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提出庄子精神是中国纯艺术的精神。但是 ,他把庄子的“道”视为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 ;把《庄子》中得“道”者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把《庄子》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引申为“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这些观点在思想和逻辑上偏离了现存《庄子》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根本思想 ,在观念和逻辑上造成混乱 ,因此 ,没有在本质上揭示《庄子》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儒家艺术精神所作的新阐释一直没有引起大陆学者的较多关注。徐氏对孔子以音乐为中心的艺术精神的形成和转化深入挖掘和探讨。不仅具有还原经典和解放儒学的意义,而且更为/中国传统文论和美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方法上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对庄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再发现,从而把"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落实在庄子身上,并通过史论结合、中西对比的方法,对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富有新意的再发现和再阐扬,从中显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人类社会大量存在的差异可能会造成社会冲突.伦理道德、宗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已被大量论述,但关感和审美的作用较少被关注.分析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孔子音乐的伦理美学以及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美学,认为超越主客二分、基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对于消弭人际冲突、营造多元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影响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审美趋向的庄子思想出发 ,分析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内在精神以及因此而展开的外显特征 ,达到物我相融意境的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精神。从而启示 2 1世纪的人类住居应是从物质享受升华到精神愉悦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刘士林的《中国诗学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lop年出版),是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诗哲助的修订版,《中国诗哲论》创作于叨年代初,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诗学精神》基本上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个人特色十分鲜明。它在基本理念上提出了本体论诗学这一观念,通过对历史上十位诗哲生命精神全面而具体的阐释,对这一观念作出了具体生动的阐释。同时,此书是从古代诗歌的角度结合西方学者观点所作的文化研究,在理论探索中多有创新。该书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提出“自然深层的精神结构”的基本概念作者认为,历史中一切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晋人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至美的形象,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研究"诚意"思想,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意"如何在行为中发生作用。基于此,他将"诚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自身的坚持,就是正其端绪;第二阶段由意的坚持贯彻于行为之上。但徐复观强调"意"的同时,并未忽略知识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发展而为行为,便有赖于知识"。总体来看,徐复观对"诚意"的解释是在会通朱子与阳明思想上进行的,徐氏的解读,既强调道德理性安排知识,又兼顾知识为道德厘清对象,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的撰述宗旨在《药地炮庄·逍遥游》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他将《逍遥游》的宗旨概括为见独和寓诸庸。他赞大而不执大,谅小亦不执小,主张超越大小而又能大能小;有名而不应执名,居实亦不应执实,应当超越名实而又能示现为有名有实;真正的智者不执著于有用,不执著于无用,在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同时,又能示现为有用,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很显然,方以智在诠释《逍遥游》时,运用中医制药的办法、般若学的无执观念和天台宗的本迹思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诠释特色。  相似文献   

12.
"小大之辩"是《庄子·逍遥游》一文的主要论题及要义之所在。文章反复申说"小大之辩",展示境界大小的不同,意在指引人们突破自身的局限,自致于远大,并从而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然而,自向秀、郭象和支道林以来,对于《逍遥游》主旨的认识便一直存在曲解和分歧。这些曲解,至今仍然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支道林与向秀、郭象的观点表面上相反,而实际上相通,都抹煞了"小大之辩",抹去小与大的界限,反映了晋代门阀世族混世媚俗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庄子》疑难词语很多,本文选取《逍遥游》中的六个疑难词语,考释其词义源流、结构演变和词性变化,辨析其 在使用和训释方面存在的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并补正他人训诂之失。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的艺术谱系可从叙事与形象两方面采用作品细读的方法来查考。《阿Q正传》的叙事手法与中国小说的史传式叙事手法恰相反对,而与《红楼梦》紧密相承;阿Q的精神气质是《庄子》“圣人”形象经历史积淀后的粗卑化呈现。  相似文献   

15.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表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精神解放与超脱。综观《逍遥游》通篇,我们可发现,在庄子文字的回环曲折中,随着以“大小之辩”为始,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展开,层层递进进行例证分析,通过神奇的寓言而隐喻出何为逍遥的主题,再以“有用无用之辩”对此概括总结,得出如何逍遥这一结论。由这一基本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得出庄子逍遥思想的主线:“大小之辩”——逍遥有待、“无已无功无名”——逍遥无待、“有用无用之辩”——超越之途。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书籍艺术作为中国古代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是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其艺术形式蕴含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书籍版面设计中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书籍开本和相关元素体现着艺术设计固有的原则: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的有效统一,即传统文化"文质彬彬"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美学方面,明清书籍推崇端庄稳重的美学品质,与西方同时期追求装饰之美的书籍艺术相比,显得素朴无华,更显书籍艺术的本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构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结构包括生命活力、情感节律、意象构成、理性态度和线条趣味五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气、情、象、法、言五个范畴。用艺术样式作为象征,则可以描述为舞蹈气势、音乐灵魂、诗画意境。建筑法则和书法神韵。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重要部分,历代注家和研究庄学者都对其有所阐释。方以智及其作品《药地炮庄》可以说是诸多解庄著作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这一点在《逍遥游》中尤其凸显。方以智对《逍遥游》的解读,以《易》《庸》为媒介,通过本体、体用与工夫的架构,将庄子的"逍遥"义贯穿为一个有始有终的整体,这在有别于历代解庄者的同时,也使得《庄子》的义理指向和方以智自身的学术特色得以展现出来,而这同样也是促使《药地炮庄》之"逍遥"义如此呈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佛教自从传入中土就和《庄子》有着不解之缘,然而佛门与《庄子》的关系又与各个时期的学风有着密切的关联。明代前中期,朱子之学独盛,《庄子》在学界难以容身,丛林对《庄子》也异常冷落。晚明三教高度融合,丛林则重新接纳了《庄子》,在判别释、道高下的同时,佛化《庄子》,为丛林所用,而这又是从批判搜奇猎艳的学风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是西汉重要的思想作,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哲学。它从宇宙与人生统一的高度对于精神问题作了探讨,从精神来源,精神与人生,精神与形体关系等角度讨论了这些问题,比先秦时的儒道两家都进了一步,对中国古代论中的精神价值问题有着深刻的启发,中国古代论的精神价值观念,深受其泽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