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昆虫文学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文化见长。将昆虫与文学有机结合,具有较大的开拓价值。昆虫文学中的审美内涵,以形象审美和声音审美为代表。形象审美主要是对昆虫外观美的肯定,声音审美体现了昆虫文学独特的声情魅力。昆虫文学中的精神文化,是古代社会意识的投影,通过文学书写的正、负面价值评判,达到以虫言志的文学效果。昆虫文学包含了古人的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相互融通的见证,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化视野下,新时期有些文学主题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女作家迟子建就是一位极具生态怀情的作家,她的散文颇有丰厚的生态审美意蕴。纵观迟子建的散文作品,可以看出她对生态审美的独特美学追求,迟子建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浸透了诗学意识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与生态意识的普及,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对生态灾难进行了集束式书写,并形成了三个较为常见的创作类型:批判型、忏悔型与审美型。新世纪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批判现实、自我反省以及审美自然等方式传达生态文明理念,丰富了中国生态文学的表现维度与审美价值,对于建构生态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文学应当有切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探讨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精神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文学都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审美价值取向的实现,有赖于从多方面正确地处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主体的品位。  相似文献   

5.
文学价值是包括商品价值在内的多种价值的统一体,统一的基础和实质是审美,文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具有商品的某些特点,但它本质上卉非商品,文学的商品价值只是文学价值的直观形式,无法反映文学价值的审美实质,文学价值同商品价值是对立的,但两者又有相统一的一面,就文学的未来发展看,商品价值又有同审美价值相趋近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生态文学、生态旅游当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风景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对比,指出生态审美是一场美学变革,深刻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溯源了美国生态审美的肇端——边疆传统,选取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等影响力较大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家为研究对象,兼及其他生态文学作家,从"荒野成为家园"、刀下救荒野、多样和谐之美、空间之美、广义荒野等几方面,梳理美国生态文学对美国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后浅析其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学面临着商业市场、新媒介和数字娱乐资讯等多重冲击和挑战,正逐渐走向工业生产和审美价值联合的产业化道路。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生产相关理论,深入透视中国市场经济下的文学产业发展生态,并对当前"终结说"等文论进行剖析,指出产业化是文学面对市场的现代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转变的过程.探讨网络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历史地把握其概念内涵、精神价值和文本特征等方面,能够呈现当下新媒体视野下的文学生态;并从文学审美的视角出发,思考其身处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焦虑状态和美学不足,进而促进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学是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它是生态学与文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生态文学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与未来,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以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想境界。生态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势必造成文学生态的诸多变化,如文学精神的重新审视和定义,文学史、文学创作和批评规范的重新确立,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革新和演变等。这些变化既是文学家和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也为文学领域的拓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带来契机,呈现给读者的将是新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从模型的划分入手,对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形象的审美重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追求本真特质的动物形象模型,看到这个时代文化追寻的审美价值;从超越惯常伦理的动物形象模型,窥见生态意识带来的文化重构;从超现实的动物形象模型,体察到生态理想映照下的文化镜像;从影视维度的动物形象模型,领略到文学传播中的能指狂欢。通过对以上动物模型的考察,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的动物形象,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重构表征,是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形象宝库的一种创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机制下文学文本的审美风尚与纯文学写作的审美趣味区别甚大,传统文学写作中"雅"是共同的审美标签,而产业机制下的文学写作,"俗"是最直观的审美追求。从审美意识、审美风貌、审美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产业机制进入文学写作后的美学变化,揭示其变化规律,为产业化机制下的文学写作提供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与互相攻讦的左右翼文学相区别而存在的自由主义文学群体以理性和个性为共识,以大型文学杂志为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包容而理性的文学生态,从而实现文化上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此生态下的文学接受,呈现出独立、审美、带建设性色彩的接受样态,为现代长篇小说在1930年代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抗战的爆发中断了自由主义文学的常态化发展,传播接受生态的建设仍处于雏形阶段,其局限性表现在时间的短暂和空间的狭窄上。但即便如此,自由主义文学中的长篇小说传播接受仍具有示范意义,值得我们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和文化转型产物的当代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在这种新型审美文化背景下,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的相扭结,构成文学对象并激起了作家的情感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作家把由文学对象和审美经验构成的表述性对象符号化,形成文学价值的客体性载体一文学作品.文学作为科学—社会学范畴,不只具有审美属性,而且具有诸多非审美的社会属性.文学作品作为具有潜在价值的载体流布社会,与接受领域中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同一类读者的特定的阅读意向相遇合,便会建立起不同的审美意象,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建立起认识的、道德的、教育的、政治的、审美的等等各种对象性关系,也就表现为文学的认识、道德、教育、政治、审美等价值.文学就是这样通过社会的价值关系网络作用于读者的感情,推动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各种激进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文学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启蒙"与"救亡"的时代要求,表现在文学上功利色彩日益浓重,意识形态的规约抑制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工具化的理论削弱了文学自足性的价值,战争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对文学的审美要求,造成对作家及作品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评价方式。一元化的评价标准限制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典型的俄罗斯生态文学题材作品入手,分析了俄罗斯生态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并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探索、道德探索及生态文学的哲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批评角度全新诠释了美国当代小说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自然生态现象来反思文化生态从而成就了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关系思辨的跨学科的生态自然观,突出了现代人的焦虑和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以探求生态危机根源为契机,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显性层面分析,以文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并触发将自然生态观引入人文价值领域的生态批评意识,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情感、思维、理念等隐性层面,将批评的视角向人的心理延伸。在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情况下,发挥文学的审美功用,以文学研究促进人重新回归自然,进而最终回归本我。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让绿色的人性价值得到终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是实在的,建设性的,既经由文学阐释活动而直指现实,其评价又会指涉人们的具体活动方式。生态批评以无尽的情意与想象情调来发现、审思、理解、体味人在系统整体及有机性条件下的生存活动,在话语表达、文本阐释/重释中鉴析人的生态境况,在追索生态有机共荣及“万物一体”中把握人的存在的“本根性”。由此,生态批评拓展了文学活动的公共性视野,以生命体验的介入性,阐释评价、理论策动及价值展示,力主确证人何以能够在有机—过程中,在精神—审美的境界体验中彰显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审美是新时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继承发展而取得的重要成果。它的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学审美既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要求。在创作中,实现文学审美品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表现美,实现文学的审美品格,也可以在作品中表现丑,通过审丑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审美的回归,以另样的方式体现文学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