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构成维度、概念测量以及其实现信息化成功的影响机制.基于我国信息化的实践,作者以企业资源理论(RBV)与以往文献为基础,研究并建立了信息技术能力及其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IT基础设施、IT管理技能以及业务/IT之间关系能力三者共同交互并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扩散与吸收.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步骤验证了信息技术能力的概念测量模型以及对信息化成功影响的结构关系模型.本研究将有助于指导企业识别和培育核心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信息化成功及其推动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与企业绩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之际,信息化如何给企业带来效益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基于资源观的概念框架分析企业IT资源,建立企业IT能力模型;采用配对样本比较和统计检验方法,对企业IT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卓越IT能力的企业会表现出更好的绩效,这些企业具有显著较高的营业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人均净利润.企业不仅需要进行IT投资,更重要的是把IT投资内化为整个企业的IT能力,只有这样IT才会更好地给企业带来效益,这有助于指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和论证.  相似文献   

3.
张海青  田军 《管理学报》2011,(9):1359-1364
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指导,研究IT人员的技术能力与业务能力以及二者的协同效应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IT人员能力及其互补性与企业经营绩效关联的概念模型,通过对国内300家大中型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检验,验证企业IT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与企业绩效都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这2种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研究结论显示,技术能力是IT部门人员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根本,业务能力使IT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企业业务,进而充分发挥IT系统的战略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4.
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培伦  尚航标  李海峰 《管理学报》2009,6(8):1104-1110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演化过程,将组织能力区别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企业的静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实力,企业的动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活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不同解释.据文献回顾,基于静态观而形成VRIN模型,基于动态观而形成动态能力模型.阐明了组织能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并且对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动态能力是对静态能力的一种扬弃.进而,提出了企业组织能力研究模型并探讨动态能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方卫红 《经营与管理》2012,(11):136-139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源基础观在IS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人们对IT投资的商业价值评价转移到了对IT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IT能力概念、IT能力构成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或影响机制的研究各有不同的解释,文章就IT能力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6.
企业内外部IT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对内外部IT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外部IT能力对企业的内部IT能力有正向的影响,组织学习在内外部IT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组织理论,对企业IT能力的自组织特征和自组织机制进行了分析,利用哈肯模型构建了企业IT能力的自组织模型,研究发现IT投资回报率是主导企业IT能力自组织演化的重要序参量,同时,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解释了"IT生产率悖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对IT能力自组织演化的控制变量进行了灵敏度分析,从而为对企业IT能力的演化研究和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揭示企业IT能力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把握影响IT能力系统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本文以系统观为基础,依据协同学理论,讨论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概念及其构成,探讨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协同特征,提出了企业IT能力成熟度作为企业IT能力系统序参量的五种状态特征,并建立了企业IT能力系统的序参量方程,最后构造了该系统动态演化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从IT能力和创新过程的角度研究IT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文献及实证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企业创新过程的多种IT能力,包括知识管理、项目管理、合作沟通、业务融合四个方面,并详细论述了各种IT能力对企业创新过程各个阶段的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整合资源基础论和电子商务流程观点,提出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形成过程模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依据中国223家实施电子商务的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法验证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和跨组织IT资源的整合是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形成的基础,人力资源等有价组织资源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起核心作用,企业内部电子商务能力对上下游流程跨组织电子商务能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外资源的规划和调配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企业电子商务能力理论的研究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明确信息技术价值实现机理的基础。本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构建了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竞争战略、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研究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在信息技术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互补性以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296份中国企业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在信息技术价值实现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而且两者之间的互补性通过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竞争战略和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能力如何改善供应链绩效,基于IT过程观和能力层级观重新定义电子商务能力,识别了电子商务能力的两个维度:"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并构建了一个联系电子商务系统能力、电子商务服务能力与供应链绩效的概念模型,揭示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该模型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通过整合已有研究重新定义了电子商务能力概念;二是研究了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对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供应链绩效的中介影响。以152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来源,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证实了电子商务能力两维构成的存在性,以及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对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机理是有效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前提。基于核心能力理论构建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企业核心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模型,并考虑环境动态性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过程中的调节效应,应用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2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环境动态性的情况下,无论是信息技术资源还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无法直接影响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必须通过支持企业核心能力间接影响企业绩效;环境动态性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过程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是不同的,在稳定环境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是获取支持核心能力的信息技术资源,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更应该构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实现对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的持续支持,进而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4.
Few academic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ho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apability and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can create performance gains for firms through customer service. We propose that customer service is a significant mediator through which IT capability and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a firm, and that IT capability is also a critical factor that facilitates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Empirical support for our argument was derived from data collected from 174 firms in the Taiwan IT industr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nagerial initiatives should be directed at developing IT capability and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and leveraging them to facilitate customer service to attain superior firm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greater IT capability would lead to a higher degree of service process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5.
在整合TOE框架和企业资源观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电子商务战略感知模型。运用105家传统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结构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伙伴就绪、战略科学性、人力资源以及IS整合的感知是电子商务能力优势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管理者偏重于对IT技术认知和共享信息能力优势的识别。最后本文讨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IT基础设施运营成熟度模型框架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双元  杨琴  单进 《管理学报》2006,3(1):60-63,112
介绍了软件成熟度模型和IT基础设施管理理论,以及G antner组织和英国商务部在IT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IT基础设施成熟度模型初步框架,最后简述了该模型的研究规划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润萍 《管理科学》2016,29(3):13-23
创业能力对于新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受到创业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个体层面创业能力的前因和结果分析,组织层面的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仍有待运用有效的理论揭示新企业如何构建组织层面创业能力的内在机理和路径。作为新兴的创业理论,手段导向理论有助于面临高不确定性的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持续进行迭代式学习,而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作为组织学习的核心环节有助于组织创业能力的构建。因此,手段导向可能通过知识获取提升新企业创业能力。然而,少有学者关注此方面研究。 运用手段导向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深入剖析手段导向各维度对创业能力的积极影响,检验知识获取在手段导向与创业能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采取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215家中国新企业数据,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手段导向的4个维度均对创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试验、可承受损失和先前承诺3个维度通过知识获取提升新企业创业能力,但是知识获取在柔性与新企业创业能力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研究结论对于丰富和拓展组织层面创业能力相关研究和推动手段导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新企业如何在高不确定性和强资源约束下构建组织创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Alignment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s) and competencies is widely believed to improve performa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alignment between CSFs and one source of competence, the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capability. The effects of three antecedent factors–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integration, and IT management sophistication–are also examined. This paper uses survey data from 244 large academic institutions, along with some secondary data. Following the profile deviation approach to measure alignment,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lusters based on their CSFs: the academic comprehensives, the reputed giants, and the small educators. The ideal profile of IT capability is next developed for each cluster in terms of four dimensions: information retrieval,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computing facilities for students, and computer-aided education. Alignment is then computed for each institution as the proximity of its IT capability profile from the ideal IT capability profile for the cluster to which it belong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ignment facilitates both perceived IT succes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oreover, sophisticated IT management facilitates both alignment and perceived IT succes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facilitates perceived IT success but not alignment, and integration facilitates neither alignment nor perceived IT succes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for IT innovation adop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s. The model utilize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DOI) theory,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TPB) and a framework that contains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 and user acceptance. The model presents IT adoption as a sequence of stages, progressing from initiation to adoption-decision to implementation. The study presents a model with an interactive process perspective which considers organizational level analysis until acquisi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dividual level analysis for the user acceptance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