之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细致分析,把这些母亲形象分为三类讨论,即伟大的母亲、受压抑的母亲以及扭曲的母亲,以期揭示母亲形象的丰富性,加深对20世纪前后美国女性生存境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凯瑟琳*玛利亚*赛奇威克以其小说创作,剖析了各种妇女形象,展现了西方文化传统中玛利亚妇女传统价值观和夏娃女性独立意识的冲突和融合,从而说明了19世纪美国妇女小说既是对社会偏见和性别歧视的批判,也是对妇女地位传统观念的抱守.  相似文献   

19.
《钟形罩》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然而,综合这些主题探讨该小说,会发现小说中构建的正是独裁、专制的权威帝国形象,帝国权力的扩张和支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战争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应用频繁,种类繁多.这些动物意象反复出现,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使人性扭曲、使人际关系变形的主题,充分展示了作家的反战、厌战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