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译介一直以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学界和翻译界曾围绕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但其中对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译介研究较少.本文以《人民文学》英语版为研究对象,尝试梳理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官方发行英语文学杂志对当代女性作家及作品的译介,以铁凝《春风夜》为案例,分析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外展现当代中国女性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资料汇编式文话是文话的重要类型,此类文话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保存了很多散佚的珍贵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同时,随着编撰思想的日趋成熟,资料汇编式文话又体现出作者一定的文论思想,反映出当时的文坛风尚,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明代高琦<文章一贯>与朱荃宰<文通>两部文话,在这两方面都有代表性,且各具特色,是申说此类文话文献价值与理论意义的优秀例证,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对基督教经典《圣经》作一简要介绍,然后说明欧美作家通常援引《圣经》的几种方式,并举多项实例加以论证,以此了解欧关作家作品的《圣经》情结,探讨了《圣经》魅力不朽之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抚慰与引领,是为了让人获得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作家是真理的追求者,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叩问者,是现存价值的怀疑者、批判者。《马嘶岭血案》《那儿》显示了文学的真正价值与作家的可贵良知。在一些知名作家丧失了真诚、良知、责任感与艺术创造力的时候,陈应松、曹征路这两个在当代文坛并不出名的作家,通过这两部作品,显示了他们的良知、追求与创作实力,并为文学赢得了自尊。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语境、时代语境、政治语境、文化语境和审美语境等五个维度探寻彭学明新作《娘》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即忠孝文化是前提条件,时代与作家的血脉关系是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核心,后现代文化语境是推手,对文学精品的呼唤是关键。同时,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启示是,人生的意义在于灵魂维度的建设。带给作家的启示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为这个时代输送血液,给广大读者补充钙质。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战争文学的出现与繁荣与日本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有着很大的关联.它们大多数与对外侵略的步调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战争“宣传”的角色,起到了思想“鼓动”的作用.由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所创作的以徐州会战为背景的《麦与士兵》就是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期间所诞生的,它的出现带动了日本战争文学创作的又一次高潮.具体分析火野早期的思想状况,我们就会发现其本身就存在着缺陷,而其从军经历又将其战争观定格在“自我”的框架中,对其后期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火野在创作体验时的特殊二重身份,决定了作品的整体基调,造成了作品在视角选择上的“单向”与“狭隘”.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文学批评进程中,《文艺报》以权威主导角色参与了作家自我批评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以《文艺报》为中心的考察,清晰地展现出“十七年”作家在自我批评中“成长”的大致脉络。作家生存方式与身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文艺报》上折射出的作家转型、调适与新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了解此“成长”轨迹提供了最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在当代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对<江南>作为纯文学期刊,在面对市场和媒体的干扰,坚持文学的本体性追求,促进文学创作和研究走向深入与活跃方面进行了考察;对围绕<江南>形成的具有相对自主性和开放性的文学场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对<江南>在实现不同文学样式的共存共生、不同栏目的互动互荣方面取得的实绩,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江南>将文学性有效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寻求文学期刊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之路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审视.  相似文献   

10.
城市微电影已经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与营销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武汉城市微电影塑造出了特色鲜明、立体的武汉城市形象,成为提升武汉城市的优质载体,但在创作主体、创作内容、营销机制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需要打造政府营销联盟、生产精品内容,构建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作家铁凝》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贺绍俊采用以评带传、传中显评的创作方式;相对其荣耀的社会身份,选择从作家身份入手,全面介绍抛却社会光环之后的平凡铁凝,并从学术角度重新确立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评与传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铁凝的创作,又具备较高学术含量,这是一部典型的评论性传记作品。  相似文献   

12.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现代作品的早期版本呈现了现代汉语早期的语言面貌。现代作品不同版本中的异文有语言要素的异时变动。忽视现代作品的早期版本,会影响部分词语源流的考证,对现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也会有误导。《汉语大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时代成果的集体反映。《围城》文学地位高、语言成就突出、版本情况明晰,《汉语大词典》征引《围城》书证数量多。计量分析《汉语大词典》中《围城》书证的版本情况,分析当前学界对现代书证的关注状况,可以反映现代作品版本意识在语言学界的存在状况,并为《汉语大词典》的高质量修订提供有用资料和修订视角。  相似文献   

13.
王金胜 《东方论坛》2014,(5):98-105
在众多批评莫言小说的评论家中,李建军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否定性批评的代表之一,其《直议莫言与诺奖》可谓全面评析莫言创作的论文。针对此文,孟祥中的《对话〈直议莫言与诺奖〉》从各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鉴于孟文对一些事实的轻忽,在论辩过程中也存在割裂李文论述的连续性、抽离具体语境和跨论域批评等问题,未顾及全篇全人,而未能切实而有效地达到对话和商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的《迟桂花》塑造了“莲”这一女性形象,对其潜在、隐性的“寡妇”民俗身份展开女性阅读为“莲”的反常举止提供了合理的根基,对女性人性的开拓也更为深刻。而对男性视角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同时转而关注女性与语言、符号的关系,也是女性阅读在文中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对其他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民俗进行解读,可以更深层地探析女性民俗与女性人性开拓之关系,揭示女性民俗的内在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梁启超为《桃花扇》作注所用底本为暖红室校刻《汇刻传剧第二十三种》本《桃花扇》.梁启超用批注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来研究《桃花扇》,和他本人的学术思想、治学理路及其转变有关.他为《桃花扇》作注,主要是旁征博引、依据史实,指出剧中情节本事,介绍剧中角色生平.梁启超对《桃花扇》作为虚构叙事作品有清醒的认识,他对同剧作本事、人物生平来说的移易时地,给予了理解和肯定,并指出了孔尚任具体运用的叙事技巧.他又能从舞台演出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桃花扇》创作的虚实相间.只是在几处情节严重失实的地方,梁启超对孔尚任进行了比较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都是从社会学视角描述、解读翻译现象。译者惯习强调译者主体性和个体选择,翻译规范则关注宏观的社会层面,将二者结合可以更为清楚地阐释翻译行为。本文对韩斌英译《高兴》进行个案研究,探讨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指出《高兴》英译本的成功译介是译者职业惯习和翻译规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韩斌熟谙中西方文化的学者惯习,灵活采取替换、删简、增译、音译和字面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都是从社会学视角描述、解读翻译现象。译者惯习强调译者主体性和个体选择,翻译规范则关注宏观的社会层面,将二者结合可以更为清楚地阐释翻译行为。本文对韩斌英译《高兴》进行个案研究,探讨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指出《高兴》英译本的成功译介是译者职业惯习和翻译规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韩斌熟谙中西方文化的学者惯习,灵活采取替换、删简、增译、音译和字面翻译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莫言新作<蛙>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切人点,以"姑姑"这一传奇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书写了中国近代生育史的风云变幻.形式上,莫言再创新意,将<蛙>分作五部分,前四部分采用书信体小说叙事,最后以话剧形式升华.小说深刻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人性的可悲与可叹,再次呈现出莫言小说一贯蕴含的救赎情怀与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汉口丛谈》是清代学者范锴所著的一部有关武汉地方历史的笔记体作品,其中记载了100多位与武汉相关的人物的资料。这些人物包罗广泛,有社会上层的官员、学者、士人等,也有社会下层的乞丐、妓女等。人物资料的来源包括:辑录于其他文献资料,当时人的著作,人物的文学作品,当时人的口碑资料,这些人物与作者的交往资料等。《汉口丛谈》记载了各阶层的人物,为人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有的人物比其他文献中的记载更为详尽,有的人物因其口碑资料、与作者的交往资料的运用,增添了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资料,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显示出《汉口丛谈》作为笔记体作品在城市史研究中的独特的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对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沈从文是一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审美理想的作家。沈从文的《萧萧》和鲁迅的《祝福》虽然写的都是童养媳制度下的小丈夫制度,但由于受着不同的区域文化的浸染,两篇作品在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对人生命运的阐释,都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