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改革的制度变迁理论视角追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间,农村改革较为曲折,从开始阶段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农民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到改革中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再到国家以新农村建设为方略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希望.这种曲折的经历可以用制度变迁理论加以解释,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是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的成本较低,但相应的收益十分明显;而随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则因为农村制度变迁相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失去优势,从而出现资源向城市集中;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表明国家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但关键的因素在于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寻找实现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路径.为此,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进程;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支持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3.
4.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式治理深刻地反映了政府在选择政策工具上的困惑.在社会动员模式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下,政府在习惯上仍对运动式治理产生偏好,这实质上是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的表现;同时,运动式治理也确实存在着弥补政府动员能力不足的可能性.其实,运动式治理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完全否定它在治理过程中的价值是不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村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制度安排影响农村改革进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滞后却阻碍了农村改革。因此,只有加强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改造与培育,促进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的相容,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才能获得积极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祥财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是他本人一贯的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思想方法的逻辑发展 ,是对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正确的农业政策思想的合理继承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广大农民和干部创造智慧的集中和提升 ,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局限 ,为实现百年来几代中国人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理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途径 ,作为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又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合作金融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性联系,这也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合作金融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客观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困境与资金状况,探求深化合作金融改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对策,更好地为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69,自引:0,他引:69
王国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20-127
本文认为,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管理水平低、可持续性差和保障水平低等三大缺陷,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制度存在覆盖面小、共济性差,制度存在不稳定性和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性原则存在矛盾这三大缺陷。文章提出了农村养老保障与城市养老体系衔接的“三维”式思路。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生产领域中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制度创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流通领域中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的制度创新,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分配领域中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为主的制度创新,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村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在计划经济年代,这种集权体制限制了社会的活力,影响了财富的生产,制约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分权化成为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从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精简机构、2000年以后的转变政府职能等一系列改革表明,虽然政府改革的主题不断变化,但改革的总体方向保持了持续性——分权化。但是,这种分权化改革也产生了国家权力碎片化的倾向,没有实现集权与分权的均衡。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这种分权化进一步表述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中国的经验显示,国家治理需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要解决好国家发展活力不足以及部门本位、地方保护、寡头分割等问题;分权化的目标不是重新切分权力蛋糕,而是实现治理变革;分权化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让企业、社会和公民最大化受益;分权化改革必须与促进统一性和均等化的制度变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8,(5)
农村经济改革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约束条件和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制度、微观主体行为选择、经济发展绩效的依次影响关系,构建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分析框架。该框架阐释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40年的内在逻辑,强调农村经济改革经历了粮食增产主导和农民增收主导两个阶段,且制度变革的核心是推动政府-市场关系调整,主线是放松政府管制、激发市场活力并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现阶段我国经济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经济随即开始步入城乡融合主导阶段,这内生地需要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且在政府-市场关系持续调整时需要关注政府间、市场间的结构特征,由此可引申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上升为法律保障,日臻完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中国大部分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这对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治丧、节俭办丧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殡葬工作机制已逐步建立。但不可否认,农村地区殡葬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殡仪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以及殡葬设备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葬式改革进展缓慢,殡葬改革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政治稳定:西方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而且与政治斗争结伴而来,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成为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一个主要内容,对稳定西方资产阶级统治和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功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和权威性,甚至已经和西方政治制度融为一体,社会保障政策成了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牵涉到公众的既得利益,要经过复杂的政治程序和相当程度的公民认同,必须谨慎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城市水务产业改革的基本经验及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市水务产业的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包括坚持推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采用公私合作制的产权结构和契约框架,建立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和激励性监管机制等.同时,水务产业改革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水务宪政层面法律的缺乏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政府角色和监管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改革的风险性、不确定性,政府的承诺缺失等.汲取有益的经验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应是中国水务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对此进行了根源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战略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共交通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遭遇挫折,究其原因,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微观规制制度、机构和措施的缺位以及规制目标、方法和行为的错位导致了公共交通改革受挫。为此,需要重构中国共公交通行业的微观规制,即政府在加强规制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规制,制定社会力量与监督的行为规范,并且要对规... 相似文献
19.
当调解在中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运动和潮流之时,人民调解又一次被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农村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人民调解的实际情况与人们的期许有着很大的差距,其解决纠纷的作用已非常有限,正面临日渐衰微的境遇。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转型期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农村人民调解机制结构要素的基本属性,进而影响到其解纷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稳控政治体制下对农村人民调解赋予了难以承载的政治使命,扭曲了农村人民调解的基本功能。因此,只有通过调适农村人民调解机制结构要素和改善农村人民调解机制的运行环境,才能让农村人民调解继续充满内在活力并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人类对国家与社会的认识,也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国家要利用政策来调控市场,惠及社会.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对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功不可没,但高房价会对社会不和谐带来巨大的冲击.实施租售并举,以租促售的房改政策,有助于解决国家与社会供给需求的平衡,使住有所居得到统一,有利于国家协调和理顺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