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嘉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1)
潮汕美食是潮汕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潮汕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现代潮汕美食应以全新的健康理念,依托深厚的潮汕传统文化,树立经营新理念,促进潮汕美食的改革和创新,开拓现代理念的潮汕美食经营方法,以适应国内国际对健康美食业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西藏古代杂技作为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凝结体现了藏民族的文化价值、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审美观念、民族精神和藏族人民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遗憾的是寺庙壁画中描绘的杂技未能传承下来,更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此本文在探讨西藏古代杂技的价值基础上,就如何加强西藏古代杂技的挖掘整理与开发研究,激活西藏古代杂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使西藏古代杂技传承下来,为西藏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藏医药作为藏民族文化精髓之一,既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书写了医学史上灿烂夺目的篇章.藏医药文化以"三因学说"、"五源学说"、"医算结合学说"等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为核心,该知识体系又与藏传佛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文化门类互相联系.因此,藏医药虽属于医学体系,但透过它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来看,它更是藏族人民文化的结晶.目前,尽管对藏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传承人的培养、医古典籍的搜集、整理和标准化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
商会的成立和运营依托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但近十年地域性商会研究文献的总结表明,学界鲜少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潮汕文化特质鲜明,潮商异地商会独具文化特色。通过在深圳市实地调查,利用访谈资料、会议记录以及相关二手数据等构建多重数据的质性资料进行探究,发现深圳市潮汕商会通过一定的路径把潮汕文化渗入到商会的组织中,从而影响商会运营的开拓和发展。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伴随着潮汕移民的步伐,潮汕文化也开始在泰国传承和传播,并对泰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潮汕文化仍在泰国继续传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泰国潮人对潮汕文化的情结和影响已逐渐淡化,使得泰国的潮汕文化发生弱化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6.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光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以闽省史志及有关茶文献的资料,探讨工夫茶的涵义、其产生于清代福建而著称于潮仙的流傅与发展;提出工夫茶道乃武夷僧人首创和独誉于潮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诸法并存,民刑有分”中国古代法律中,亲属法突出反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征。中国亲属法文化滥觞于古代的习惯和礼,进而在长期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了法的形式;中国古代亲属法文化的特点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法律的文化根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对我国当前的亲属立法具有深刻的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论潮汕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於贤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6(2):77-85
本文认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在时空两个维度传播人文精神,以“两个文明”建设相互结合的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潮汕民俗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独特性、完整性以及它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因而可以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该通过精心筛选、系统规划、深化民俗问题的学术研究来做好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陈汉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7-34
畲族是潮汕地区的土著民族,潮汕凤凰山是畲族的策源地。畲民吟唱的歌谣畲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汕歌谣。潮汕歌谣咏叹社会百态,是一部潮汕民间史诗。从1929-2012年,潮汕新老民俗工作者收集整理20多种(一万多首)潮汕歌谣本子。这些潮汕歌谣,语言婉约清丽,保留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时遗风。在分析这些潮汕歌谣艺术特色的同时,探索畲歌、潮歌的内在联系,揭示畲歌对潮汕文化的影响,并就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笔文化遗产等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熊启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5):618-6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结论。它是以毛泽东的探索为基础 ,尤其是以毛泽东“社会主义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的观点为先导 ,在新的实践中 ,不断总结、归纳、融合改革开放中的新经验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有着紧密的联系 ,前者既与后者一脉相承 ,又是对后者的突破性发展。同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是对列宁相关思想或观念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姚佳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4):89-93
崇韩文化是潮汕文化一大神奇特异的风貌。通过对潮汕崇韩情结在潮汕古诗作品中的表征进行梳理,把崇韩情结置于诗歌这一微观的文化视域中去观照,从而探寻潮汕崇韩古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并证实崇韩古诗既是潮汕崇韩文化的构成,也丰富推动了潮汕崇韩文化的内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白明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25-128
毛泽东在旧体诗词鉴赏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喜爱鉴赏和创作旧体诗词,而且鉴赏和创作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批判地继承了旧体诗词的表现形式,又运用传统体裁表现丰富而崭新的现实内容,其诗词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传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思想内容上超越传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革命情怀。在旧体诗词遭到否定和排挤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因个人的偏好而无视中国诗歌的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而是以自己成功的创作实践和精到的诗歌理论擘画出新中国诗歌发展的格局与方向。毛泽东对继承和发展中国旧体诗词传统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诗歌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章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从化解茶事、忆“苦”思“甜”、意象清晰化、以“俚”译“俚”等方面对古诗英译中出现的茶文化翻译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熊礼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1-10
元结的古文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最具特色的杂文作于天宝年间.它们偏于从政教、道德层面刺世疾邪,救时劝俗,而出语危苦激切、辞义幽约.元文除用寓言形式、独白直言形式外,多借问对形式结构其文以伸其意.元结为文主张复三代之古,直面现实,追求以儒学古道为本的艺术精神和淳朴、简明、劲直的风格,与萧、李等古文家主张有同有异,故其能以"特立之士"的姿态遥领韩愈古文革新之先. 相似文献
16.
安南大家阮攸,其汉文咏史诗秉承中越两国文学传统,并有所继承与拓展.就继承而言,有异于其他安南诗人的新特征,即诗中突出表现出对古代中华文人文笔擅长、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等优秀品质的自觉追慕之情;灵活的诗体体式选择,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兼收并取的意识;咏史以抒怀、借古讽今等具体写法上,呈现出个性化色彩.就情感表达领域拓展而言,突破以往中、越文人在同一民族、国家内部咏史诸题义,表达出安南本土民族、国家意识,具有安南民族、国家代言人的品格,在咏史诗史上具有某种程度拓展.当然,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则是对宗主国清王朝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17.
丁俊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43-48
刘少奇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思想主要从两方面展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之中心任务问题;实现前述任务所要遵循的道路、原则和手段问题.关于前者,他着重阐明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路;至于后者,则着重论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思想.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和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多个方面有着相同或相通的认识,但认识获得的途径则完全不同。在政治观上,二者旨在构建一套维护封建皇权的“大一统”理论。董仲舒从经学入手,利用史学和天人感应思想创建了“大一统”理论;司马迁则是从汉初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统一是大势所趋的认识。在历史观上,两人都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变易论成为董仲舒变革思想的历史根据;司马迁则通过对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之特点的分析,得出了这一规律性认识。在社会观方面,都积极主张安民、保民,目的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董仲舒借用儒学的影响力,将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并把它塞进了神学的外壳之中;司马迁则是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考察,利用抽绎的方法来表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但其思想的一些内容则已以一种隐含的形式存在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苏新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60-62
清末潮汕地区瘟疫流行给潮汕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此次瘟疫流行是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救助和防治,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同时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 相似文献
20.
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亚文化,但与闽地文化又有密切的联系。简要回顾广东地区20世纪90年代有关潮汕文化的研究概况,点评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表现,另从十二个方面对较为重要的相关论文予以展示,并且试图指出在潮汕文化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