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界对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关系研究主要呈现出宗教生态论、反相关论、工具论等交往特征,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未能完全考虑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因果关系,也未呈现两种信仰及其信仰方式之间的动态变迁,更没有充分展现不同信仰差异,为何使信仰交往成为问题、甚至冲突的根本缘由.基于扩展个案法的研究工具,考察福建莆田、江西余干、浙江昌国三地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的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可以看出地方公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多重逻辑,不同信仰呈现或强或弱或力量相持的格局,又与宗教或信仰自身的历史底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仰需求等因素相关.在不同信仰交往实践过程中,信仰本身的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公权力主体的偏好和区别对待.因此,公权力在对待不同信仰时须保持公正和平等这一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与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所产生的"个人取向"之间存在着张力。从咨询的理念来看,"个人取向"下的西方心理咨询往往强调"非指导式"的咨询方式,而中国当事人更倾向于接受辅导者的权威指导。在"个性化"的自我结构之下,西方人能更直接、坦然地陈诉自己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而"关系取向"下的中国人对心理困扰往往采取回避态度。此外,一些民俗的、本土的帮助有时比心理咨询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在应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时,需要进行文化的适应性检验,对不符合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的地方做适当变动。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冀南宋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狭小的生存空间、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水平以及传统儒家伦理,共同维持着农村"熟人社会"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村民外出打工,从以血缘地缘基础的"熟人社会"网络中脱嵌出来,进入到城市"生人社会"中。他们分别通过关系化和类型化两种途径,相应的进入到异质型社会网络和同质型社会网络中。异质型社会网络的背后是特殊主义道德伦理,而同质型社会网络的背后则是平等主义道德伦理。农民工集两种对立的道德伦理于一身,其道德呈现出多重性、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于建立了一个新世界观即实践世界观,马克思多方面地表明了这一世界观的性质。这个实践世界观把人对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践关系,其主要环节有:实践的人,人的实践,人的实践所1.2.3.面对所开辟的对象世界。从这一关系出发,不仅可把“两唯”哲学的合理内容包括在内,而且可概括我国年来马克思20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从而形成实践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