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试论高校教师智力资本的特点与核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教师的劳动实际上是消耗人的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其劳动方式不会改变,但获得报酬的方式却由传统的平均分配转为智力资本的分配,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成了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对高校教师智力资本进行科学的动态核算,会使高校智力资本分配方式趋向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化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劳动关系的深层逻辑是不同价值间的博弈。价值预期体现为劳动主体在意识层面对价值回报的判断与预估;价值赋予表现为制度对劳动过程的支持程度。基于劳动价值论与制度价值论,对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以价值赋予与价值预期为横纵坐标,构建基于价值博弈的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博弈模型。从模型中发现,高校教师劳动关系有4种基本类型关系:高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高价值预期与低价值赋予;低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低价值预期与低价值赋予。通过质性访谈检验发现:当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时,以高价值预期与高价值赋予为代表的“双高”类型是劳动关系中的最优博弈类型;反之,则可能出现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缺陷。这由此反映出“人与制度”的伴生性问题。因此,建立高校教师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强化人、劳动价值与制度之间的内在共生逻辑,以及扭转价值失序局面,从而回归价值理性,提升价值赋予与价值预期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3.
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探讨了教育基本理念的转换及其对高校教师进一步优化素质结构的必然要求,认为高校教师要发展以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和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并以学术更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复杂劳动,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劳动动机与需求多样性、劳动过程复杂性、劳动成果滞后性等特征。传统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忽视高校教师的劳动特征。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基于高校教师劳动特征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树立"尊重劳动、以人为本"的考评理念,建立多个评价主体,重视社会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评价标准,扩充评价内容,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从而完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差别是报酬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劳动差别这一基础上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个人劳动,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为社会劳动,而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刚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三大差别还严重存在,因此,社会主义劳动的社会性质的表现还是极不充分,特别是在集体经济内部,这种社会性质的范围还是很小的。所以,在计量劳动时,还不能仅仅用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而且还要用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成果(通常用价值、价格和货币来表现)来计量。这里就产生了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即对劳动时间的计量和劳动成果的计量。计量劳动的二重性方法又决定了计量劳动报酬的二重性方法:既按劳动时间计酬,又按劳动成果计酬,并且使按劳动时间计酬和按劳动成果计酬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素质结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要发展以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素质、世界性和现代性人格素质和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教育理论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 ,并以学术更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双语运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主客观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能够成为价值实体的前提条件,只能以劳动价值作为交换活动的价值依据。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是使用价值的主观表现,它在均衡价格的形成中只起着限制条件的作用,均衡价格的本质是在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是最大效用劳动情况下的长期最低机会成本,因而是产品劳动价值的主观反映。因此,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可以科学地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用部分,全面揭示和描述经营价值的客观根源与主观表现。  相似文献   

9.
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所面对的情况和研究的问题有很大不同。从而 ,我们要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必须在坚持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并且是复杂劳动。过去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得不到应有的报酬 ,是对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否定。这种情况应予以纠正。第三产业的情况比较复杂 ,其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要作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0.
对劳动关系属性的认识,不能仅从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去认识,而应从劳动价值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去分析。这就需要从宪法的视角,即从国家在劳动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去分析劳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因其不干预、积极干预以及直接提供实体性保障的不同作用,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劳动关系。相应地,宪法视野下的劳动权也是一个以劳动自由权为主、以国家保护性义务与劳动社会权为补充的立体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要素及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教育基本规律对高校教师的要求 ,本文提出了个人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学术素质和创新素质是构成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基本要素的观点 ,阐述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刻内涵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指出了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的伦理基础是高校教师管理应该坚持的伦理价值取向。高校教师管理伦理规约是高校教师管理应该遵循的管理理念与规则范式。针对当下少数高校教师伦理失范的现象,从逻辑思辨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伦理基础与伦理规约问题,是为了拓展高校教师管理思路,科学、合理而有效地推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高校教师管理的伦理基础主要包括教师责任、素质、德性、人格等维度。高校教师管理伦理规约应从认知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和信念伦理这几个方面进行建构,从而形成有效的高校教师管理伦理规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不仅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而且也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从而担负起培养 2 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不仅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而且也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从而担负起培养 2 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平台劳动管理中,算法技术扮演了多种角色,主要表现为“劳动过程的控制者”“工作表现的评估者”“奖惩制度的实施者”等。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在算法技术为企业带来巨大管理效益的同时,基于算法的平台劳动管理也面临着算法伦理、发展伦理、责任伦理等多个维度的诉求。这些诉求须通过制度的合理安排才能获得其应有的价值。具体而言,国家应当基于算法设计者、平台从业者以及平台企业三个方面的立场,对应展开伦理的法制建设:其一,将算法设计者纳入算法伦理的建设环节,以回应算法伦理诉求;其二,构建平台企业与从业者的对话机制,制定专门的从业者报酬劳动基准,以回应发展伦理诉求;其三,强化企业关于算法管理的社会责任,强制平台企业承担用工责任保险义务,以回应责任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6.
科教兴国与高校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任务决定高校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是吸引和稳定高校教师,发挥其创新精神的原动力。然而,高校教师工资待遇低,其贡献与工资分配相脱节,其价值不能在回报中充分体现,则必然影响高等教育的振兴。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提高高校教师工资待遇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保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行业,应该有特殊的工资分配方式,建立高校教师工资管理新体制,是提高高校教师工资待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对高校教师社会职能定位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现代社会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认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体系应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及稳定的心理素质 4个方面;最后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为视角,从全球范围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需要及实现高校创新功能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阐述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教师的编辑素质王栾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振兴教育振兴民族的关键之一。关于高校教师的素质,人们通常只注重其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和科研素质,尚未注意到编辑素质之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从范畴入手,然后上升到命题;先弄清楚对应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再遵循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态的基本“硬核”;最后研究劳动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形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指导新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