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两型试验区"是我国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新尝试,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应当成为"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比较武汉城市圈1996-2007年农用地、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总体变动,对2007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可持续分析,提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土地转化与利用不能采用武汉市的土地利用模式,而是应当赋予占补平衡以新的环境保护意义,重视土地集约利用在"两型试验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创新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机制,选择不同的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土地开发透支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有潜力的地区主要应当选择在保护环境基础上的土地高起点开发,从而实现土地与技术的双引进。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武汉城市圈此轮改革试验的新意不在于建设一般意义的城市圈,而是在于建设一个生态城市圈:城市圈产业发展不仅要实现一体化,更重在实现生态化转型;城市圈产业生态化转型不仅需发挥市场的作用,更有赖于完善的制度框架安排.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法律可以且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圈的实际,选择"先行先试"的立法模式和专门立法的方法,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其中,<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促进条例>的制定尤为关键,该条例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起草是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对武汉市的信赖,也是对武汉市的重托。为了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交付的这项任务,把武汉建成“两型社会”,我们认为:一是要把武汉由火炉城市变为森林城市,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自然环境基础;二是要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法治化的客观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标定位与历史使命之一就是构建"两型社会"。而构建"两型社会"就必然使各项工作法治化,这不仅是理论之使然,也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构建"两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综改区",从2005年6月上海浦东获批综改区至今的两年间,共有6个地区加入了"综改"行列.这些典型地区不同的改革重点,在于发挥中国内部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各地区获得不同发展,取得不同的改革成果,可以分别产生示范效应,彼此取长补短.该文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进行了比较,并借鉴其他地区综改建设的经验,得出武汉城市圈"两型综改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期刊传媒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圈内期刊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圈学术信息化水平。圈内期刊的融合,有着深刻的社会信息化背景、城市圈发展背景、国际期刊发展背景、期刊自身的生态图景和资源背景,是武汉城市圈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武汉孝感同城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城化"是城市群建设的最高境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与孝感具有较好的同城化条件.推进武汉孝感同城化是"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武汉城市圈丰富的社会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背景下,就业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圈内就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圈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节约资源,进而有助于建设两型社会。在推进社会就业资源共享方面,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可以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制度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五个相同性和六个不同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对策,着重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应突出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群特色、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突出省域内淡水环境的内部控制与整治等富有特色的"两型社会"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文明为底蕴的"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应对的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当前和长远、个体与集体之间独特的利益博弈关系和矛盾解决方式.应该从观念、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推进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主要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市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综合上述诸方面,构成武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善待动物、热爱自然的传统生态理念,也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精神生态失衡”现象.在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挖掘杰克·伦敦小说中的生态意蕴可以为构建新型生态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妇女作为社会"半边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提升妇女的主体意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探索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妇女作用的途径,对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麦克尤恩的首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讲述了发生在4个孩子身上的变态的恐怖故事。麦克尤恩在书中详细阐释了"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及目标指向,使"水泥花园"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麦克尤恩通过该意象表达了他对当代都市文化的认知和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当代社会的多重困境的深刻思考。文章从"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水泥花园"中的生存境遇及其本质内涵入手,对"水泥花园"所蕴含的都市文化批判思想进行探究,旨在精确而深入地把握麦克尤恩的思想精髓及其作品中的都市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其成绩是政府、个人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多元参与的结果。新加坡的经验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政府主导是基础,多元参与是关键,多种政策工具并用是途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生命历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整体轨迹,富含着复杂的心灵密码.舍弃中小城镇而选择大城市,摒弃传统城镇而选择现代都市,可谓鲁迅城市之行中的内在逻辑,其心态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鲁迅的城乡之途实质上是一条生命跋涉和文化选择之路.鲁迅恰以走向城市为契机,以“新颢气”的现代文化精神为指针,永恒不懈地选择、探索,从而克服“脑力顿锢”的委顿心态,摒弃“村人”、“木偶人”、“人如机器”的角色,寻求“活”的生命状态,蜕变为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捣乱”者,实现思想的自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的缺失及城市空间的规划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城市道德建设的"陌生人"。陌生人的兴起与突显导致城市社会联结纽带的缺失、文化认同的弱化及功利关系的强化,从而使城市道德陷入了困境,极大地冲击了城市社会道德的良性运转。该文采用社会学理论对城市"陌生人"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城市道德的良性运作及城市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都市旅游圈是具有一定向心性和层次性的旅游地域系统,其生成是都市旅游跨界拓展和区域旅游合作的外在表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后解决中心大都市旅游需求与供给矛盾的必然产物,西方发达国家的首都或中心城市大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广州作为我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都市旅游圈的构建必然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要重点解决旅游产品同质化、产业链作用有限、人们对休闲和体验产品理解不足、区域旅游经济辐射效应欠缺等问题,引导旅游者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构建产业链,通过跨区域合作形成点面结合的全面辐射效应,打造成功的都市旅游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