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后出师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这种记载是错误的,由此造成一系列疑难问题.真实情况则是,诸葛亮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冬十二月写作《后出师表》;由此出发,一系列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恢复《后出师表》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2.
从蜀汉的政治格局谈前《出师表》的真实趣旨朱维权古今诸家对诸葛亮前《出师表》(以下简称《出师表》)的研究、注释,多囿于就文论文,就字释义,只突出其“忠贞报国”的一面,未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探索诸葛亮的真实用意,看不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3.
王世兴是我区土生土长的回族作家。一九三○年二月出生在宁夏银川市郊区。一九四四年,考入宁夏师范简师读书。一九四八年考入兰州师范高师读书。他在学生时代就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了较为广泛的涉猎,并背诵了近百首唐诗、几十篇古文。如《长恨歌》、《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等等。养成了他  相似文献   

4.
建兴五年,诸葛亮伐魏前上《出师表》,详细规定了刘后主与辅佐大臣各自的职责所在和应遵守的政治伦理秩序,设计了蜀汉统治政权的权力架构及运行方式。次年又上《后出师表》,对一年来军国大事的实际状况作了全面的说明和解释,提出了辅佐大臣应坚持的道德操守,确立了蜀汉统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两份《出师表》是蜀汉建国后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5.
《出师表》有“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痛根”一词。按今义讲为:“深切地憎恨。”(《现代汉语辞典》)。但就《出师表》来说,这样解释,就说不通。因为先帝(刘备)自称承嗣汉朝基业,决不会对其臣下流露出憎恨汉家君王之意。  相似文献   

6.
<正>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出师表》中“南阳”一词的注释为:“郡名,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似是而非,令人费解。因为作为“郡名”的南阳,历代境域迭有沿革,“注释”究就何代而言?明明南阳在现在的河南省境内,何以反而“在现在湖北省襄阳县一带”呢?本来,自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出师表》鸣世以后,由于后者中有“躬耕于南阳”的说法,以致千百年来的不少人,尤其是明、清时期豫、鄂两省的文人学士,对诸  相似文献   

7.
医说三国     
毒泉之谜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三国演义》在第八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描写。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刘备托孤以后的历史背景出发,由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前出师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剖析:一、报先帝而忠陛下,借出师而表赤忱;二、教审时而知度势,激奋发而励自强;三、辨忠奸而明陟罚,举贤才而修政治;四、感三顾而事两朝,披肝胆而显忠贞。从而将诸葛亮那种“报先帝”、“忠陛下”的拳拳赤忱、耿耿忠心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在结尾对《前出师表》的思想意义和阶级局限,进行了辩证的历史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充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董清洁同志的《古文错综句讲析二则》一文,认为诸葛亮《出师表》“陟臧罚否,不宜异同”二句是“陟臧不宜异,罚否不宜同”的交错形式。意思是说“提升‘为忠善者’不可因人(有的是宫中的人,有的是相  相似文献   

12.
夜读岳飞     
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  相似文献   

13.
乐毅《报燕惠王书》和诸葛亮《出师表》,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上书给后主的。因作者经历与写作背景的相似性,文体与上书对象的共同性,两篇文章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情感;又因写作目的及作者的身份、处境的不同,二文在选材重点及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出师表》一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由此引出诸葛亮隐居地是南阳或是襄阳之争。这一争论大约已有一千余年,迄今尚无定论。《河南日报》一九八七年八月八日发表了水仲贤先生的《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这是诸葛亮隐居南阳说之新见解。对此笔者尚有不同认识,愿提出来与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16.
甲:孔明躬耕于何处,明清以来一直存在着十分激烈的襄阳的南阳之辩,近年来持南阳说者频频撰文力申己见,其论颇为雄辩。不知这桩历史公案是否可以就此了结? 乙:持南阳说者文虽雄辩,其论似可商榷。 甲:主南阳说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证据就是《三国志》载孔明《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于南阳”一句,不会是传写有误吧?!  相似文献   

17.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南征凯旋、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中,曾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来概括他南征用兵的艰险。在一擒一纵孟获之后,孟获以泸水为天然屏障阻挡蜀军。据专家考证,这里所说的泸水,就是现在的金沙江。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泸水特有瘴气,三、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差得无害"。泸水有毒,也许还与西南地区的地质生态  相似文献   

18.
忆幼时读《出师表》,对“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中之“不毛”二字,老师依《古文释义》原注“不毛乃不毛之地”,稍加补充而解释之曰:“不毛为不生草木,非常荒凉之地”。殊感困惑。考入初中后,看世界地图,知缅甸北部有地名曰“八莫”者,心窃喜。次年暑假,乃将“不毛”即“八莫”之由,写成札记并请老师指正。殊业师只  相似文献   

19.
对诸葛亮《后出师表》,人们提出各种置疑。《后表》叙事是否有史实根据,是其焦点之一。笔者考查有关文献后,提出以下看法:《后表》叙事与历史文献所载史实基本相合。其中有矛盾处,如:赵云卒年不合问题,是因为史籍记载时有错误;阳群等人事迹不另见于《三国志》等书,是因为史籍所存有限;祁连难以落实,是因为古今地名演变;李服、王服不分,是因为人名笔划讹错;南阳、乌巢、潼关,容易识别;北山、黎阳、巢湖,不易分辨;夏侯、关羽,事迹昭著;刘繇、王朗,资料隐晦。凡此各种情况,颇费斟酌。拨云见日,《后表》确为诸葛亮之作品。  相似文献   

20.
也释“臧否”《出师表》中对“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一句的注释为:“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这里是动词。”我们认为该注文对“藏否”的单独释注,自相龃龉,不能自园其说。《辞源》对“臧否”的释义有二:①善恶,得失。《诗大雅抑》:“於乎小子,未知藏否”。《左传》隐十一年:“师出臧否亦如之”,注:藏否,谓善恶得失也。②品评,褒贬……现以《辞源》所列二义项为依据,说说课本注文为什么不能自园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