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论吴承恩《西游记》小说及其成书之前的取经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吴承恩《西游记》小说成书之前,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便以戏曲、小说、说唱等多种艺术样式广泛在民间传播,这无疑为吴承恩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里依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等相关文献,从取经人、取经故事、取经故事的寓意等三方面,比较《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这些原始材料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的异同,以此考察吴承恩作为小说家的独特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的叙述结构是在充分吸收前代取经故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无名氏的《西游记杂剧》以及《西游记平话》等都对吴承恩的《西游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是现传最早叙述唐僧取经故事的话本。有人认为:“此话本不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断言“此话本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①。还有人甚至说:“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吴承恩未知其书,对之无所取裁”②。  相似文献   

6.
《西遊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这部书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是在市民文艺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由优秀作家加工完成的。它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又一个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典型。《西遊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本来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贞观三  相似文献   

7.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讲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色彩斑斓的画面和光怪陆离的神话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年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一读《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读过《西游记》后,它让我懂得了一个新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我们知道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没有诚信憨厚的沙和尚助阵,没有油嘴滑舌的猪八戒帮忙,没有唐僧师父的带领,他们肯定也取不到真经。我们要学习孙悟空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作为一部内蕴十分丰富的神话小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挖掘其价值与意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传统的写美女爱情的词句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这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及其得出的“三境界”结论,对我们重读《西游记》极具启迪意义。《西游记》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追求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胜利彼岸的精神与过程  相似文献   

9.
杂剧《西游记》是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所著,在西天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用坎贝尔的英雄历险模式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再与吴承恩本小说《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杂剧《西游记》的英雄人物是唐三藏,而小说《西游记》的英雄人物则是孙悟空。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主题研究不能忽视其生死观内容,《西游记》主题悖论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解决是靠生死观解决的。这种对主题悖论的自觉或不自觉解决,造成了小说的消极面:“金丹大道”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其生死观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取经队伍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了《西游记》主题:取经历程的局限性;终极关怀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1.
从《大唐西域记》到《西游记》,随着游记文体的不断弱化,作品的叙事结构、语言特征等也在不断演变:从《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单个故事结构而言,其中的侦探小说、军事战争小说、神魔故事等多种题材因子交错转化,推动情节发展,改变叙事方向。它们在表达神奇多变故事内容的同时,又形成相对固定的叙事结构;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排列有序,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不容置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13.
佛教谓须弥山四方咸海中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各洲间有咸海相隔。通过对孙悟空两次西游历程的研究,发现《西游记》借用了四大部洲的名称并对其进行了改造,认为这是受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海域观念的影响,并受玄奘取经史实以及取经之人必须历经磨难才能取得真经的主旨的约束。指出《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它把佛教虚设的四大部洲与现实中的地理区域密切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反映了明人的地理观念。  相似文献   

14.
全真教虽在元代有大发展,但元代的佛道角力仍使它受损;元室曾三次焚毁道书。丘处机“法孙”史志经继承发挥惹怒元室的处顺堂《西游记》壁画图文主旨,编创关于丘处机到大雪山见成吉思汗事绩“图文”六十四回,实际上就是全真教《西游记》初稿,它与佛教系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相结合,终于形成了今本小说《西游记》。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虽是一部神话小说,但足以反映真实的时代与人生,其中的众多正反面女性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将隐藏于小说文本背后的女性精神世界中更深层的女性人文观呈现出来,发掘作者理解并完善女性的人文表现理想。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小说是世代累积型的古代名作。如何探究《西游记》立象演变中的脉络,古今中外都要贯通,但要着重体悟中国美学立象学说。从书名变迁看,《西游记》书名变化重“游”字,“西游”不是以前“诗话”本所述只是一次到达西天取得经文,而在孙行者经历来说,到达西方却是多次。这是唐僧师徒形象组合为象征人生不同功能的写法。看似离开玄奘取经故事历史条件的后代文辞运用,却正好把寓言立象中如何象其物宜的历史文化印迹留下来了,把参与改编、写定及介绍、传播《西游记》故事的人们那些知识、情感与情趣留下来了。这是审美阅读不可忽视的。从角色看,《西游记》小说在世代积累而成中几经变易,唐僧五众角色之间矛盾的解决,差异的调理,终于促使和谐团队的形成,集体实现了新的成就,《西游记》小说立象寓言特征的演变情况放在唐僧取经团队建构上说,有多层次、多角度体味形象所具审美价值的可能性。对这样的审美创造的特定取经团队的形象,应该立足于中国美学立象学说,兼融西方和其它国家、民族美学或审美经验中的有益东西,加以会通。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研究《西游记》的时空布局,必须统一到“心性修养”这一命题上来。具体来说,其一,历史时间的疏忽与消解揭橥出小说作者对取经哲理意义的探求;其二,“神话性时间”在小说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时空的幻化、变形以及延伸中,蕴含着深层的文化与宗教密码。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以唐僧取经故事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它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为线索, 描写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其中包含着厚重的教育寓意。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教育思想,总结了小说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是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的中国精神哲学的建构尝试。源起传承中,其故事内容不断丰富,这正是中国精神生活发展、完善的真实写照。《西游记》搭建神话平台,借助审美力量将释、道、俗、儒等意识形态推向精神境界的顶端。同时,挖掘取经人自我意识中的任性、定性、俗性、魔性和耐性层面,把取经上升到知行合一的行动理性高度,通过对诸精神价值的表现和选择,窥探中国民众的精神命脉和核心价值。《西游记》的艺术宗教是伦理精神的宗教,它以伦理目标的实现作为统摄,达到至善境界,因而,上升到精神哲学意义上的喜剧高度。这是自我意识在客观方面获得确证和圆满的精神解放状态。《西游记》印证了中国民众践行伦理理想的艰辛历程,张扬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浪漫情愫。  相似文献   

20.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从其取经故事源起到成书可见《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是佛教的;他的故事主旨体现了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取代、文本回目及诗词韵文和名词术语都涵盖“明心见性”的佛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