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民党在1929年6月制定了三民主义文艺政策,但第二年6月,这个党的实权派———蒋陈派又暗中支持发动了长达7年之久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政策和运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而矛盾背后又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制定是孙中山思想影响和国民党政治惯性运动的结果,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发动则是国民党实权派政治意志的曲折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艺大众化是抗战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主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文化工作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是如何认识、领导并亲自参加到文艺大众化运动之中去的?本文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和鲁迅之间的文学交往和私人友谊,不仅导致鲁迅和梁实秋之间翻译论战的微妙变质,而且形成现当代思想史上一整套学术争鸣与政治意识形态争夺二者迅速转换的思维机制,对现代中国学术进程、文学翻译和异域思想资源的引进导向、现代中国文艺传统发展等问题影响甚大.对此历史性私谊在思想史视野中进行历史还原和意义讨论,既可呈现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在日常活动层面上的经典化历程,从而对文学和政治的复杂绞缠有更人性而平和的理解;又能推进对现代文学史上私人因素在文学传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反思,还原被政治功利和历史叙述"后视镜"双重遮蔽的文艺思想本身的学术价值,并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学术发展理路的逻辑转折与思维变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左翼文艺思潮高涨中,以瞿秋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阵线与它的对立面,就文艺与文艺家的"自由"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不仅对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对新兴的无产阶级大众文艺运动的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对这场论争的意识形态建构,特别是文艺"自由"观念内涵的演化及其核心范畴的学理逻辑作深细的历史梳理就变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赵歌东 《文史哲》2012,(1):140-154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莹莹 《兰州学刊》2009,(Z1):155-158
陶希圣,是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论战中的一名要角。其著作行销一时,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本文从政治和学术两个层面考察其参加论战的缘起,认为陶希圣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厚的史学功底率先投入论战中,体现了一个学者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论战中,他代表国民党当局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却仅是改组派中满怀革命理想的"左派"青年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在“五四”运动前后,民族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从而掀起了全国民族主义意识的大觉醒。这次民族主义的思潮无论是人员参与方面还是它的影响程度都是空前的,这也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冷战的结束,一度曾被两极格局所抑制的民族问题重又复苏。此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对现存国际秩序及民族国家的领土完整构成了重大挑战,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局势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当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在现时代的特征和基本表现形式,以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艺大众化是1930年代我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与肇始于清末的"国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一联系主要通过胡适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观念以及陈望道等人倡导的"大众语运动"得以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仅仅是一场追求"国音统一""言文一致"的语言学革命,它更是一场漫长的文学革命,其目标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国语运动"的一百年是中国文学现代意识嬗变的一百年。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0.
"抵货运动"、"国货运动"作为抵制外国侵略民众自发的爱国运动,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建国以来,"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此话题更是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大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层出不穷,相关期刊论文有大约191篇。对"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的发生原因、过程、意义以及价值再到特定的时间段、具体人物及地点做了相当有益的探索,这样由宏观到微观、颇具广度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中存在着将"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相混淆,或是将其看成完全孤立的两个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探索存在着一定不足。从"抵货运动"到"国货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且两者内部都贯穿着"民族主义",其将两者紧密联系到一起。由此,对其进行探索具有很大的可研究性。本文分为四部分,首先明确"抵货运动"、"国货运动"、"民族主义"三个概念,然后分别从"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中体现的"民族主义"入手,将"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相联系,由此看出"民族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家民 《天府新论》2014,(4):148-155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各少数民族中的接受,含有两个层面的内容:民族(种族)自身的认可与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近现代社会重要的精神思潮,民族主义广泛融入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思想中,对少数民族现代文艺观念的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主义作用下的现代民族文艺嬗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文艺功能、文艺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叙述方式。民族主义孕育出少数民族现代文艺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与鲁迅的文学交往,以及他们与梁实秋的翻译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和文学事件。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论争前后长达八年之久,后因瞿秋白介入而升级为论战。这场翻译论争,有文学与语言的论衡,也有民族文化和思想变迁的面相。鲁迅、瞿秋白和梁实秋在翻译观的多层面相间游走,在公谟与私谊间转换,求同存异亦因时势而定。具体而言,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体现为技术主义、文化政治的偏重与艺术趣味的差异;瞿秋白和鲁迅、梁实秋的区隔有政党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权势转移的旨趣分别。鲁迅和梁实秋、瞿秋白事实上存有翻译共识,即技术主义、文化对接与艺术品味的标高才是翻译的普遍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14.
柏定国 《云梦学刊》2002,23(1):56-60
对“修正主义文艺”发起批判的思想基础有三 :一是文艺所反映的社会目标的“两条路线的斗争”的本质预设 ;二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能预设 ;三是革命实践中对“现代性”的误读。当无节制的个人崇拜造就的无可比拟的领袖权威介入文艺活动之后 ,被认定是为“修正主义”路线服务的文艺便无逃于被彻底批判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传统语法对于构建基本的语法框架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情态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情态助动词,脱离语境和人的因素,尚属于规定语法阶段。  相似文献   

16.
郭若平 《东南学术》2007,(1):158-168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固然在于因其可供解读中国现代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之历史例证,但更重要的是,该运动的历史叙事结构蕴含的民族主义因素,足以构成人们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存在的不证自明的认知理由。然而,非基督教运动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从一开始就由民族主义所促成;相反,征诸史实,非基督教运动通过各类方式,反而建构了民族主义。因而,以民族主义表述非基督教运动,远不如以后者表述前者来得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洛文塔尔针对大众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艺转型现象以及当时各种文艺研究方法的不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框架,植根于批判传播理论、综合批判理论、传播理论和文艺社会学等建构了一种"理论力场",把文艺传播活动中各要素都放到"理论力场"这个既冲突又融合的场域中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超越了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双峰对峙的理论困局,开创了文艺传播研究的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文艺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苏共二十大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拉开了中苏论战的序幕,也启动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由"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的转换。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保护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旗帜下展开论战的,其"以苏为鉴"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深深存留着"以俄为师"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赵凯  孙孝峰 《学术界》2012,(3):85-91,284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上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后“再政治化”以及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的呼唤,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自觉.但其对“政治”概念的诠释,显然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重释“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梳理与甄别文艺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功能等;认真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真正实现文艺自觉,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是"民族主义"与"非民族主义"的统一。因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历来是各个民族的愿望和意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或互动,使民族主义成为支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思想或意识。其中,积极主动的人文关怀或民族关怀是非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之观点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